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念研究所?還是先工作?--人生路上,所有的選擇,都可能是最好的選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所有的選擇,都可能是最好的。

那是2019年的冬季,我一個人走在不冷的文山區街頭,想著我的未來方向。

剛落榜的我,雖然感到些微的難過,但似乎沒有持續太久。大抵上心底很清楚知道「自己還沒有想好為什麼要念研究所」,所以落榜對我來說,可能有著更多的選擇和可能性。

從大三、大四開始,每次和朋友聚會時,總會聊到要先念研究所,還是先工作的好?大家七嘴八舌地討論著,其實多半是「可是,我聽誰誰誰說,應該怎麼樣比較好ㄟ」,五花八門的答案,像音符一樣錯落在討論的空間,我聽著每個朋友不同的回答,心底很是納悶:到底誰說的,才是正確的?

問十個人,會有十種答案,問的人越多,心底越是迷惘。

於是我回到自己身上,用過去所學過的技巧,詢問我自己:你呢?在目前的這個階段裡,你想要的是什麼?

raw-image

撇除掉所有外在的聲音、建議,我只知道,我沒有特別想當心理師,雖然不排斥,但就是沒有一種念念不忘的衝勁,更沒有當年的那種「我奮不顧身,也要考進心理系」的熱血。

後來我才發現,我是喜歡心理學,不是想當心理師。我喜歡助人,但不當心理師也可以助人。

所以我更加確定,這兩次的落榜,是上天給的禮物。祂讓我有時間,好好去探索自己迷惘的心底。

raw-image

迷路的人,才有機會看見不平常的風景。

於是我下定決心先出社會,但每一次遇到其他朋友(非心理系的朋友親人),常會問我:「你念這個科系,不念研究所,以後要做什麼?」、「可是你念這個,不當心理師,這樣好嗎?」、「我以為你就是會繼續往上念ㄟ。」

我便逢人就解釋一次,關於「心理類的研究所有多難考」這個事實,遇到再親近一點的人,可能就分享自己不想念的緣故。我像一個說故事的人,大多數的人可能聽了,但總是沒有懂,依然帶著自己舊有的眼光,繼續期盼著我做些符合期待的事情。

真正聽懂的,或許也是曾經迷惘的人吧?

raw-image

我是敏感的孩子,雖然這些關切,不會直接硬性告訴我:「你就是一定要做什麼事情才對。」但從他們的關心、問句中,我就是能讀到他人真正的期待與渴望是什麼。

一體兩面的同理心,似乎不該用在這種事情上,但我卻總是用上了。

所以要花費好大的力氣,才能把已經想清楚的自己,再從迷霧裡拉回來。

raw-image

研究所,千萬不要為了念而念

因此,一直以來,我都是秉持著「不要為了唸研究所,而唸研究所」的想法。

念書是一件辛苦的事情,如果不清楚自己的目標、目的、想補充的知識與能力,就貿然地去唸研究所,那可能會把自己推進更痛苦的深淵。

一方面是熬在論文與文獻中,一方面是很難有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且比起工作可以得到薪水,如果只是因為「我應該唸研究所」而去念,那可能會因為不是自己的興趣,而更感到無聊且沒有成就感。

raw-image

如果你是很清楚知道,自己為何攻讀研究所的人,那這篇文章你真的不必打開瀏覽。

但會點開的,我想你一定也是迷網中的同胞。

如果你心裡已經有個殷切期盼的原因了,那就直直地朝著研究所的路途邁進。但如果只是因為「社會的眼光」、「社會的期待」等因素,或許可以再多試點其他的事情。

也許你會在某個打工中,突然發現自己的興趣,某個自己從未想過的領域,然後像初芽一般,努力長成一棵茁壯的大樹。

你會比在大學唸書時更加努力,到那一天時,就會知道:原來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火花」。

raw-image

就像「靈魂急轉彎」的導演彼特達克特曾在專訪中說:「我們用一輩子去尋找生命的意義,但或許『生命』就是你正在做的小事,是這些小事讓你有了『想活著』的動力。」

也許和你心中預期的「那個樣子」截然不同,過著平凡且日常的一天,但只要這是你真正想要的,又何嘗不可以呢?

那時候的我們,還會被困在「要不要念研究所」嗎?我想答案已經在每個人的心中。

就好像,如果哪天我的生命走到「想念研究所」,或者「突然有想加強的能力與知識」時,或許就又會看見我抱書苦讀了吧!難道不是嗎?

raw-image

好好的闖蕩吧!

最後的我,在畢業前找到了一份工作,是在寫文章的。後來又換了一份工作,也接了不少PT的工作。

儘管我到目前為止,工作都還是起起伏伏的,但是從來沒有後悔過這個選擇。

這樣就足夠了吧?雖然也是辛苦,但至少回頭來看不會後悔。

因為我沒有選擇一條「符合他人期待」的路走,而是反骨的選了自己想要的,儘管可能離社會眼中的「成功」(我敢說當個「xx師」可能會更容易在江湖上行走,因為這個社會第一眼都是看行頭的)越來越遠,但也沒關係吧?反正打從生下來,我們就是來這個世界上被磨難與考驗的。

多一些困難,但少一些後悔,何嘗不是一種人生的學習?

只要我確定「當下的每個決定,都是我當時最想要的」那就足以。

沒有什麼是最好的決定與選擇,因為每一條看似「選錯」的路,都代表著:機會藏在我還沒試過的道路裡。

多走一條,就代表離成功越來越近。

從死路中走出來的我們,每一次都多了更多的盼望與期待。

所以,從來沒有冤枉路,只有停在原地不肯走的人。

因此,先考研究所還是先工作?

問問自己吧!選好了就勇敢往前走走看,走過了,就會知道行不行得通。

不管最後的結果如何,路上的風景,真是美不勝收呢!

raw-image
我是溫曉風,持續在撰寫「心理學與人生經驗」的專題中!
努力將U質好文分享給大家,請大家也不吝嗇地給予我一些留言或鼓勵,讓我有更多的動力維持寫作!
如果你還心有餘力的話,也歡迎各位乾爹乾媽給我一杯咖啡的打賞,讓我在困難的疫情時代,可以靠著寫作生活!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溫柚榕聊聊天
99會員
167內容數
覺得這個社會上有好多值得討論的議題,卻礙於文章發文無法即時討論的受限,而讓這個平台一直比較像是「我說你聽」的狀態。但是,其實比起單方面輸出,一直以來我更喜歡和別人討論想法,把自己當成一塊海綿,不斷吸收不同觀點以後,最後淬鍊成自身獨有的價值觀,我想這是創辦此處最大的意義,所以各位親愛的朋友們,請友善地留下寶貴的想法吧!
溫柚榕聊聊天的其他內容
2025/03/31
在臺北一個月生活費兩萬塊,真的可以嗎?作者以自身經驗分享,如何在低薪情況下維持生活,並鼓勵讀者勇敢追尋夢想,克服內心的焦慮與社會壓力。
Thumbnail
2025/03/31
在臺北一個月生活費兩萬塊,真的可以嗎?作者以自身經驗分享,如何在低薪情況下維持生活,並鼓勵讀者勇敢追尋夢想,克服內心的焦慮與社會壓力。
Thumbnail
2025/03/26
為什麼不拿一個更好的名次? 「老師,為什麼你堅持要讓那些人上台比賽呢?」那一年我才國小五年級,滿臉困惑地問著歐老師(國小直笛團的指揮老師)。 「你不是說,最好的比賽人數是16-18人,聽起來演奏的聲音才不會太吵雜,那為什麼還是要讓那些會影響我們團體成績的人上台呢?」 如果是你,你會怎麼選擇呢?
Thumbnail
2025/03/26
為什麼不拿一個更好的名次? 「老師,為什麼你堅持要讓那些人上台比賽呢?」那一年我才國小五年級,滿臉困惑地問著歐老師(國小直笛團的指揮老師)。 「你不是說,最好的比賽人數是16-18人,聽起來演奏的聲音才不會太吵雜,那為什麼還是要讓那些會影響我們團體成績的人上台呢?」 如果是你,你會怎麼選擇呢?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在相對年輕的時候所犯的錯, 如果還有修正的空間及可能性、如果可以從中看見自己的盲點, 讓這一次的經驗成為下一次做決定時的養分, 或許是隱藏版的祝福也不一定。
Thumbnail
在相對年輕的時候所犯的錯, 如果還有修正的空間及可能性、如果可以從中看見自己的盲點, 讓這一次的經驗成為下一次做決定時的養分, 或許是隱藏版的祝福也不一定。
Thumbnail
最近和一個許久未見的朋友線上聚會,聊到許多關於心理疾病的議題,也許是因為給出了一些煞有其事的想法,那位朋友除了贊同以外,也問我:「為什麼不當心理師?」這樣的疑惑,並不是第一次聽見,因為早在我大學還沒畢業前,就時常有人這樣跟我說。 「你為什麼不當心理師,我覺得你很適合耶!」
Thumbnail
最近和一個許久未見的朋友線上聚會,聊到許多關於心理疾病的議題,也許是因為給出了一些煞有其事的想法,那位朋友除了贊同以外,也問我:「為什麼不當心理師?」這樣的疑惑,並不是第一次聽見,因為早在我大學還沒畢業前,就時常有人這樣跟我說。 「你為什麼不當心理師,我覺得你很適合耶!」
Thumbnail
「我明明嘗試了很多,卻好像還是不知道自己的興趣在哪?」那天深夜,與我一同參與創業計畫的夥伴這麼說著。 不只因為開會導致身體疲憊,我彷彿看見她的眼中透漏出心裡的疲倦。那樣的無力來自於,明明已經那麼努力的參與各種社團、實習、培訓,但每到了送出履歷的那一刻,我卻還在猶豫...
Thumbnail
「我明明嘗試了很多,卻好像還是不知道自己的興趣在哪?」那天深夜,與我一同參與創業計畫的夥伴這麼說著。 不只因為開會導致身體疲憊,我彷彿看見她的眼中透漏出心裡的疲倦。那樣的無力來自於,明明已經那麼努力的參與各種社團、實習、培訓,但每到了送出履歷的那一刻,我卻還在猶豫...
Thumbnail
最近又到了研究所推甄的時刻,每年的這個時候,總會有許多大學生為此感到相當的煩惱--不知道自己是否該念研究所。 在我大四的時候,很常聽到一句話:如果你還不知道未來要做什麼的話,就先去唸個研究所、拿個更高的學位吧! 這句話乍聽之下好像是合情合理的,畢竟華人社會相當重視學歷成就。但如果…
Thumbnail
最近又到了研究所推甄的時刻,每年的這個時候,總會有許多大學生為此感到相當的煩惱--不知道自己是否該念研究所。 在我大四的時候,很常聽到一句話:如果你還不知道未來要做什麼的話,就先去唸個研究所、拿個更高的學位吧! 這句話乍聽之下好像是合情合理的,畢竟華人社會相當重視學歷成就。但如果…
Thumbnail
choice 大學最後一年正一步步走向人生第一個交叉路口,是直接進入職場?還是繼續升學?是許多人苦惱的問題…。 如果到了大四才發現自己選錯科系了,念了四年依然對未來毫無頭緒,怎麼辦?是不是只能接受打工人生了? 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這個主題,如果你正為這件事傷腦筋,希望這篇文章能夠讓你少一點焦慮。 我的
Thumbnail
choice 大學最後一年正一步步走向人生第一個交叉路口,是直接進入職場?還是繼續升學?是許多人苦惱的問題…。 如果到了大四才發現自己選錯科系了,念了四年依然對未來毫無頭緒,怎麼辦?是不是只能接受打工人生了? 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這個主題,如果你正為這件事傷腦筋,希望這篇文章能夠讓你少一點焦慮。 我的
Thumbnail
所有的選擇,都可能是最好的選擇。因此,從來都沒有最好的選擇。 那是2019年的冬季,我一個人走在不冷的文山區街頭,想著我的未來方向。 剛落榜的我,雖然感到些微的難過,但似乎沒有持續太久。大抵上心底很清楚知道「自己還沒有想好為什麼要念研究所」,所以落榜對我來說,可能有著更多的選擇和可能性。
Thumbnail
所有的選擇,都可能是最好的選擇。因此,從來都沒有最好的選擇。 那是2019年的冬季,我一個人走在不冷的文山區街頭,想著我的未來方向。 剛落榜的我,雖然感到些微的難過,但似乎沒有持續太久。大抵上心底很清楚知道「自己還沒有想好為什麼要念研究所」,所以落榜對我來說,可能有著更多的選擇和可能性。
Thumbnail
畢業後一年。寫我為什麼讀研、學到了什麼,如果重新選擇,讀還是不讀呢?
Thumbnail
畢業後一年。寫我為什麼讀研、學到了什麼,如果重新選擇,讀還是不讀呢?
Thumbnail
自己創作多年以來,有時常想起當初確定的決定。 起初的自己還是依循著家長所說的,「讀書還是唯一的道路。」、「考試要考得好」、「不要一直都在玩」等等的建議。但不同的選擇下,家長不免充滿疑慮,而同時也遭遇到許多疑問與困難。 而選擇最困難的是,沒有人可以告知您的方向,只能依循著內心的羅盤指引目標。 最後..
Thumbnail
自己創作多年以來,有時常想起當初確定的決定。 起初的自己還是依循著家長所說的,「讀書還是唯一的道路。」、「考試要考得好」、「不要一直都在玩」等等的建議。但不同的選擇下,家長不免充滿疑慮,而同時也遭遇到許多疑問與困難。 而選擇最困難的是,沒有人可以告知您的方向,只能依循著內心的羅盤指引目標。 最後..
Thumbnail
心理系,是我從國小到高中一直都沒有改變的目標,為了努力念到想要的科系和學校,拚了命的不斷學習著,深怕自己一個不小心就會落後。考上心理系的那一刻,終於有一種夢想實現的不真實感,這樣的興奮大概維持了一年多,隨之而來的,是不知道接下來該為什麼而努力的茫然。
Thumbnail
心理系,是我從國小到高中一直都沒有改變的目標,為了努力念到想要的科系和學校,拚了命的不斷學習著,深怕自己一個不小心就會落後。考上心理系的那一刻,終於有一種夢想實現的不真實感,這樣的興奮大概維持了一年多,隨之而來的,是不知道接下來該為什麼而努力的茫然。
Thumbnail
  但停下來想想,這半年即使沒有留下什麼,損失也還在可接受範圍。況且,不可能沒有留下些什麼的。不如將這半年當作一場人生的實驗,看看自己將如何與不確定共處,迸發什麼新的可能。   接下來我將不定期紀錄這半年與不確定共處的生活,和大家分享在這難得的半年我體驗並領會了什麼。
Thumbnail
  但停下來想想,這半年即使沒有留下什麼,損失也還在可接受範圍。況且,不可能沒有留下些什麼的。不如將這半年當作一場人生的實驗,看看自己將如何與不確定共處,迸發什麼新的可能。   接下來我將不定期紀錄這半年與不確定共處的生活,和大家分享在這難得的半年我體驗並領會了什麼。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