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我們聊到自航海技術快速發展後,絲路的重要性就遠不如前了,但即便如此,當今絲路所在的歐亞大陸內陸區域應該不至於淪為恐怖主義的巢穴及封閉的社會環境,其實這種狀況某種程度也代表著絲路沿線在某個時期社會經濟遭遇到毀滅性的打擊,那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準噶爾汗國的歷史
興起
明末清初,準噶爾首領最早是哈剌忽剌,後巴圖爾琿台吉1635年即渾台吉位,準噶爾汗國正式成立,以伊犁為根據地兼併厄魯特蒙古各部,壓迫西方的哈薩克族。1670年巴圖爾琿台吉的兒子僧格被殺後,他的異母弟噶爾丹奪得了準噶爾的統治權。1678年,西藏的五世達賴賜噶爾丹可汗號(噶爾丹為準噶爾汗國統治者中唯一一位稱汗者)。此年噶爾丹出兵南疆,占領葉爾羌汗國,把廣大維吾爾族地區置於其統治之下。1688年噶爾丹突然率兵越過杭愛山,大舉進攻土謝圖汗,迫使喀爾喀蒙古諸部南遷。1690年6月,噶爾丹又向漠南喀爾喀蒙古進攻,俘掠人口,搶劫牲畜。同年,康熙帝決計親征,組織左右兩路大軍,分別出古北口和喜峰口。8月1日,雙方大戰於烏蘭布通(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境內)。清軍大敗噶爾丹軍,噶爾丹乘夜向北潰逃。
噶爾丹戰敗後因原根據地為策妄阿拉布坦占據,不得不滯留科布多地區,集合殘部,休養生息,以期東山再起,不斷騷擾邊地安寧。1696年2月,康熙帝發兵10萬,分三路大舉出擊。5月13日,西路軍在昭莫多(今蒙古國烏蘭巴托以南的宗莫德)大敗噶爾丹軍。1697年2月,康熙帝發動第三次遠征,命費揚古、馬恩哈分別統率兩路大軍,共6000人,由寧夏出發,進剿噶爾丹殘部。4月康熙帝親赴寧夏,指揮這次軍事行動。正當清軍進發之時,噶爾丹眾叛親離,軍隊只剩下五六百人,遂飲藥自盡(又說被人殺害)。
噶爾丹敗亡後,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繼續任準噶爾部台吉,準噶爾部又逐漸強大起來,和清朝再次發生矛盾衝突。1716年,他派兵於西藏,占領拉薩;同年彼得一世為開辟通往印度洋通道所派的軍隊沿額爾齊斯河向東南卡爾梅克方行進入侵到葉爾羌地區,與汗國的軍隊在雅梅什湖(亞梅什湖)大戰,結果准噶爾方一萬精騎成功包圍俄軍,三千俄軍被滅,數百俄軍被俘。
1718年清朝由青海路出兵入藏,在喀喇烏蘇之戰全軍覆沒。1720年清朝第二次出兵才趕走準噶爾軍。清朝和準噶爾軍在吐魯番方面也有戰鬥。
滅亡
1755年春,清軍5萬人分西北兩路向伊犁進軍。不到100天就到達伊犁。達瓦齊率兵6000人扼守伊犁西南的格登山(今新疆昭蘇縣境內),清軍以25人夜襲達瓦齊大營,達瓦齊軍驚潰,不戰自降。達瓦齊僅帶少數人倉皇南逃。此後,阿睦爾撒納自任領袖繼續反對清朝。1757年初,清政府開始新的軍事行動,分兩路推進。準噶爾軍在清軍的追剿下,全線潰敗。阿睦爾撒納投奔俄羅斯帝國。
1759年8月,清軍抵達喀什噶爾,平定了支持阿睦爾撒納的大和卓波羅尼都和小和卓霍集占兄弟的叛亂。這年秋天,天山南路完全平定,清朝完全控制今日的新疆地區。由於準噶爾部反叛無常,此後清軍在兆惠等的帶領下,按照乾隆帝的旨意消滅了剩餘的準噶爾人,除病死或逃往國外的以外,數十萬準噶爾人遭到屠殺。據魏源記載:「計數十萬戶中,先痘死者十之四,繼竄入俄羅斯哈薩克者十之二,卒殲於大兵者十之三。除婦孺充賞外,至今惟來降受屯之厄魯特若干戶,編設佐領昂吉,此外數千里間,無瓦剌一氊帳。」昭槤的描寫更加誇張:「凡病死者十之三;逃入俄羅斯、哈薩克者十之三,為我兵殺者十之五,數千里內遂無一人」。留下的空地由大量移民填充。
事實上自古以來,絲綢之路基本上都不是靠周邊帝國興起的,而是仰賴草原沙漠中遊牧民族的貿易所串連起來的貿易網,也因此隨著準噶爾汗國被消滅,絲路貿易落入由清帝國與帝俄之手,官方管制的交易取代原本互惠的商業行為,由於僵固且壟斷的帝國體制,令商業利益落入帝國極少數的權貴手中,整個中亞草原落入赤貧便不可避免了。
且因上述原因導致失去經濟活力的中亞也令其逐漸淪為宗教極端主義的巢穴,再加上缺乏實質生產力與貿易市場,也加重統治該地區的周邊帝國的統治成本,間接導致清帝國無法面對工業革命的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