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心得 l 書名:脆弱的力量(Daring Greatly)

閱讀心得 l 書名:脆弱的力量(Daring Greatly)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If you cannot meaure it , it doesn’t exits.」您相信這句話嗎? 這是做為研究者探究事實的科學精神。到底人們要不要承認自己的不完美?人是否存在脆弱的事實真相。

****************

書名:脆弱的力量

英文名:Daring Greatly~ How the Courage to Be Vulnerable Trasforms the Way We Live , Love, Parent , and Lead

作者:布芮尼.布朗(Brene Brown, PhD)

出版:馬可孛羅文化 2013/11

*****************

“Daring Greatly~ How the Courage to Be Vulnerable Trasforms the Way We Live , Love, Parent , and Lead” 這英文書名比較傳神作者想要表達的意念。叫我們放膽去面對自己的不完美,接受真實的自己,轉換心態後以健康的態度去面對我們的人生、愛別人。這套理論同樣也適用如何教養後代,如何引導我們領導他人,或者適應於職場與社會之中。

傳統的社會文化是競爭中獲勝才能得到更多的資源,社會中迷漫著英雄主義,自小就被教育成要「勇敢面對各種嚴厲挑戰!」。約莫十年前,開始有了多元化的聲音浮現:「為什麼我們一定要堅強?為什麼要追求完美?為什麼我們害怕讓別人知道我們的不完美?」。於是本書作者布芮尼 布朗在2010年的TEDHouston的演講「脆弱的力量」(The Power of Vulnerability)一夕暴紅,成為該網站最受歡迎的演講之一。為什麼這個演講如何受歡迎呢?原來直指人心的無名恐懼,一語道破人類保護自己的謊言。
raw-image


雖然這些年來,談如何好好善待自己這類心理學等的書籍如雨後春荀般的林立,大家慢慢接受人定勝天這等完美追求已不是唯一的訴求,但若沒有這本經典之作引發後續無數的論述支持,我想,截至今天仍會有成千上萬的人們活在不敢承認自己的脆弱本質:「勇敢站出來,讓大家看到真正的你。」


【Daring Greatly】

Daring Greatly (放膽)源自於羅斯福(1910)演講內容中所用的一詞。

作者引用在表達「勇敢站出來,讓大家看到真正的你」。

本來以為人可以靠自己做到完美,但研究下來發覺那些充滿自信的人們是勇敢地面對自己的脆弱,這結論完全顛覆了作者多年來的研究假設,當下會自慚形愧,怎麼可能呢?連作者本身的成長文化中,從小被灌輸的概念中,人們要勇敢面對挑戰,不要害怕(Fear),所以她對於坦承「脆弱」現象,自身會感到羞愧(Shame)。當她的研究告訴她「充滿自信的人們是勇敢地面對自己的脆弱」,這個結論如五雷轟頂般,令她不敢置信,經歷著一陣子全身極度痛苦的(exruciating),一想要麻痺(numb)自己,或者躲在自己的冑甲之中。作者還因此找了心理醫生治療了很長一段時間,當然,做為一個科學家,她慢慢梳理出,人要接受脆弱(vulnerability)的事實,這是心靈覺醒 (Spiritual awakeing)的歷程。


【永不知足的心態】

作者經過十二年的長期研究「自卑」議題,觀察社會集體氛圍處於「永不知足」的心態。在相互比較下,擔心不夠,容易自卑、抽離躲避。處處擔心不夠,是文化創傷後壓力症侯群現象,沒有充份療癒傷痛,反而採取憤怒、恐懼與相互為敵。

作者在本書中提出【四個常見的迷思:】

迷思一:脆弱等於軟弱

我們之不敢承認脆弱,肇因於把脆弱與害怕、自卑、悲傷、難過、失望等黑暗情緒聯想在一起。作者對脆弱給的定義是:「一種不確定、沒保握,又冒險的感覺;同時也是一種情緒衝擊」。

作者引用了心理學家對脆弱的看法,承認脆弱大幅提升了維持健康習慣的機率;社會學者認為,承認脆弱後,不易被騙,反而是是更有效的防禦之道。


迷思二:我不展現脆弱

事實上,你我都會碰到脆弱它自動找上我們。就算假裝迴避,但行為上往往與我們自身的期待背道而馳。


迷思三:脆弱就是毫無保留

脆弱是以相互關係為基礎,需要設限與信任,而不是過度分享。


迷思四:我們可以「一個人」

承認我們要有人支持,既便跌倒時也需要有人拉我們一把。


我們要破除以上四個迷失,這些都是沒有根據的似是而非。


【瞭解與克服自卑】

克服自卑是接納脆弱的關鍵。如果我們擔心別人怎麼想,就不敢展現自我,通常「不善於展現脆弱」,指的是很容易自卑。難以啟齒的事物,最容易累積自己不夠好的情緒,開始自卑,所以自卑特別喜歡找上完美社義者,有了自卑傾向,很容易該人開始封閉自己。

作者建議克服的四個要件:

  1. 辨識,了解它的成因
  2. 落實批判性覺醒
  3. 接觸外界
  4. 談論自卑

從以上的四個要件看得出來作者是需要積面對它,處理它。我個人覺得看似容易,但真要實踐還真有點兒難吧~可能需要不斷地練習才能踏出去吧。


【相信「愛與歸屬感」】

有勇氣承認自己的不完美,放膽去接受自己的脆弱。我們脆弱的本質是了解「我們是誰,比我們懂什麼更重要」。活出自我,不只是認識自我,還需要站出去,讓大家都看到真正的我,需要放膽展現脆弱的力量,勇於示弱。

倘若更深一層去思考,脆弱就是承認自己沒有那麼不平凡,就不再有「永遠不夠的追求迷思」,也不會服膺主流價值的單向追逐,這令我想起《讓天賦自由》這本書的教育使命,諸如《隱藏的人格面具》這本書提到的面具現象,請缷除一些面具性格,例如自戀型傾向,也不需時時害怕自己流於平庸,。

在同樣的「勇於面對自己的不完美」心態下,組織的領導人可以坦承自己的不完美,領導人不必要神化,貼近團隊成員,更能讓團隊之同仁放下心防,更能夠團隊合作,所以這本書中有專門提出一章如何利用作者的理論,如何讓教育和職場重新人性化起來,她提出「破壞性投入」這個方法論。破壞性投入這個字義是:「阻礙企業進步的關鍵是彼此「感情抽離」」。如果領導人都承認脆弱,於是組織內比較不容易老是怪罪別人、也比較不會粉飾太平、比較不會躲避事實,既然你我均不完美,就容易「站在同一邊」,一起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有共同使命感。

同樣道理下,本書也有另一個專章談到「教養法」,首先父母已坦承自己的不完美了,也接受在教養上先接受「永遠不夠」的事實,沒有完美的教養模式,也沒有標準SOP,只要父母「全心投入」,父母要做的只是如何幫孩子瞭解、運用、欣當自己的天賦,教導他們放膽展現脆弱的力量,重點不是「我的教養方式對嗎?」而是放膽去做孩子的榜樣:「父母有沒有做到孩子的榜樣」。

本書作者專長是社工領域,經過十五年的社工教育(含博士歷程及相關系統研究史),她堅信:生而為人,就是為了和他人建立連結,這是我們人生帶來的目的與意義。當作者發現大家對連結的主要擔憂是害怕「連結中斷」,就是擔心做 了那些事,或者估不到什麼事,也擔心著自己的本質或背景,導致自己不被愛、不值得與他人建立連結。這等擔憂就是要了解自工的脆弱性,培養同理心、勇氣和包容—是作者認知的「克服自卑」。


以下是我喜歡作者提出的幾句話,我喜歡英文原句的簡潔,特別陳列如下,請共享之:

Let ourselves be seen

Love with our whole hearts

Practice gratitude learn into joy

I am enough


讀完這本書,我想起了我曾讀過的書:

《讓天賦自由》:尚未寫書摘

《被批評的勇氣》https://vocus.cc/article/63af9b88fd89780001c8cf78

《隱藏的人格面具》https://vocus.cc/article/63b0ea4dfd89780001d3ec85

avatar-img
曹滴掉~ 寬廣vs渺小的沙龍
11.3K會員
186內容數
我本身在投資行為上,有理論基礎及多年的實務經驗。雖然讀過的財經書籍至少有二百本以上,但仍然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風險永遠是投資人首要考慮的因素。希望彼此有緣的人,在投資之路上能夠得到應有的報償。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兩人結合在一起,曾經有過共鳴,也曾享愛甜密生活。但為什麼會從熱烈轉成冷淡?大多數皆從雙方的「情緒波動」開始,慢慢地在生活中感受不同頻!認知裂痕愈來愈大,關係愈來愈冷淡,最終可能走向分離之途或者只是形成陌路的硬撐。
張忠謀,台積電創辦人,肯定大多數人都知道的。但為什麼要看這本書呢?原來看完這本書後才知道張忠謀這個人為什麼能夠成功創辦台積電這個國際型大公司(現在台積電市值已在全球前十大之中),台積電能成為台灣的護國神山跟張忠謀有很大的關連,我們不能證明沒有張忠謀策劃下,台積電是不是更好,但我們可以確定張忠謀。
這個人就是黃仁勲(Jenson Huang),一個“狂人”。但它的狂跟其他獨領風騷的人有一樣,也有不一樣的地方。聰明、反應快、工作認真、有想法只是基本條件而已,他的狂是顯示於偏執、固執,他易暴怒,陰晴不定難以捉摸,噴罵如日常,罵人不給你留餘地,他自信到無可救藥,“但你也不得不說,這是合理的解釋”。
兩人結合在一起,曾經有過共鳴,也曾享愛甜密生活。但為什麼會從熱烈轉成冷淡?大多數皆從雙方的「情緒波動」開始,慢慢地在生活中感受不同頻!認知裂痕愈來愈大,關係愈來愈冷淡,最終可能走向分離之途或者只是形成陌路的硬撐。
張忠謀,台積電創辦人,肯定大多數人都知道的。但為什麼要看這本書呢?原來看完這本書後才知道張忠謀這個人為什麼能夠成功創辦台積電這個國際型大公司(現在台積電市值已在全球前十大之中),台積電能成為台灣的護國神山跟張忠謀有很大的關連,我們不能證明沒有張忠謀策劃下,台積電是不是更好,但我們可以確定張忠謀。
這個人就是黃仁勲(Jenson Huang),一個“狂人”。但它的狂跟其他獨領風騷的人有一樣,也有不一樣的地方。聰明、反應快、工作認真、有想法只是基本條件而已,他的狂是顯示於偏執、固執,他易暴怒,陰晴不定難以捉摸,噴罵如日常,罵人不給你留餘地,他自信到無可救藥,“但你也不得不說,這是合理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