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版)
三十二只蠟燭微光在演員手中搖曳,順著方形舞台圍繞著場中央的觀眾,像進行一場祈福,又一回為《如夢之夢》畫下句點。在四樓正中央的視野可以完整俯瞰樓下動態,坐在方形舞台內可旋轉圓椅上的觀眾們,順中央紅地毯步上樓梯離開,這使我聯想到在達拉斯克羅東方美術館,親臨的《曼陀羅》砂畫儀式。
梵文「Mandalas 曼陀羅」意指整個世界或一個有治療功效的圓 - 圖 YHCC@Crow Museum of Asian Art(2003)
「曼達拉」(有時譯曼陀羅)意為「壇」或「壇場」,原係古代印度密教修行秘法時的聖壇,現代人把曼達拉視為「心中宇宙圖」,象徵開悟心境的和諧組合。一般是以圓形或正方形為主,相當對稱,有中心點。常被用來觀想,產生宗教定力。(摘自《如夢之夢》節目冊中『專文-浮生何如?』林鶴宜)
閱讀《如夢之夢》相關文章得知,舞台設計的概念是參照曼陀羅的圓形與方形交融。倘若七小時半的戲像是那場砂畫的祈福儀式,而一位位坐在中心的觀眾,正如代表來自社會各角落染著各種顏色的砂,儀式結束後,紛紛往中央走道集中,隨後經過黑色的舞台平面離去,將看完戲後的萬般感觸帶回各自不同的生活領域之中。那股於心中形成一股無形的力量,像是經過《曼陀羅》砂畫儀式的砂子,懷有治瘉的力量,灑向鄰近的湖泊,治療大地與世界。戲結束,觀眾離席,舞台也會在不久之後拆卸,當下的一切已不存在,無常,無常人生中,存在的,是往後各自生活上所引燃的希望與積極,直到生命的火光滅熄。
在生命的光亮殞滅以前,想學習如何生活,得先面對生命中的死亡?
戲中來自醫生世家的新醫師小梅,在正式上班的前一天,來到父親面前,期待父親往常對兄姐們於醫師這行業的訓誡教誨。這些年來,父親當初崇高的使命感與貢獻精神,已被過多沒有使命感的人與處處受限的制約下消耗殆盡,他期望孩子,能好好為自己想。小梅僅由父親那裡得到一句簡單不過的叮嚀以及一個不需言語的擁抱。
父親:【慢慢的】「小梅,妳要記住,人要為自己活。」
舞台的五張病床上,短短一幕裡,隨心跳聲的急速與靜止,推出去了四張。台下觀眾的笑聲四起,因為同一間病房,一天之中五分之四的死亡率,這樣的巧合太過滑譏。但戲如人生,有時生命就愛跟人開玩笑,剎那之間發生無法掌控的事,讓人無從準備起。
醫生B:「又是學校沒有教過的。……」
醫師對病房中最後剩下的這位五號病人的怪病束手無策,試用兩個醫學之外的治療辦法,希望減輕他的痛楚。
第一個方法是「自他交換」。就是運用想像力,想像吸氣時,吸入病人的痛苦,吐氣時,給出自己的快樂,如此來交換,減輕病人的難過。這也是一種修行方式,但其實這頗有科學依據。當我們遇上難題時,深深吸入大量氧氣,讓腦筋更加清醒,同時放鬆身體,減輕壓力,更好應對當下面臨的處境。
吸氣~ 吸收你的痛苦 吐氣~ 給你我的快樂 吸氣~~~ 吐氣~~~
第二個方法是聽他說自己的故事。故事緩緩道來,揭開一場又一場故事裡的夢境,夢境裡的故事,三個時空場景交織。時間的圓中心是1928-29於上海的天仙閣的顧香蘭的故事;往外推及1929-50遠嫁法國的顧香蘭與伯爵的故事;之後是遊走於時間與空間中說故事的五號B,回顧他自1993直到2000在台北,巴黎,諾曼第城堡與上海的故事;再來是全場聽故事的醫師,以及在場的每位觀眾。燭光照亮一段又一段的故事,蠟燭一日比一日矮短,五號B:「…然後我就回台灣了…..然後我說了我的故事。故事裡的人很多。你們也都在裡面……你們都在裡面……。」
顧香蘭C:「….有趣的是,花在綻放的時候,同樣也進行枯萎。」
不得不佩服大地自然萬物的奧秘,無異地接受四季更迭,一拍接續一拍,不像平凡的人們老愛拖拍,我們從自身的經驗與他人的故事裡,學習把感受一次又一次歸零,學習接受與面對愛恨離別與生老病死。
顧香蘭C:「花開…. 花謝…. 可感情的花謝了,花香留在心底,散不去的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