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之「台灣詩集出版導覽」改版為《中華日報》副刊專欄「雙週詩集導覽」並增加頻率為每月兩次。
2023年1月共有八本台灣現代詩集出版,另外還有一本詩合集《詩偕:真理大學在地文創特色課程詩歌創作集》。
康原(1947-)的台文/台語詩集
《番薯記持 臺灣詩》附上朗讀的QRcode與蔡慶彰的彩繪圖,為書中九十首詩作增加了豐富度。全書分為四輯,如向陽所說具備了「臺灣歷史、文學、物產和人文的曠闊」,也如胡長松所言「是詩人對臺灣鄉親的呼籲」。詩人大量運用押韻強化詩句的音樂性,如同名詩〈番薯的記持〉「青龍吐珠變紅日/黃虎攑旗來抗議」、「車輪輾過基隆港/挵死真濟臺灣人」,與近年台文詩的整體語言表現類似。
同樣以台文寫作的温若喬(1999-)翻譯泰戈爾的
《浪鳥集》,詩集中也完整附上了朗讀的QRcode;語言方面以英文、台文、台羅相對照,加上鄭順聰與莊佳穎的台英雙語審定,具有權威性。舉例來說,書中將「The mighty desert is burning for the love of a blade of grass / who shakes her head and laughs and flies away.」翻譯為「大漠燒燙燙,為著求戀一枝草。/草仔頭幌幌,笑幾聲仔就飛走。」將舊詩句翻譯出屬於台文/台語的新韻律,有興趣的讀者不能錯過。
1月有兩本詩集推出新版,包含羅青(1948-)
五十週年紀念增訂版的《吃西瓜的方法》以及何景窗(1976-)
增章新版的《席地而詩》;前者具備文學史意義,後者新增了16首詩。在詩人的第一本詩集方面,畫家湯智秀(1969-)跨界創作的《風的眼神》主題多停留於較無新意的情緒和意念,語言也未有創發,實屬可惜。相較而言,青年詩人有意識地與典故對話,如楊佳于(1996-)的《想像的遠方》與各類西洋藝術互文、宏先(黃予宏,2003-)的《驛站前的整條街都溶在光裡》多首詩作發想自歌曲,若持續創作並精進詩藝,相信會走出更明確的路。
以《大衍曆略釋》出道的鄒佑昇(1987-)在1月推出
《集合的掩體》,是近期不可錯過的詩集。原詩集在2021年出版德文版,2022年獲得紅樓詩社「拾佰仟萬」贊助計畫,語言和主題都具備了高水準的表現;而詩集中看似穿插印刷錯誤的亂碼,實則是透過西蒙・韋伊(Simone Weil)〈關於主導文〉中譯的商用電碼刻意影響讀者閱讀體驗,從中可以觀察到鄒佑昇在文字文本外的創作意識。以下節錄〈在海格霍夫街〉一詩第二節:
有時,我以為換自己走入中庭
並且開口說了恰當的話
我們的語言輕柔
彷彿一縷煙,只消耗著自身
讀完1月這些出發(第一本)與再出發(新版或翻譯)的詩集後,期待2月有更豐富的詩集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