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晚上,我在陪姐姐寫學校的圈詞,每個語詞要寫兩遍,陪著她、看著她、帶著她、甚至握著她的手,把筆畫與位置順過一次,再看她自己寫一次。
來到最後三個語詞,姐姐主動跟我說「媽媽,最後三個,你看我寫第一次,第二次我自己寫,你可以去做其他事。」我心想,最後三個,這些字她都沒問題,應該可以,就說「好,我答應你。」順利地寫完三個語詞,我就去忙其他家事。
沒多久,姐姐跑來跟我借橡皮擦,我說「寫完再一起擦」,她也能接受地轉回位置繼續寫。等到我忙得差不多,回去看她的時候,天哪!!!!!只寫了兩個字(其中一個還寫錯),然後把每個詞語的句點最後,算好空格,都寫好句點。
我忍不住破口大罵:「是妳說妳要自己寫,不用媽媽看,結果,寫了什麼!只寫完句點!我說過,要按照順序,國字、注音、句點的順序寫,才不會漏掉或寫錯。」我順手把句點和錯字全都擦掉,帶著一點賭氣。
這時候,姐姐不講話,有一點扁嘴。我發現她的靜默,我知道她情緒來了,也覺察到我太大聲、太激動了。我深呼吸後,說「來,媽媽陪著妳把它寫完,好嗎?」她一樣沒有動作、沒有反應,只有眼淚在眼眶打轉。
我繼續安撫她「姐姐,情緒來了嗎?是在生氣難過什麼嗎?是生氣媽媽太大聲了嗎?還是生氣妳自己沒有寫完?」回應我的,是姐姐的嚎啕大哭。
今天,突然在某個粉專看到一個小故事,關於爸爸要兒子穿外套,而兒子不肯穿的常見雙方生氣案例。理所當然的知道,爸爸是擔心兒子感冒、怕他冷而生氣,兒子是因為就真的覺得不冷而不肯穿。爸爸的內在冰山是愛兒子,那兒子的內在渴望呢?
常常覺得小孩子,就是愛唱反調、堅持己見、不見棺材不掉淚、沒有遠見、不會想到未來。大人「為你好」的出發點,現在常被解讀為情緒勒索、自做多情,因為孩子不領情。那孩子到底內在的冰山是什麼呢?單純「不想聽大人的話」嗎?
是「孩子的自尊」。
孩子開始有主見,想要表達自己的主張,想要被看見,想要被肯定。雖然有時候第一時間的決定是錯誤的,但他們認為那是他們的價值吧,認為那個主張就等於他,大人否定他的主張就是在否定他,所以往往即使知道錯了,也要堅持捍衛到底,不肯穿外套。這件事情沒有對錯,只是多了份覺察。
我家姐姐呢?在睡前,終於肯跟我說,她哭,是因為「句點被擦掉」,是因為她寫得很美被擦掉。
大人生氣往往是因為「為你好」,而 孩子生氣是因為想被看見價值的「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