甚麼是好的童話?這似乎是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對我而言,內容簡單直接,想像豐富而雋永有趣的,就是好童話。人生不可能缺少童話,它不是虛妄的遐想,亦不是不切實際的空言,充當絕望之人的一種痲醉劑。恰恰相反,童話是生命的原動力,是建構未來的重要藍圖。周星馳說過「人冇夢想同條鹹魚有咩分別?」,那麼,我認為,人有夢想,就跟會表演的企鵝一樣。那是我讀理查.艾特瓦特夫婦創作的《波普先生的企鵝》之後的感想。
這本逗趣的小說,故事簡單直接,在靜水鎮做油漆工的波普先生工作常常心不在焉,原來他一直想像可以去到極地探險,甚至渴望養一隻企鵝做竉物。波普太太對丈夫這種遐想不以為然,但她潑的冷水沒有熄滅這個充滿夢想的男人內心的熱情。他寫信給極地探險家德雷克司令,告訴他對於企鵝的濃厚興趣,誰會料到,遠方的探險家真的給波普先生夢想成真,送他一隻小企鵝﹗故事就由這隻被波普先生起名為庫克船長的企鵝開始,把波普先生以至他一家都帶進一次永誌難忘的奇妙旅程,而故事到最後,波普先生真的能成為極地探險隊的成員之一,而他到底仍只是一名普通的油漆工呢﹗
在現實之中,夢想成真或會令人生發生徹頭徹尾的改變,而這個童話並沒有讓波普先生改變,相反,他始終如一的愛護企鵝和家人,卻能把奇開妙想在生命中實踐,他得到的就是夢想本身,是一種夢想並非遙不可及,往往取決於是否願意向前一步一步地邁開腳步,而在每一步之間並沒有忘記初心。
小說採用的是「發展型的旅程式」情節,波普先生忽發奇想,寫信給探險家德雷克,結果夢想成真養了一隻企鵝,而展開了一次奇妙的旅程,當中不乏爆笑緊張的經歷,令波普先生和他一家與企鵝建立深厚的感情。讀者隨著波普的企鵝團隊由靜水鎮一直跑到大劇院,見證波普先生如何以真誠照顧企鵝成員,同時逐步邁向自己的夢想。
有心理學家認為我們對於孩子夢想的不以為然,或許也反映了我們對於孩子夢想的內容,所需具備的知識與接觸是相當匱乏的。小說裡的波普先生雖是成人,但他代表的正是每個小孩子,其夢想是單純得有點離地(他甚至希望帶企鵝到北極生活!),在成年人眼中,他是個不務正業的藍領,在小孩子眼中,他可能是個夢想家。夢想如何實踐或許是成人與小孩對夢想一個關鍵分歧點,成人認為要仔細思量達成夢想的做法,過程充滿計算;小孩都會思考做法,但很少考慮做法是否充分合理,甚至直接跳過不合理的地方。這種簡化過程與其說是粗疏,不如說是想像力的展現。例如波普先生請技工改造冰箱成庫克船長的住所、跟波普太太一起訓練企鵝團隊成為巡迴表演者等等,對孩子來說都是順理成章的。
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一位男孩在作文課上寫了一篇文章,表達自己想開一個佔地二百畝的養馬場,以及蓋一間四千呎的大屋,被老師評定為不及格。老師認為他的夢想不切實際,除非改成一個合乎現實的夢想,否則休想及格。男孩寧願不及格,都堅持自己的夢想。若干年後,老師帶著一班學生參觀男孩的養馬場,並跟他道歉,說差點偷走了他的夢想。
對小孩子而言,夢想是展現想像力的國度,如果夢想是無垠的馬場,想像力就是馳騁場域的良馬。能夠讓孩子策騎良馬在馬場中奔騰,是成人的義務。
《波普先生的企鵝》的結局反映想像力的重要性。波普先生原以為送別企鵝團隊,因為他只是個普通油漆工,極地探險這回事跟他沾不上邊。假如最後企鵝們真的辭別波普先生,跟德雷克司令去北極,那只是成人的想法,然而艾特瓦特夫婦沒有令小讀者失望,從此北極不僅可以有企鵝,還可以有油漆工人。
兒童文學展現的夢想,往往是一種與自然接軌的夢想,尋求跟大自然和諧共處的境界,經典的兒童文學作品如《柳林中的風聲》、《夏綠蒂的網》等等都是如此,《波普先生的企鵝》更直接描繪一段人與動物的情誼,叫讀者從有趣的故事情節,不僅明白最簡單不過的愛護動物的道理,而且學會更深刻的功課:最偉大的夢想是如何與大自然共同建構一個美好的世界。
寫這篇文章時,剛巧讀到一篇關於北極的報道,說北極因全球暖化而使氣候急速變化,變得更少冰、多雨。氣候變化使生物的生活模式同樣產生很大的變異,也許一天,本來屬極地的動物會遷到熱帶居住也說不定。企鵝到北極居住亦使我想起倪匡先生的一件往事:當年他創作《衛斯理》,其中寫到北極出現了企鵝,被一位讀者投稿報章大罵他不合情理,倪老撰文回應那讀者一句:對啊,北極原沒有企鵝,正如世界根本沒有衛斯理嘛,那有甚麼問題?幽世人一默,那就是童心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