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𢤦您的保護令-兼談關係回復的一種入門方法

穗波心理師
發佈於愛情之屋 個房間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本文適合給家庭暴力相關或是有興趣的人閱讀。
我國的家庭暴力防治法(以下簡稱家暴法)迄今快接近25年了,我身爲家暴加害人處遇人員可說是見證家暴法的成立到施行至現今的狀況,我看到,從早期身為加害人來參加認知輔導教育時的氣憤不平到現今大都心平氣和,顯示這個社會著實進步不少。但是很常見的是,這些被法律稱為「加害人」的人(在本文多指的是親密關係伴侶暴力,大多是男性)參加輔導團體的第一次時候,都會自覺自己才是親密關係的受害者,他們紛紛指責他們的伴侶「耍陰招」或者事先策劃好「要錢」害得他現在「人財兩失」,認為法律是偏坦女性的,而他「也有被打被罵」,只是自己寬宏大量,忍讓對方,不告對方而己。
這些言詞乍聽之下頗有道理,但仔細再琢磨一下,就可以知道這些「加害人」犯下了不理解家暴法的謬誤,或者是犯下人性「不說自己壞,只說別人壞」的偏誤。很多人上完了課,仍一肚子鳥氣,自覺在關係中無辜且為人實在,卻因家暴法冠上「加害人」的標籤,所以一開始內心就想抵制上課。
然而我要跟這些相對人說,也就是說白一點:「家暴法中的保護令是針對人使用暴力行為而產生的對治手段,跟你是不是一個『好人』?一點關係也沒有,也跟你是男是女沒有關係。」,很多加害人在第一次上課所說的,在表達和受害者的關係,都是他認為的「整體」關係樣態,是「關係」故事的一種版本,而保護令中約制的暴力行為,則是加害者某年某月某日某時對被害人的行為,因為這個行為觸犯到家暴法而被檢舉出來。換言之,法律往往看的是相對人和被害人間關係的片斷,不是整體的關係,說的故事是點狀的「相對人」對於「被害人」的「暴力行為」。比如一個近乎七旬的男子說道:「我太太年輕時就很霸道,我一直在忍讓,那一天她實在太過份了,我就罵她三字經及丟東西但沒丟到,不過,她就去告我家暴她。」
我問各位,這位男子有沒有家暴他太太?答案是有的,因為他出現罵三字經及丟物品使人心生畏怖的行為。但是不是結婚以來每天都這樣?答案若從男子的敘說版本可能並不是,他的故事整體是「老婆霸道」,但這個法律不會管,除非有違法。但點狀的片斷是他「吼了三字經」及「丟了物品」,而這樣的行為就是法律所要防治的家庭暴力行為。所以我們看到,男子所喟嘆的往往是他自己整體關係故事版本中的受傷者,但他卻是關係片斷中的暴力行為加害者。
因此認知輔導教育的第一步應該是讓這些「加害者」們指認出的「家庭暴力行為」,在他們的關係脈絡中,用了「家庭暴力行為」來解決關係困難的方法,這是不適當的。而第二步則授以合適的方法、非暴力的方法來解決關係的困難。但在進入第二個步驟中,涉及廣泛,有很多複雜的因素,比如說施暴者的年齡、已婚否、內在心理的位移程度、內在防衛的強度、文化的父權主義現象有多深、現有的文化影響下採取哪一角度的關係故事論述,對自己的行為方向自覺程度如何、對雙方關係下的理想看法及對家庭的想像、對伴侶的認識程度⋯等等。
話說回來,本文主要論述的在第一步驟。認知輔導教育的「指認家庭暴力行為」主要是讓加害者知悉兩人關係相處的行為紅線是什麼?但很不幸的,據我的觀察,相對人在收到保護令的那個時機點,看到保護令內容時,往往就被滿溢的憤怒情緒淹沒了,不是把收到的保護令丟到垃圾桶就是燒掉了。我們在認知輔導教育初期,定會敦促「加害人」先找到並清楚地讀讀自己的保護令。而保護令中,多習慣三段式寫法:第一段是被害人「擊鼓申寃」訴說她被家暴的事情狀況,即尋求法律協助,因為她被相對人家暴了;第二段,通常是法官傳喚相對人釐清是否有受害人說的事情(很多相對人在氣頭上不鳥法院的傳喚,不出庭接受調查,反而失去為自己發聲的機會);第三段是法官綜合各項事証,形成心証,研判家暴行為是否為真?是否成立?理由在哪裡。有很多相對人看到第一段就氣噗噗,說他沒有如此。第一段只是被害人的角度,是「片面之詞」,法官只是辜且聽之,還未調查,只是描述在保護令第一段中,說明保護令的原由,重要是「主文」,才是法官劃定紅線之處。
況且收到保護令,並不代表自己是一個罪人,因為它是屬於民事,的範疇,並非刑事犯罪,如果去申請「良民証」也不會登載家暴的紀錄,除非是犯了「違反保護令」罪。
課程接下來,通常我們會簡要介紹家暴法,並從個人所收到的保護令中去解讀在關係相處中,不適當片斷點狀的行為(當然也可能是關係中的整體常見行為),讓加害人知道必須停止這樣的行為對待,至於兩人整體關係的陳年舊疾或相處的模式型態,可能輔以個別性的心理諮商與治療較為合適。
由此次收到保護令的經驗,被判定接受「認知教育輔導」,也不失為關係回復的一種入門方法的機會,也可以能夠是瞭解自己在親密關係中的自我控制的機緣。
點擊有劃底線的字即可連結
165會員
290內容數
歡迎來到「穗波心理師」沙龍。這是一個「生活、家庭、愛與人生」的領域,關注親情、愛情、婚姻、家庭及人生議題,先祝福大家都能遇見幸福、圓滿伴侶關係及維繫家庭。 我是執業臨床心理師,歡迎對上述議題留言,讓我可以用心理學的概念與你討論,或提出建議。也可以在下方留言你介紹自己,讓我有機會更認識你、一起交流成長,人生路上不寂寞!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讀冊:流浪者之歌|生命是河流,奔湧如斯、而河流依舊「你可也曾向河流學到一個秘密:其實根本沒有時間?」 對這河而言只有當下,沒有過去的陰霾,沒有未來的遮掩。 初讀流浪者之歌時是高中尾聲,那個倒數著畢業的時刻,當時的我們有些早已因繁星上了科系而放鬆渡日或加入畢聯會,有些在準備著被審資料、練習面試,而有些還泡在書裡準備著指考。 記得當時我每日中午都會
Thumbnail
avatar
Paz
2024-06-19
[讀書筆記、對照]<小王子>第六章~九章▓看夕陽   小王子在他的星球上,只要走幾步就可以看到夕陽,隨時都可以看,在地球的話,要等,他體會到在不同的地方有不一樣的情形,有時候會忘記,以為還在家裏。   ▓什麼才是「重要」的事情?   「我」忙著要鬆開一顆卡在引擎上的螺絲時,小王子正跟他講話,他表示那不重要,他「在忙重要的事」,
Thumbnail
avatar
吳淑姿
2024-06-19
【讀書筆記】《向光植物》讀後感 會去讀《向光植物》這本書的理由滿好笑的,是在滑手機的日常中隨機看到一篇八卦新聞,是我覺得很有氣質的台灣演員連俞涵被拍到和女作家李屏瑤在路邊約會接送情。點進去看內文,"已出櫃女作家"頓時讓我覺得很好奇他到底寫了什麼書記者需要這樣下標,查完之後動心起念決定去圖書館借來讀讀XDD
Thumbnail
avatar
巧克洋芋片
2024-06-19
[讀書筆記、對照]【似苦又甜間徘徊 Ch.6】在「渴求妒忌」與「妒忌他人」之間的孤獨感▓誇獎某個孩子,是在引起其他孩子的妒忌嗎?   這篇看到最後,我想到一件事情。小時候,還有我的孩子小的時候,會聽到老師或當爸媽的人誇獎某人,或是主張小孩是需要誇獎的。有的在班上公開誇獎某人,或選他為「模範生」,說他好,要大家跟他看齊、學習,或是在孩子群中誇獎某個小孩。大人以為這麼做,其他的孩子就
Thumbnail
avatar
紀餘
2024-06-19
人的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沒辦法,大腦天生愛社交《社交天性》被討厭的勇氣阿德勒說:人類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擔心老闆覺得我做得不好、不要惹老婆不開心,原來我們這一生都活在別人的眼光裡。社交天性解釋腦科學,告訴你為什麼造物組將人類設計成天生愛社交。
Thumbnail
avatar
Fianne
2022-11-20
讀後感│《不羈騎士約戰錄》:多角關係加一點心動的感覺作者:APer 出版社:尖端 ❐本書為BL R18漫畫
Thumbnail
avatar
惠見Emi(滄藍)
2022-08-09
不是學霸沒關係|一起讀《孩子,你的敏感我都懂》、《開啟高敏感孩子天賦》(下)與高敏感小孩相處的時候,偶爾會有看到小時候的自己的錯覺,那些原本被自己遺忘的過去,隨著與小孩生活的時光,不時地浮現。在明白高敏感特質之後,對於自己過去總是侷促不安似乎有了解答。
Thumbnail
avatar
王小姐
2022-08-03
中港關係,一部統戰史──讀《地下陣線:中共與香港的歷史》本文檢視了過往中國如何滲透控制香港的歷史與手段,並將之用以台灣的策略。香港淪陷中國之手25年,台灣人如何能從香港的慘痛教訓中學習,拯救自己的家園,走出自己的獨立之路呢?本文提供了一個理解過去和思考未來的視角。
Thumbnail
avatar
黎胖
2022-07-01
不是學霸沒關係|一起讀《孩子,你的敏感我都懂》、《開啟高敏感孩子天賦》(上)《孩子,你的敏感我都懂》、《開啟高敏感孩子天賦》心得筆記。
Thumbnail
avatar
王小姐
2022-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