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來的)臺灣當代詩2022年2月的出版狀況,博客來上可搜尋臺灣詩人出版的詩集共有12本,包含零雨、沈眠、莫渝、龔華、陳明克等人,皆推出了個人的新作結集;中國詩人在臺灣的出版,則有當代詩人少況《Cy Twombly的郵戳》、劉美松《一回》、唐寅九
《時間的傻姑娘》,以及二十世紀詩人徐訏的《時間的去處》、《原野的呼聲》與《無題的問句》三本詩集。除了個人詩集,還有《無拘吾述:真理大學在地文創特色課程詩歌創作集》出版。
在華文詩集外,2月的譯詩出版相當豐富,共有好人出版中英對照的泰戈爾《吉檀迦利》;秀威出版李魁賢翻譯的羅馬尼亞詩人亞德里安.商久贊《戴口罩的世界》、日本詩人多喜百合子《世紀悲歌》、印度詩人商多士.雅列思《孑然一身》、美國詩人露絲.魏爾德.蘇勒《詩人主宰的途徑》等詩集。
這本詩集的作者1994年生,似乎並沒有文學相關經歷,在書中演示了何謂「分行散文」。下舉〈轉折〉一詩佐證:
好像回到如當兵般的日子 不是那麼刻苦
但生活就是重複又簡單著
也許是風雨過後帶來的寧靜吧
很理性的 也淸楚知道自己並不年輕
遇見你時 我還有少許的靑春可以揮霍
如今所剩無幾了
看著自己些許長進 卻仍舊留有更多的空間
也許自你離開後 我該眞正就此轉折
有趣的是,作者在序中寫道:
雖然我說我在寫詩,這也是一本詩集,然而在文學來看,嚴格來說,這些詩並不是眞正的詩,而是算散文詩,眞正的詩它需要更多的琢磨及文字上的運用,可能有人覺得這連詩都稱不上,不過就是分行的散文,也行啦,畢竟我不是文壇的專家,這本書應該也不會被放在文壇上公審。
可見作者並未對於「詩」這個文類有明確的創作意識,甚至稱這是「歌詞」乃至於「散文詩」──散文詩指「分段、不分行」的詩作,以散文的敘事邏輯與視覺結構體現詩意──「散文詩」並非「鬆散的詩」,這點觀念必須特別釐清。
曾任《笠》詩刊主編的莫渝(1948-)在書籍的介紹寫道,這本詩集是「莫渝人生惜晚景的生命之詩」。相較於「笠詩社」著重本土的思維,這本詩集雖然也有許多土地的書寫,但更著重於「自我的內在對話」,所有的詩作題目都包含了「一個人」、「孤」、「獨」、「一瞬」、「一隻」,完整地形塑出全書「一個人」的孤獨氛圍。下節錄〈一個人在北埔〉介紹:
械鬥聲 撕殺聲 吶喊聲
都回到古代
此刻,綿綿春雨
濕淋淋的遠山退到河谷澗溝更遠
路客稀少 鄉民閉門
店家微亮著燈 細碎聲間間歇歇
原詩名為〈在北埔〉,刊於2012年的《笠》詩刊,後收錄詩集時改名為〈一個人在北埔〉,頗有視這本詩集為「獨立作品」的思維,並非單純的作品結集;若配合詩集的自序〈獨與單〉,可以更加理解莫渝這本書的創作母題。
詩集的作者介紹寫到:「新竹人,台中的大學生,生於2002。」如此年輕的創作者在年近20歲時,推出了由50首「組詩」所組成的個人詩集(目錄中寫道組詩1至49首,第50首或指後記?)。詩人徐培晃指出,這本詩集在結構上的用心與眾不同,49首詩可以分為十個段落,講述一段失落的戀愛:
1、倒敘的放手時分2、被安排傷感3、故事留守4、奔赴無岸5、行走至深6、而那些沒有被帶走的7、耽溺於錯身8、那時我們越過9、歌頌時間的詩10、最後凋萎在盡頭。
從實際的詩作文本來檢驗,全書的第1組詩作節選:
有你的日子裡
窗外有光
夕陽有海潮迴響
雨下沒有傘
第47組詩作節選:
懂得愛一個人
愛得跟凌晨的眼皮一樣沉
然後每一次睜眼
都是春天
在文字風格上,情境與意象選擇以日常生活為主,企圖探索、書寫模糊的情感。這類的詩作雖然具備一定的創作意識,但也可能會造成個人風格的空乏;需要注意詩中「迴避價值判斷」的現象,與近年「任何句子加上『像極了愛情』就能成詩」的問題相仿:詩應該要怎麼樣?詩還能夠怎麼樣?這是詩人往後繼續書寫,必然會面臨的問題。
陳明克(1956-)為笠詩社、台文戰線雜誌社、《台灣現代詩刊》成員,中興大學物理系退休教授。這本作品集結了14年間(2008-2021)的台語詩共107首,主題囊括日常、旅行、登山所見之自然景物,並由小說家宋澤萊與台文學者方耀乾專文作序。下節錄同名詩作〈茫霧中ê火車〉:
阿公神神坐佇桌邊掀冊
越頭替我拭目屎
提糖含予我
「查埔囝仔袂使哭
咱來去看火車」
風若有若無吹著我ê面
我摸著我若砂紙ê嘴鬚
詩作的語言平實,大多從個人經驗出發,富有情感共鳴的潛能;在議題上更與當代有所連結,包含〈咖啡紅矣〉的香港警察、〈災瘟〉的疫情隔離等,都能夠與現世對話。
作者為1987年生的桃園人,環境工程與科學專業,現為發行過EP的「右線樂團」主唱。這本詩集對於個人而言,情感上的意義大於文學上的意義,在〈自序:寫給所有住在這座城市的居民〉中可以窺見一位創作者的思維。下舉〈你和你與我〉為例:
你想為了他做些什麼
他也是
最後我們都笑了
相較於同為第一本「詩集」的林保華《藏思》,這本詩集雖然也顯青澀,但對於文字有著更多的想法。也許是有著藝術人文領域興趣的影響,若能夠解決淪為「分行散文」的疑慮,和「歌」做更緊密的連結,整體來說會有更多令人期待的發展性。
這本詩集是客語詩人劉明猷(1954-)的第6本客語創作文集、第4本詩集。節錄詩作〈一坵山田 滿園懷念〉:
自有旱田林園 三分半
係先父手頭留下來个 祖產
一坵山田 滿園懷念
就係先父雙手整理出來个休閒農地
尋一垤地 不以生產為目的 好來養老 過日子定定
劉明猷以「空格」來調度節奏,在句式的安排上也著重音樂性上的表現,如〈獨山.賞梅.狐走.啉茶〉詩中:「雲舒浪捲 舒雲捲浪/自我拙劣/養拙 養靈 以養智慧」可以觀察出相較於視覺上的畫面營造,劉明猷更著重於聽覺上的氛圍表現。
龔華(1948-)在出版論文《詩人梅新主編《中央副刊》之研究》再次受到文學界矚目後,近日更推出收錄了20年來詩作的詩集。下節錄〈聆聽〉一詩:
是你的心跳嗎?
那敲打著海岸的細碎聲響
沙灘上的影子也隨著枝椏顫抖起來
據說 船首的破浪女神「天人馬利亞」
總在冬天落淚
我便期待枯乾了整季的冬梅
在岸邊開花的聲音
抒情的筆法在詩集中時常出現,詩人蕭蕭指出龔華詩中的「你」不只是詩的面具,確確然是不可輕忽的詩的靈魂;而小說家林黛嫚則認為在詩集裡,龔華除了是情人,還是母親,那些病中母親對子女的生死遺言令人徹骨動容。
曾以「募資」方式在2018年出版詩集
《安好》的陳怡安(1995-),目前在東華大學華文所就讀。同樣是常見的抒情手法,但這本詩集的語言跳躍、質地輕盈,在結構上有著更多的思維,下舉〈最後三小時在他城〉一詩為例:
錢都花光了
待在他城的最後三個小時
音樂只是繼續
用四四拍進行
冰塊只是沒辦法
再維持原狀
我猜你也只是有其他
要去的地方吧?
你的抵達與離開
讓這裡下起一場午後陣雨
沒有預告
讓全城集體暫停
其中一滴雨
是我無人知曉的想念你
這兩個月最重量級的詩集非零雨(1952-)的《女兒》莫屬。在詩集的附錄中,有李蘋芬為〈女兒〉、廖偉棠為〈我和Z〉撰寫專文,提供了一個切入的觀察視角。就詩集名稱來推測,整本書的「大招」似乎是同名的〈女兒〉系列的10首詩;然而最開始吸引我進入的是〈然後,然後──〉,以下節錄首節:
黑暗的樓梯。我好喜歡
那個黑暗。樓梯。通往大稻埕
繁華的宅邸
以及末節:
然後,然後,誰還會留在那個黑暗的樓梯
整首詩精彩地在時代下找到獨有的敘事方式,詩中的「然後」不僅僅作為一種文法因果上的承接,更被賦予了時間序、音樂性上的效果,整首詩的聽覺安排在高度故事性的詩行間引人入勝。在另一首詩〈怎麼我〉中,零雨寫道「醫生/怎麼我的淚不往外流/只往內流」而後將人隱隱連結到「林中的麋鹿」,在歸宿的尋找過程中,「林中」和「臨終」的諧音讓整首詩結束在「醫生,牠去哪裡/怎麼我總是想知道」顯得深刻而動人。在後記中,零雨自陳:
五十三篇,不是數字,是專有名詞。(——這本書並非五十三篇——)
我的好友——活在十九世紀的歌川廣重,借給我用。
他把〈東海道五十三次〉慷慨地借我一覽,「道」換成「岸」,「次」換成「篇」——活字印刷,隨時抽換,我們同享方塊字的美妙。
在詩集的安排上,零雨有著強烈的創作意識,與其他藝文領域的對話更顯得這為詩人的前進,正如他在〈後記〉中所說:「說到底,人世就是一個深情,還有什麼呢。」相關資訊可以參考《自由時報》廖育正採訪的
〈女兒漂流東海岸-零雨談《女兒》〉專文。
過去以「沈默」之名出版武俠小說的沈眠(1976-)在第一本詩集中,認為「詩歌本來就該是無題的,一如人生」,所以選擇了五種編碼系統:佛教十二因緣、十二地支、日本十二月名、十二生肖和紫微斗數六吉六凶十二星作為詩作單位的名稱。我在擔任
「2021年紅樓詩社拾佰仟萬」評審時,便對於這本詩集「去除詩題」的策略感到有些疑慮,因為有些詩作明顯可見原先是有詩題的,甚至有明確書寫的對象;以另類的編號來分類,是否會有損於詩作?去除編號的寫作策略並非沒有出現過,如陳昌遠獲台灣文學金典獎的
《工作記事》便是編號組成的長詩,在一開始也並非有整體的創作意識,而是在專業編輯特別的重整下,形成了最後的樣貌。下舉《文學裡沒有神》中的詩作〈無明〉節錄:
神走在城市的街道上。以非常普通的樣貌
到小吃店裡吃飯。在百貨裡閒晃。
坐在咖啡館讀一本奇怪的詩集。神不懂文學。
毫無用處。並不直接抵達終極解答
只是追求著某些不確定的解釋。
文學作為信仰,沈眠在詩集的〈後記〉表示「人不是宇宙裡最偉大的生物,當然不是,也幸好不是──但不妨礙微小的人心包含無盡的宇宙,針對世界、時間和種種生命極限奧祕進行探考。」在文學裡,沈眠甚至認為我們「甚至得成為神,得完成自己的神,裝載所有思覺,宇宙也就從而顯現出來」,體現出他面對詩的一種神聖態度。
劉欣蕙(1975-)在2011年推出首部詩集《金色蝴蝶》,「詩.聲.字」創辦人李畇墨指出其中的詩作風格情感婉約、意境迷人,韻律感也令人欣賞;但這本詩集整體的句式與《金色蝴蝶》略有不同:第一本詩集較常出現「長詩行」或「長短詩行」交錯,而這本詩集採用的多為「長度適中的句子」,或許也反映了其人生閱歷及寫作技藝上的轉變。下列舉〈寫詩〉一詩為例:
浸足此處
受洗於靈感湧來的潮浪
單手
持握一支筆
划進:湛藍透明的感傷
溫馴而叛逆
似落難的國王
我與筆,沙沙舞進
靈魂的空巷
噪音龐大──
不為甚麼
而打開內裡所有的窗
讓筆淋著碎光
讓筆聽見最小的聲響
涉越字句的草原
抵達懸崖
此處可能是刑場
此處
可能是天堂
作為一首「論詩詩」,劉欣蕙明確地呈現了寫作的過程。李昀墨認為,從第一本詩集開始的「抒情聲腔」與「細膩觀察」等特點依然延續,或可給有興趣的讀者酌加參考。
這是寒鴉(1993-)的第二本作品集修訂版(再版),不難看出這本書的銷量。在2019年已有書名近似聖修伯里《夜間飛行》的《夜裡飛行》,以及《冷的感覺》兩本作品;寒鴉文字風格有其受眾,且因為是再版,故在此便不詳述。
以上為2022年2月出版的12本臺灣詩集,延續1月的詩集出版概況,有許多非文學領域的人士跨界出版詩集;而非華語的台灣詩集出版也逐漸成為常態,有利於台灣詩集出版市場的多樣性。3月出版的15本詩集觀察將於近日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