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的法國尼斯(Nice, France),蔚藍的海與蔚藍的天,綿延十里的陽傘成為別致奇觀,貴婦人信步大道瞇眼看向沙灘。1930年代,導演Jean Vigo和攝影師 Boris Kaufman拿著攝像機,以他們的角度記錄下陽光沙灘棕梠樹下的光怪陸離。
印象中的法國尼斯(Nice, France)是怎樣的地方?
蔚藍的海與蔚藍的天,綿延十里的陽傘成為別致奇觀。漫步在大道上瞇眼看向沙灘。靈魂叫囂著催著不顧一切衝入海中,當你躺進海水裡,也就成了一道風景。陽光愜意並未垂憐背後陰影,卻迷了多少遊客。
——但這陣亂花並沒有迷去導演Jean Vigo的眼。
上世紀三十年代,導演 Jean Vigo 拍攝無聲黑白影片《尼斯印象》〔À propos de Nice〕,該片以當時流行的「城市交響樂」風格為藍本,對社會與政治問題發出詰問。
透過導演與俄裔美籍攝影師 Boris Kaufman 的穿街走巷,影片忠實地記錄了上世紀三十年代尼斯地方的人、物與景,且運用蒙太奇手法,對比該地的貧富不均問題的同時也將影片變得更為生動。片長二十四分鐘,展現多樣鏡頭語言亦在其中表達導演個人觀點,是部傑出的觀點紀錄片。
《尼斯印象》在一九三〇年六月十四日於巴黎老鴿籠劇院上映,放映之前 Vigo介紹影片:「社會紀錄片區別於普通短片與每週新聞短片,在於它的創作者將建立他自己的觀點:他將打上自己的印記。
⋯⋯
如果我們能夠完全借助機遇從一個普通人身上發現他內在的美或是他的可笑,如果我們能夠通過他的純粹外部表象解釋出他的內部的精神,我們就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從一番話出發,我們或許就能多少窺探導演拍攝的初衷。
在這部《尼斯印象》影片中,Vigo想表達他的想法,使用客觀的攝像拍攝卻帶有導演主觀的傾向。
根據《西方先鋒派電影史論》的作者華明,影片中美麗事物的背後,是做著粗重勞動工作卻只有微薄工資的人的生活,就此點我贊同華明教授的評價:「儘管影片只對後者做了少數表現,卻足以為前者蒙上一層陰影。」
《西方先鋒派電影史論》對於影片中Vigo對於上流社會階級採取的視角亦有想法,它評價影片著重表達上流社會的腐朽性與寄生性,乃因片中大量鏡頭表現休閒享樂的達官貴人——尤其是貴婦人。
我雖認同作者的想法,但同時也覺得導演對於這些無所事事的顯貴也抱持著一種戲謔性的想法。
Vigo重點去拍攝這些上流人士的各式各樣的腿,除了和影片後面在嘉年華會上跳康康舞的快樂少女們進行對比——一個呆板、消極與僵硬,一個洋溢著活力;或和假人、雕像、建物對比——兩者都同樣死氣沉沉,他也想透過鏡頭的切換與音效來表達更多個人想法,就是對於「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這種荒誕的嘲諷。
嘉年華興高采烈的女孩們,導演透過鏡頭的切換與音效來表達對於荒誕的嘲諷。
此片重要的看點之一便是導演在其中插入相當多蒙太奇手法。
從影片的中後段(約十六分五秒)拍攝嘉年華的場景,跳大腿舞的女孩們穿插櫥窗內的假人、排列整齊遊行隊伍內穿插亦有十字架的墓與大戰艦與小戰艦……
以短鏡頭為主,配合著背景配樂速度的加快畫面更迭的速度也加快。
敘事蒙太奇手法透過不同的鏡頭排列,所呈現的表意也因此改變。在排列整齊的嘉年華隊伍後放上軍艦與墳墓,明明本來是歡樂的場面,卻就帶給人一種戰爭殘酷、反戰的感受。
另外,最令人嘖嘖稱道便是其中的一幕:一位貴婦人坐在椅子上,她保持相同的姿勢,在幾個鏡頭中她變換了四套衣裝,四季皆有,最後裸身(影片內九分四〇秒)。
貴婦人坐在椅子上,她保持相同的姿勢,在幾個鏡頭中她變換了四季的四套衣裝,最後裸身。
這組鏡頭也是本片相當知名的鏡頭,《西方先鋒派電影史論》認為這組鏡頭表示「通過對於貴婦人體態的揭示,有閑階級優雅生活與道德情操的本質受到了質疑。」
我並不能完全同意這個觀點,在我的想法中導演對於這個鏡頭是戲謔多餘批評。個人認為導演並沒有直接放肆地指出名流階層的不適生產,反而詼諧地用四套衣著,表現出名流一年四季無所事事只想度假,去除掉外在的裝飾品人人都差不多這點〔這種表達並非「我生來赤裸,思想不正的是你」,而是比較偏向「人類不過也是動物爾爾」〕。
但華明教授提到了這個鏡頭造成影片誕生出一種「間離效果」,他分析「沈浸在影片情節之中的觀眾,在看到這樣一個非常規的場面之後,都會意識到電影的藝術加工的特點,從而開始思索作者賦予各種形象的潛在意義。」
我也認為這種效果會使觀眾突然就被抽離到影片外,也就是意識到「自己是在看影片,而非影片之中的角色」的事實。這提醒了Vigo前面所述:一部有觀點的紀錄片。也與之後新浪潮的導演們所強調的要讓觀眾跟影片中人保持距離的想法不謀而和。
最後我認為這部影片還有個鮮少被提及的元素——音效。
在無聲電影的時代,音效、配樂就等同於畫面的獨白,幫助導演更好的表達這顆鏡頭所想表達的意思。
影片兩分鐘左右的地方,尼斯海邊的浪花朝攝影機湧來,而下一幕直接切到清潔工人們在將大街上的髒水掃出去,此時背景音樂消失,只留下髒水被刷起的聲音:唰—唰—唰—,而又切回海邊,浪花拍打的聲音同樣也是唰—唰—唰—。
導演用兩個相似聲音的鏡頭進行排列,讓觀眾除了在視覺上可以看見兩者的相似(浪花襲來的樣子與髒水被刷起的樣子相似),在也在聽覺上強調,加深比較。
裸身貴婦那組上也看到Vigo在音效方面的玩心。首先婦人每次改變衣著都恰好是在音樂的一個小休止上,四套皆是,這就和現在很知名的舞蹈概念「卡點」很相似;
而後面小喇叭的節奏越來越快速,也越來越推向高潮,最後在類似於遊戲機中獎的音效中,裸身的鏡頭出現了!這個鏡頭就是導演最終想表達的高潮。那 Vigo是什麼意思?用一種類似揭曉中獎的音效,裸女原來是我們看到這邊的獎品嗎?我覺得倒不是有物化女性之嫌,這顆鏡頭反而表達了導演戲謔名流人士的想法。但確實有人評價Vigo很喜歡拍女孩子大腿XD
《尼斯印象》為我們揭開風光明媚、氣氛慵懶的尼斯地區背後,那些不被放到檯面上的貧富差距,比起同時代的其他城市電影單純紀錄風光,Jean Vigo在其中表達了他對於此地的觀點。
Reference
《西方先鋒派電影史論》P98-101,華明 著——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6
《西方電影藝術史略》張專 著——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