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文裡的一個詞彙「結構(けっこう)」,有一個很奇特的現象──它具有「肯定」和「否定」兩種相反的意義。
做為形容詞的時候,它的意思主要有三種:
- 「相當優秀、沒有缺點」
- 「已經夠了、很滿足了」
- 「不需要了」
何時它會表達肯定的意思呢?比方說,主管收到下屬的報告,看了一下覺得寫得不錯、無需加筆,就跟他說「これで結構ですよ」。這句話裡的「結構(けっこう)」,表達的是以上第 1 與第 2 種的意涵。
另一種情形,在餐廳裡店員看我杯子空了,問我是否需要再加一些礦泉水?我覺得口不渴、不需要,回答她「結構です」。此時它是以上第 2 與第 3 種的意思,表達著否定。
可以看得出來這麼一個詞,本身的意思像是三個相互有所交集的圈圈,根據不同的情境,意義會落在不同的交集裡,還可能會彼此衝突、矛盾。
也正因這個詞相當特殊和曖昧,母語人士在回答別人時如果用了它,通常會另外說出表達「肯定」或「否定」的字詞,以免招致誤會。
那如果對方沒有明說呢?還有辦法判斷嗎?
此時就呼應到了
上一篇文章「高情境文化」裡講到的一個重點:透過情境,來做總合判斷。說白了點,「看狀況」。
允許一個字有兩種完全互斥的意思,需使用者解讀整體脈絡、另行推敲,是高情境文化裡的一個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