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學習者-學生團隊的差異與可貴

2023/02/11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因為工作的關係,接觸到很多成功大學的學生,包含研究所與大學部。
可能因為少子化,現在每位學生在學校可得到的資源其實很多。舉凡跨國的跨校參訪機會、國際交換生、大小企業的實習、校園講座、寒暑假培力營隊(funAI)、學生技術社群、各種人文與科技的體驗營等。實在是沒有選擇困難問題的人都選擇困難了。
除了會讀書以外,大多數的學生生活是多采多姿的。
而且現在很多學校成立不分系,鼓勵雙主修與跨系、跨校選課。這已經是現在的趨勢,就是所謂的π型人才或X型人才。
但學生仍然很迷惘。
因為在上位既得利益者很多,產生低薪、職場環境不佳、缺工、高房價等問題,讓還是學生的他們很緊張。出去學校,不是餓死就是被操死。
於是,學生被迫出社會後,只能躺平和擺爛。
因為上位者都在擺爛,學生當然是有樣學樣。但如果給他們不一樣的學習引導,這看到的世界肯定就會不同。
藉由scrum of scrums的概念,在網路上組織各組的學習群組,統合開發我們未來的系統
很幸運有這樣的機會,對台灣的教育做一點點貢獻。我相信,很多人都在教育領域持續做相同的事情,成為學生好的榜樣。

最近除了學生,也接觸到很多想轉職工程師的業界人士。從去年底到今年這個時候,與學生們在線上持續進行職涯會談,輔導他們轉職就業。
我曾經也有付費參與過類似的活動與1對1對談。但大多是很general的使用既定的方法論(比如John Holland 的職業興趣理論),來讓參與者自己去思考出來,作用不大
但實際上職涯這種東西是很個人化的,絕對沒有一個固定的答案,而是身為導師應該給予每個人完全不一樣的引導與對待方式。
這樣很耗時沒錯,但自己收穫也是滿滿的。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未來ChatGPT等AI的相關應用只會越來越多,授業、解惑早就不是老師應該做的事情,除了傳道以外,我認為未來其實最重要的是「陪伴(company)」。
陪伴與AI能夠做到的陪伴機器人(比如最近的電影: 梅根)的意義不同。本質上人類的生命是有限的,當有真的「人」花時間在你身上陪你學習,那個意義極大於陪伴機器人,即使那個陪伴者什麼技能也辦法教你。
現在已經有太多陪伴的商機運用,其實是反映人類隨著科技越進步,越是孤單。

老師陪著學習者,重現當初第一次碰到該知識的體驗
從教育現場去觀察,大部份學生或轉職者,還是擁有對生活的熱忱,以及願意奉獻的精神。不然不會想持續地學習。
反而我遇到的那些尸位素餐、沒有熱忱、躺平、庸俗的,大多數是已經離學生很遠的大人們與上位者。
如果孩子身邊的大人們都是混吃等死,孩子還能堅持出淤泥而不染,那叫做奇蹟。
然後就有人去解釋,這些能出類拔萃的孩子或學習者是天才
努力不一定會有所收穫。但有所收穫與成長的人,一定是花了很大的努力。
他們本來就是天才,來解釋這些學習者的成功,其實是對這些努力很久的人來說,是很不公平的。
真的沒有比較聰明的學習者,而是這些勇於改變的人,比那些已經落後他們很多的人,還要努力(自律)好幾倍。
引用1997年Steve Jobs在Think Different campaign中說的話:
Here's to the crazy ones, the misfits, the rebels, the troublemakers, the round pegs in the square holes ... the ones who see things differently -- they're not fond of rules, and they have no respect for the status quo. ... You can quote them, disagree with them, glorify or vilify them, but the only thing you can't do is ignore them because they change things. ... They push the human race forward, and while some may see them as the crazy ones, we see genius, because the people who are crazy enough to think that they can change the world, are the ones who do.
2023台南龍崎光節-空山祭
黑暗中仍有光明,這是我們怎麼看這個世界的年代。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1會員
28內容數
脫北者的程視設界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