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拒絕「後」的勇氣(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前陣子被討厭的勇氣很夯,它告訴我們原來被討厭是可以的。
過去我們很容易因為被討厭、被拒絕而快速的為自己貼上負面標籤,卻很少先停下來想一想「我該這麼快吸收這個被討厭的結果嗎?還是其實那個討厭我的人才是該被討厭的呢?」。
當我們開始長出一些力氣去抵擋被討厭的感覺,似乎就產生了「和自己站在一起」的勇氣,那些因為不合己意就拿討厭別人當作武器的人,也就傷害不到我們了。凡事只檢討他人的人當然另當別論。
被討厭是一種被拒絕的感覺,你有被拒絕的經驗嗎?被拒絕之後,你會直接放棄還是再接再厲呢?
沒有哪一種選擇比較好或比較壞,畢竟條條大路通羅馬,每一個選擇都會招致不同的結局,而結局好壞的定義也只是一種主觀的感受。正如被討厭後可以因為我們的所思所想引發不同的結果,這個結果就像是我覺得很糟因為我被討厭了;或是這與我無關,我不需要改變等等。
我想多談一點被拒絕的經驗,但不是從做了什麼被拒絕、為什麼被拒絕,而是從分享我被拒絕「之後」的故事開始。
高中升大學那年,我抱持著選校不選系、還不算討厭該系所學的基礎來選填大學志願。
算是誤打誤撞吧,我進入了沒有太喜歡,卻也不討厭的A系,然而,我非常嚮往心理系,因此大二第一次嘗試轉系。
轉系的過程非常不順,一下轉系費用忘記繳、一下推薦信沒來得及準備,沒有錄取完全是天經地義的事。
因為當時我嚮往的,只是對心理以及心理系的「幻想」。不過正是因為這一次的嘗試,我開始想「我適合念心理系嗎?」。
你可能會想,現在才想這個太晚了吧!你根本就沒有決心、不是真的想要啦。沒錯阿,對當時的我而言確實是如此,卻也無傷大雅。
大三的時候,我抱持著「有試有機會的心情」,再嘗試了一次。一方面是因為快畢業了有時間壓力,另一方面是因為A系有不少課程跟心理系重疊可以相互抵免,這次我申請了雙主修心理系。
不知道是因為上次申請轉系的烏龍太令承辦的助教深刻還是怎麼了,助教記得我。講歪了。這次我再三檢查備審資料,順利的通過書審進到面試環節,這相當令人興奮,因為面試只有二取一,50%的機會讓我在面試前就好像已經錄取了。
然後呢?下回待續吧……
每個人的人生故事都值得被聆聽,而我也想分享。希望像這樣平凡人的平凡小故事,不只是為自己做紀錄,也可以激盪起一些什麼。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身為主管,你是否也曾為了展現「有能力」而不敢拒絕?這種選擇表面上看是負責任,但實際上卻可能導致團隊效率下降、士氣低落,甚至人才流失!拒絕並不等於推卸責任,而是職場智慧的體現。用數據說服、提出替代方案,才能真正保障團隊的健康運作。 說「不」,其實是一種領導力!
我都會說 溫和堅定的解釋 什麼原因我覺得你應該要積極處理 以及不積極處理可能會發生什麼事 這是為什麼我找你來聊聊的原因 被拒絕的時候 也不用太傷心或太生氣 因為【佛渡有緣人】 顯然他與我無緣 再次溫和堅定地說 好吧 如果你不願意處理 那我這邊可能會做什麼事情 是為了怕什麼時候發生 所以請你理解
Thumbnail
日本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中提到,「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有人討厭你,正是你行使自由、依照自己的生活方針過日子的標記。」許多人在意他人眼光,害怕被他人討厭,殊不知這「害怕被討厭」的心態,反成為綑綁自己的枷鎖,而漸漸忘記自己最真實的面貌。 有人認為害怕被討厭源於認為自己不夠好的自卑感,事實上,
Thumbnail
《被討厭的勇氣》以一位哲學家和年輕人對話的形式探討阿德勒心理學,強調人生是我們自己選擇的,主張改變思維角度以獲得幸福。文章內容包括決定論&目的論、課題分離、獲得勇氣、接納自我等主題,說明改變思維勇於追求幸福的重要性。
當面對失敗時,我們本能上會感到厭惡。這種厭惡感讓我們害怕失敗,進而避免去嘗試新的挑戰。然而,成功的人往往能克服這種厭惡,勇於面對失敗,從中學習並改進。學會克服這種厭惡感,是成長的重要一步。厭惡失敗是人類的本能反應,但我們可以透過心理訓練和實踐,不斷減少這種厭惡感,進而更積極地面對挑戰。
Thumbnail
高報酬是「不正常的」、沒有風險的高報酬「絕對不正常」。 例如: 保證本金不會虧損且年報酬6%以上。(2024年4月台灣銀行3年期定存1.785%),除了定存,沒有投資產品是可以保本的。 保本背後的意義? 保本代表你的投資商品非常的穩定,不會有任何帳面的虧損,而與之相對地,你得到相對
Thumbnail
配樂作曲家常常是用接案的形式來工作,一定會碰到和你有不同品味的客戶,就像以前的電子報說過的,「被拒絕」可以說是作曲家的日常!
(一)否定心理創傷 (二)煩惱全來自人際關係 (三)割捨別人的課題 (四)活在當下 (五)結論
Thumbnail
在每個現代社會,生活的複雜性及其導致的科層化、專業化,均削弱了人們在 執行官方政策時的個人責任感。幾乎在每個社會集體中,同儕團體都對人們的行為施加龐大壓力,並制定著道德規範。如果第101後備警察營可以在這樣的情況下成為殺人者,那麼有哪群人不能呢?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身為主管,你是否也曾為了展現「有能力」而不敢拒絕?這種選擇表面上看是負責任,但實際上卻可能導致團隊效率下降、士氣低落,甚至人才流失!拒絕並不等於推卸責任,而是職場智慧的體現。用數據說服、提出替代方案,才能真正保障團隊的健康運作。 說「不」,其實是一種領導力!
我都會說 溫和堅定的解釋 什麼原因我覺得你應該要積極處理 以及不積極處理可能會發生什麼事 這是為什麼我找你來聊聊的原因 被拒絕的時候 也不用太傷心或太生氣 因為【佛渡有緣人】 顯然他與我無緣 再次溫和堅定地說 好吧 如果你不願意處理 那我這邊可能會做什麼事情 是為了怕什麼時候發生 所以請你理解
Thumbnail
日本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中提到,「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有人討厭你,正是你行使自由、依照自己的生活方針過日子的標記。」許多人在意他人眼光,害怕被他人討厭,殊不知這「害怕被討厭」的心態,反成為綑綁自己的枷鎖,而漸漸忘記自己最真實的面貌。 有人認為害怕被討厭源於認為自己不夠好的自卑感,事實上,
Thumbnail
《被討厭的勇氣》以一位哲學家和年輕人對話的形式探討阿德勒心理學,強調人生是我們自己選擇的,主張改變思維角度以獲得幸福。文章內容包括決定論&目的論、課題分離、獲得勇氣、接納自我等主題,說明改變思維勇於追求幸福的重要性。
當面對失敗時,我們本能上會感到厭惡。這種厭惡感讓我們害怕失敗,進而避免去嘗試新的挑戰。然而,成功的人往往能克服這種厭惡,勇於面對失敗,從中學習並改進。學會克服這種厭惡感,是成長的重要一步。厭惡失敗是人類的本能反應,但我們可以透過心理訓練和實踐,不斷減少這種厭惡感,進而更積極地面對挑戰。
Thumbnail
高報酬是「不正常的」、沒有風險的高報酬「絕對不正常」。 例如: 保證本金不會虧損且年報酬6%以上。(2024年4月台灣銀行3年期定存1.785%),除了定存,沒有投資產品是可以保本的。 保本背後的意義? 保本代表你的投資商品非常的穩定,不會有任何帳面的虧損,而與之相對地,你得到相對
Thumbnail
配樂作曲家常常是用接案的形式來工作,一定會碰到和你有不同品味的客戶,就像以前的電子報說過的,「被拒絕」可以說是作曲家的日常!
(一)否定心理創傷 (二)煩惱全來自人際關係 (三)割捨別人的課題 (四)活在當下 (五)結論
Thumbnail
在每個現代社會,生活的複雜性及其導致的科層化、專業化,均削弱了人們在 執行官方政策時的個人責任感。幾乎在每個社會集體中,同儕團體都對人們的行為施加龐大壓力,並制定著道德規範。如果第101後備警察營可以在這樣的情況下成為殺人者,那麼有哪群人不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