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轉繁可以用點腦嗎?

2023/02/03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人民網日本頻道1/31有一則新聞,標題是<德川家康后人繼任第19代家督,稱“鬆本潤飾演的家康充滿活力”>
看到「鬆本潤」就知道又是不用人腦簡轉繁鬧笑話了。
把姓搞錯只是顯而易見的愚蠢,但比較隱性卻更致命的,是原本就有但後來被簡體字借用表意的。例如:云字,在簡轉繁之後,一律轉成雲字。結果人「雲」亦「雲」,雲深不知處。
另一種要動點腦的,是和製漢字,轉成中文該怎麽辦?那些日本人發明,中文未見的,如「冨」山,很好解決--就把字形系統變為日文輸入就好了。比較麻煩的,是日本習用的一些字貌似簡體,例如塩字,有些場合轉成中文是可以轉成繁體,但如果是用在姓名,越俎代庖改成鹽字,於是我們看見此間傳媒就直呼當代藝術家Shiota Chiharu為鹽田千春,這樣畫蛇添足,莫不是李代桃僵地失禮嗎?
講到和製漢字,就又不能不提發音。太多人,甚至包括電子傳媒專業人士,在唸這種字時秉持有邊唸邊的習慣,結果日本最大稻米原鄉就一ㄒㄧㄝˋ千里了。
可笑的是:AI都可以通過醫學考試,或者寫小說了,在遠東的我們,還得忍受松本潤被電腦自動改姓。現代東方人對方塊字形音義的遲鈍,造成對文書處理的怠惰,字體互轉以及讀音校正的問題只是一葉知秋吧?怎樣磨練對文字與語境的敏感度,見仁見智,甚或,恢復手寫習慣也有幫助吧?!總之,改變不在多言,顧力行何如耳。
17會員
69內容數
「藝術生活」發掘生活中的藝術,將藝術導入生活,富厚生計,充實生趣的諸般面向。綜合感性與理性深入藝術生態鏈與創作鑒賞收藏。期望能不落入現今藝評與新聞報導的俗套,坦誠面對作品,展覽,市場,以及最重要的,人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