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題趨勢分析
112學測是混合題登場的第二年,在108課綱改革的浪潮下,素養導向的評量成為趨勢,國文科試題從最早期以記憶背誦知識為主,到著重閱讀理解,再到現在增加了混合題(單選加簡答),不只檢核考生是否具備「精準閱讀」的能力,更是為了測驗考生是否能進行「適切表達」。
從試題的比重進行分析,會發現112學測國文選擇題約有50%為閱讀理解題,其中白話文和文言文的比例各佔一半,算是十分平均。選文的類型有文學類的詩詞、散文,也有非文學類的科普文章、圖表判讀。而語文知識類的考題,像是字音、字形、字義、成語詞語亦都各出現一至兩題,與往年的比重差不多,國學常識則未見。
看似沒有範圍的國文試題,細究仍有規律可循,選文多從課文延伸,只要平日認真上課,並且從中培養閱讀各類文本的能力,相信考前無須花太多時間準備,亦不用死背太多知識,便可在國文這科上取得不錯的成績,以下提供給要考學測的高中生幾點建議:
一、熟讀核心古文15及A類選文
國文乍看之下沒範圍,但其實學測試題多從課本延伸,以形音義題為例,單選第一題考讀音,其中「胡笳之拍」出自〈畫菊自序〉,「釁起鬩牆」出自〈勸和論〉,「驀然而踣」出自〈勞山道士〉,「吁嗟而去」出自〈虯髯客傳〉,都是從核心古文15篇裡出來的,因此只要平日裡熟悉這些課文,並不需要花太多額外的時間記誦很難的形音義,多選題的形音義題也有一樣的現象,這裡就不再詳細列舉了,有興趣的可以自己去驗證。
而就算是閱讀理解題,也有很多是課文的延伸,如單選第五題為〈燭之武退秦師〉和〈鴻門宴〉的對讀,多選第三十題有關於賴和的新詩為〈一桿秤仔〉的延伸,混合題第三十五題的明代雜劇《赤壁遊》為〈赤壁賦〉的改編作品。可見熟讀課文仍有其必要,這些有關課文的考題並不會以讓你記憶文章細節內容的方式出現,但仍需掌握關鍵的形音義解釋,以及課文的寫作背景的基本脈絡、核心主旨。
二、比起背誦,掌握閱讀方法才是關鍵
如上文分析,學測已經不愛考國學常識,但文言文的出題比重仍佔一半,可見如何閱讀文言文仍是拿分的關鍵,比起背誦文體的流變、詩詞的格律等等,熟悉閱讀文言文的方法才是關鍵,要能夠流暢地閱讀文言文,需要掌握其固有的句法,以及當下時空背景特有的語境。以古詩詞為例,現在的考題不太會直接考你「楊柳」代表「離別」,但了解詩詞常用的典故意象,仍有助於文意的判讀。
掌握閱讀方法的祕訣無他,需要平日裡廣泛閱讀各類文章,並且在閱讀時正確擷取文章重要的訊息,發展成自己的統整解釋。在閱讀的時候可以多多自我提問以檢核是否真正理解文章內容,如果暫時找不到方向,可以多找題目來做,像是課文背後的問題討論都是不錯的練習素材。
三、作答前可以先概略瀏覽一下問題和選項
訊息檢索類的題目,就算通篇細讀過了,在看選項的時候仍有可能遺忘,需要反覆回去對應選項說明是否正確,所以與其沒有方向的細讀,不如先從選項找出要關注文章的哪些細節。
統整解釋類的題目,則可以先判斷題目是要問文章的內容主旨,還是寫作手法等等,不見得要細讀選項,可以通篇閱讀完整篇文章之後產生自己的判斷,再去對應哪個選項更貼切。
掌握答題策略,其實也是在學習如何更有效率地閱讀一篇文章。
四、有個了解素養導向教學設計的國文老師
從上面三點可以發現,如果你的國文老師了解素養導向的教學設計,那在高中兩年半的時間裡,便能從每一課課文及相關的課外延伸素材中,培養閱讀各類文本的能力,只要認真上課、寫作業,相信就算題目越來越靈活,也能掌握其中不變的道理,那便是閱讀素養的培養,而且這項能力一旦培養起來,不像死背的知識容易遺忘,是能夠使用一輩子的。(當然,你必須保有閱讀習慣,這項能力對你才是有用的,而且會持續進步,這就是所謂的「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但如果不幸的,你的國文老師仍然只會要你背誦課本的題解、註釋、國學常識,差一個字扣一分的話,便只能自求多福了。不過仍有自救的方法可循,那便是紮紮實實的熟讀高中國文課本的核心古文15及A類選文,並且尋找優質的試題來做(不是每個題目都出的好。),好的問題設計能夠提醒你閱讀時的重點,以及該思考的東西,並且還能夠掌握大考的趨勢。
如果有任何求學上的疑問,可以私訊我的粉專,雖然不是什麼都會,但我會盡可能回答各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