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筆|動藝術-連鎖反應 🎞️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 The Blossoming of Dreams -- 跨域歷程記錄]

回大學部選修「美術鑑賞」,因參加一個研討會議錯過了第一堂課,這天循著系辦助教指引我的方向,一路彎折柳暗花明之後,終於找到了老師的工作室,這裡讓我想起A185雕刻教室,希望有機會也來工作室練習,重拾創作的體悟與驚喜。

Peter Fischli and David Weiss《The Way Things Go》1987, color video, 30 min

Peter Fischli and David Weiss《The Way Things Go》1987, color video, 30 min


老師提到上週讓同學觀賞影片《The Way Things Go》並寫500字心得,想到我是研究生,心得就免寫了,我想既然同樣學習就不要有特例,跟老師問借了影片,回家仔細觀賞。

雖然沒老師講解影片,但印象中曾在雕刻課上看過類似的創作影片。這一個經典作品是由兩位來自瑞士的裝置藝術家Peter Fischli(1952-)與David Weiss(1946-2012)自70年代開始合作創作的動藝術,他們運用物理、化學中的重力,水、火等元素傳達動能。這部錄製於1987年的作品,是一道約莫70~100公尺設計精密的連鎖反應,影片全長30分鐘。

雖然影片中的物件看來相當粗糙,但其中經歷的每一道動能轉變與傳遞,無不叫我嘖嘖稱奇。欣賞這一連串縝密地安排,我的好奇心隨路徑與快慢不一的節奏,等候下一個碰撞產生效果,一關關持續地往前送。

盯著過程中的「火」在視線中褪逝,傳給了前方的「水」,同一時間,水聲增添了聽覺的層次;然後木椅向前一頃推動了氣體(風);活動木板上有一只塑膠杯裡裝有鐵塊(金),杯子下滑力道搖動了木板,兩者反方向畫圓弧,舞成一曲規則中的變奏,直到塑膠杯搖向下一個火的循環。短短幾個傳遞的過程,藝術家卻用上了四大生命元素,外加聲音與節奏共舞。


影片來自鏡頭的移動,得以清楚看到當下每一個發生的碰撞。觀賞中的我偶爾分心關注碰撞後的場景,那些化學反應後避免擴散的安全機制?是否需要立刻滅火?那些大小滾輪怎麼固定,可會讓風吹得四處散落等等,一些鏡頭移走後的狀況。為何想到這些?其實作品重點應該是欣賞碰撞與傳遞的創意設置,使觀賞者在下一秒的期待與意料之外,專注在讀取與理解融合的過程。欣賞鏡頭下正在發生觸動與傳遞的過程,以及關注那些可能岀乎意料的結果

像曾經走過的城市、住過的房子、工作過的地方、遇見的人們,他/它們都還在那裡繼續下一個碰撞,與他迎來的接觸,這樣的傳遞運轉這個萬花筒般的花花世界。至少,在現今的生存機制裡,我無法再一回在哪個時間回到哪個地點,繼續朝著接下來的奇遇。我想讓該發生的發生,不完全只為了自己,還有更多系統性計算精密的層層網絡,交織成串的連鎖反應。

(下方完整影片)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希浠 刹那之間:
142會員
358內容數
這裡有畫、有歌、有詩,有關於跨域觀察與學習,體驗藝術人文的細微,與親近藝文的內容工具,謝謝您來訪與關注支持 ♡
2023/04/14
我會一次又一次重溫,此刻,在一切化為煙雲之前
Thumbnail
2023/04/14
我會一次又一次重溫,此刻,在一切化為煙雲之前
Thumbnail
2023/03/31
手掌大的花瓶放書桌旁,工作累了時,拿起陶瓶聞聞花香,陶器的觸感轉移先前用腦思考的注意力...
Thumbnail
2023/03/31
手掌大的花瓶放書桌旁,工作累了時,拿起陶瓶聞聞花香,陶器的觸感轉移先前用腦思考的注意力...
Thumbnail
2023/03/30
只見我的身體跟著旋轉的陶土一前一後擺動,壓根是陶土在塑我!
Thumbnail
2023/03/30
只見我的身體跟著旋轉的陶土一前一後擺動,壓根是陶土在塑我!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如在海上看著遠方一道道浪陸續走到跟前,活在島嶼的敘事第三期,在許多朋友的幫忙下,正一場一場的展開。很喜歡這一期的大主題:藝術X敘事。從繪畫、手作、設計、攝影到電影,這些場次的分享,啟發了我許多的思考。 這個剛過的週末(5/20日),德淳從電影人的角度分享了《動人的故事》,雖然我和德淳多年來一直有合作
Thumbnail
如在海上看著遠方一道道浪陸續走到跟前,活在島嶼的敘事第三期,在許多朋友的幫忙下,正一場一場的展開。很喜歡這一期的大主題:藝術X敘事。從繪畫、手作、設計、攝影到電影,這些場次的分享,啟發了我許多的思考。 這個剛過的週末(5/20日),德淳從電影人的角度分享了《動人的故事》,雖然我和德淳多年來一直有合作
Thumbnail
冰川是冷豔太陽則是暖色的對比,台北市立美術館的美術專題「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旅人穿梭於馬路上,宛如千萬種問號相接世紀時空,最終孕育出相對論的關係。 一位旅人問沒有標示的地點怎麼報、詢問,雕塑作品的相對論做出發點、觀察,替「未來身體」的社會記憶,相互重疊出影、物影的時空情境,以作品寫照出客體關係。
Thumbnail
冰川是冷豔太陽則是暖色的對比,台北市立美術館的美術專題「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旅人穿梭於馬路上,宛如千萬種問號相接世紀時空,最終孕育出相對論的關係。 一位旅人問沒有標示的地點怎麼報、詢問,雕塑作品的相對論做出發點、觀察,替「未來身體」的社會記憶,相互重疊出影、物影的時空情境,以作品寫照出客體關係。
Thumbnail
⋯⋯可以扣合到克拉伯耶在創作論述中提及的「物質的歧異性」。在他的作品中,水與火可以融合,他在美術館裡打開了一道罅隙,凝固的分秒在此處匯聚,每個踏入其中的觀眾都被一種冥冥之中的偶然捕獲。
Thumbnail
⋯⋯可以扣合到克拉伯耶在創作論述中提及的「物質的歧異性」。在他的作品中,水與火可以融合,他在美術館裡打開了一道罅隙,凝固的分秒在此處匯聚,每個踏入其中的觀眾都被一種冥冥之中的偶然捕獲。
Thumbnail
作品由兩位來自瑞士的裝置藝術家Peter Fischli(1952-)與David Weiss(1946-2012)自70年代開始合作創作的動藝術,他們運用物理、化學中的重力,水、火等元素傳達動能。這部錄製於1987年的作品,是一道約莫70~100公尺設計精密的連鎖反應,影片全長30分鐘。
Thumbnail
作品由兩位來自瑞士的裝置藝術家Peter Fischli(1952-)與David Weiss(1946-2012)自70年代開始合作創作的動藝術,他們運用物理、化學中的重力,水、火等元素傳達動能。這部錄製於1987年的作品,是一道約莫70~100公尺設計精密的連鎖反應,影片全長30分鐘。
Thumbnail
回顧今年看過的數百部電影,十大精選不足表述我在黑盒子裡度過的奇幻時光,於是翻出抽屜裡的記憶幻燈片,一張張書寫念念不忘的影格分秒,那些未曾脫落的鳳毛麟角。電影是安居之所,我深信不疑。若喻人生為航行,遇見這些虛構情節的瞬間,就是海面如鏡的日子。
Thumbnail
回顧今年看過的數百部電影,十大精選不足表述我在黑盒子裡度過的奇幻時光,於是翻出抽屜裡的記憶幻燈片,一張張書寫念念不忘的影格分秒,那些未曾脫落的鳳毛麟角。電影是安居之所,我深信不疑。若喻人生為航行,遇見這些虛構情節的瞬間,就是海面如鏡的日子。
Thumbnail
複調神話如同變調的神話,也許前一世都人類都是犯了罪的天使,天神逞罰將我們變成了人類,承受者生老病死輪迴之苦,不斷遊歷在人間,而這些痛苦,在藝術家的轉化,成為作品。
Thumbnail
複調神話如同變調的神話,也許前一世都人類都是犯了罪的天使,天神逞罰將我們變成了人類,承受者生老病死輪迴之苦,不斷遊歷在人間,而這些痛苦,在藝術家的轉化,成為作品。
Thumbnail
複調神話,這是一個無法定調的展覽。 定名為複調神話的大台北當代藝術雙年展。策展的藝術形式多元。攝影、繪畫、雕塑、裝置。展品傳達的議題多元分散。 展品存在的空間如星塵發散性的遍佈。 花了三次筆者慢慢將展品看完,節錄部分有興趣的與你分享。 ​
Thumbnail
複調神話,這是一個無法定調的展覽。 定名為複調神話的大台北當代藝術雙年展。策展的藝術形式多元。攝影、繪畫、雕塑、裝置。展品傳達的議題多元分散。 展品存在的空間如星塵發散性的遍佈。 花了三次筆者慢慢將展品看完,節錄部分有興趣的與你分享。 ​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