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別的國家如何搭起社會安全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 我們與惡的距離 》裡面有兩個所謂的「壞人」,一個是無差別殺人的李曉明,最後在還沒有人知道他到底什麼狀態、為什麼殺人,就被國家殺死了。另一個是患有思覺失調症的應思聰。一開始我以為這部台劇所謂的「與惡」指的是無差別殺人犯和應思聰,但後來才發現,那個「與惡」的「惡」指的是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把手指向「殺人犯」的人的狀態。

raw-image


吳媛媛在《 幸福是我們的義務 》一書中,用淺白的文字和例子,來分析比較並討論他自小在台灣生長的經驗,和他到瑞典定居之後的經驗。其中一個例子是瑞典老公的多年好友約翰。他自從被診斷出憂鬱症長期請病假之後,就一天到晚在家裡打電動,工作也有一搭沒一搭,健康情形每況愈下。對於作者而言(當然,對我來說尤其是!)這人就像社會的米蟲一樣,他的軟爛看似永無止境,應該永遠都不會有回到正軌的一天,這樣的人竟然可以領著優渥的社會補助!?但對於瑞典人的腦袋來說:「我們都知道憂鬱來襲的時候他的情況有多糟糕,何況他在請病假之前,也工作繳稅了五、六年,我相信他只是需要休息,等他準備好了,情況會越來越好。」後來約翰也確實回到所謂的正軌,有比較健康的身體、穩定的工作和感情關係。

但到底有誰能知道一個人到底要花多少時間才能回到眾人甚至是自己也看的順眼的狀態呢?如果沒有社會補助,這個人回到正常生活的機率不一定大於零,但有了社會網的托住,他的機率絕對大於零。



瑞典當然是花了好幾十年的時間,和執政政黨帶著國家一起的共識才能做到這個地步,台灣脈絡不同,不用凡事跟瑞典比,但瑞典確實可以是一個非常好的借鏡。


因為他在談的就是王婉諭剛遭遇小燈泡事件的那年一直在談的東西:社會安全網。社會是由許多個人組成的,奇妙的是,由個人組成的社會裡,除了有個人,還有因為個人集合起來所形成的「集體」,那種集體,可以在個人軟弱的時候,提供他需要的力量,一直提供到他能夠自己長出力量,然後再轉而成為那種公共力量的一份子,去扶持另一個需要這股力量的人,某方面來說,這就是社會救助制度的精神。

在現在組織越來越複雜的社會,我們可能是個人不願意、沒時間或是沒有專業技能,所以把這種工作外包給社工和相關精神科的醫療人員,甚至是需要幫助的人的家屬,這種外包,也容易讓我們以為已經足夠,或是不關我們的事。等到出事情之後,就把犯錯的人當作是原本就這麼壞來處置。如果只是一兩次,我也可能會覺得那就是個案,但如果這種事情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難道不該想想,那個殺人犯,真的很有可能會是未來的我們每一個人嗎?就是當我們自己有時再也沒有力氣靠自己的力量站起來,卻從小被灌輸都是我自己的錯,沒有人「應該」「有義務」、「有能力」幫助我們,或是我們外包這種工作的社工和醫療人員也沒有足夠的力氣和資源,來陪伴那時候的我們。更糟糕的是,等我們真的到了犯錯的地步,也許就會像《與惡》裡面的李曉明那樣,再也發不出聲音述說我們的故事,因為我們已經被國家給殺了….第二次。

其實,任何受害者家屬所經歷的痛,不僅對他們來是椎心刺骨的傷口,對於我們大部分人來說也是一種血淋淋的直接生存威脅,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把自己投射在受害者而不是加害者身上。這是純粹生物性的情感恐懼,合理,但對于預防自己成為加害者或受害者沒有幫助。

換句話說,我們現在要逼政府的,不是要他們兇手判死而已,而是要逼政府把社會安全網搭起來,讓「我好,你就會好,你好,我才會好。」
如果喜歡文章內容,歡迎贊助支持我的寫作。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黃懿翎 light and breeze
111會員
407內容數
除了翻譯之外,這裡也是抒發烘焙、時事、戲劇、書、自然環境、信仰等想法的天地。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以一起戲院槍擊案為主軸,透過受害者家屬、兇手家屬、人權律師、記者、醫生、社會大眾等角色,來看待這事件的後續效應。接露每個角色背後善與惡的一面。
Thumbnail
以一起戲院槍擊案為主軸,透過受害者家屬、兇手家屬、人權律師、記者、醫生、社會大眾等角色,來看待這事件的後續效應。接露每個角色背後善與惡的一面。
Thumbnail
四年前掀起一陣討論熱潮的台劇, 但經過這些年的風風雨雨, 當初想討論的議題現在似乎仍舊沒有改變。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Thumbnail
四年前掀起一陣討論熱潮的台劇, 但經過這些年的風風雨雨, 當初想討論的議題現在似乎仍舊沒有改變。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Thumbnail
關於《那些得不到保護的人》 故事發生的時間在311地震後的十年,以一個好人——三雲忠勝被謀殺作為開端,他是福祉保健所的課長,無論工作與家庭,他的為人在身邊所有人的口中,都是值得尊敬的存在,而這樣的人又為了什麼樣的原因被殺呢? 這個世界可以更好,但或許此刻它也盡力了 得不到保護的人 得不到保護的心靈
Thumbnail
關於《那些得不到保護的人》 故事發生的時間在311地震後的十年,以一個好人——三雲忠勝被謀殺作為開端,他是福祉保健所的課長,無論工作與家庭,他的為人在身邊所有人的口中,都是值得尊敬的存在,而這樣的人又為了什麼樣的原因被殺呢? 這個世界可以更好,但或許此刻它也盡力了 得不到保護的人 得不到保護的心靈
Thumbnail
  說起以刑案為劇本藍本的作品,不知道大家會想起哪部作品呢?這次筆者為大家介紹一部非常優秀的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作品由一件隨機殺人案為開始,由不同持分者的角度去看隨機殺人案。《我們與惡的距離》憑藉出色的劇本設計、演員們扣人心弦的演技,成為人們口中的佳作。
Thumbnail
  說起以刑案為劇本藍本的作品,不知道大家會想起哪部作品呢?這次筆者為大家介紹一部非常優秀的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作品由一件隨機殺人案為開始,由不同持分者的角度去看隨機殺人案。《我們與惡的距離》憑藉出色的劇本設計、演員們扣人心弦的演技,成為人們口中的佳作。
Thumbnail
「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有標準答案嗎? 」 去年讓全台都為之瘋狂的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夾帶著高人氣,在金鐘獎中橫掃6獎。 為什麼這齣台劇能如此扣人心弦,追根究柢就是這本劇本的細膩,成為這齣劇最能打動人的主因。
Thumbnail
「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有標準答案嗎? 」 去年讓全台都為之瘋狂的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夾帶著高人氣,在金鐘獎中橫掃6獎。 為什麼這齣台劇能如此扣人心弦,追根究柢就是這本劇本的細膩,成為這齣劇最能打動人的主因。
Thumbnail
李曉明的電影院無差別殺人案,毀了九個家庭,也毀了自己的家庭,父母妹妹抬不起頭,過著被人唾棄、自我放逐的生活。 在新聞台工作的宋喬安自此封鎖心房,每晚以酒精麻醉自己,婚姻關係降至冰點,與女兒天晴的關係也每況愈下。 法扶律師王赦不饒不棄地為李曉明奔走,希望能找出李曉明殺人的動機、轉變的原因。
Thumbnail
李曉明的電影院無差別殺人案,毀了九個家庭,也毀了自己的家庭,父母妹妹抬不起頭,過著被人唾棄、自我放逐的生活。 在新聞台工作的宋喬安自此封鎖心房,每晚以酒精麻醉自己,婚姻關係降至冰點,與女兒天晴的關係也每況愈下。 法扶律師王赦不饒不棄地為李曉明奔走,希望能找出李曉明殺人的動機、轉變的原因。
Thumbnail
《我們與惡的距離:創作全見》 因為不喜歡看戲的緣故,剛好支持獨立書店三餘,就買了劇本來看(也比較省時),也正好是為月底的講座做個準備,畢竟這齣劇就是為了在社會平靜的江水中掀起一波漣漪激起一點思辨。 當然,主題上仍是以隨機殺人作為主軸,但在襯托主題上也旁帶了許多重要的議題,例
Thumbnail
《我們與惡的距離:創作全見》 因為不喜歡看戲的緣故,剛好支持獨立書店三餘,就買了劇本來看(也比較省時),也正好是為月底的講座做個準備,畢竟這齣劇就是為了在社會平靜的江水中掀起一波漣漪激起一點思辨。 當然,主題上仍是以隨機殺人作為主軸,但在襯托主題上也旁帶了許多重要的議題,例
Thumbnail
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我沒有標準答案。但我確定的一件事是:社會安全網的破洞,絕不只是底層那些陷落者的問題 ......
Thumbnail
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我沒有標準答案。但我確定的一件事是:社會安全網的破洞,絕不只是底層那些陷落者的問題 ......
Thumbnail
公視戲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讓我們思考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
Thumbnail
公視戲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讓我們思考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