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開車時聽到一段廣播,大意是疫情蔓延的這三年來,小小孩和大人在家以外的地方,都不可避免地長時間戴著口罩,專家們發現這一世代的孩子,被診斷出口語能力表達障礙的案例高出平均值許多,更有研究數據指出,這一個口罩世代的孩子不懂得察言觀色,常常會做出許多白目行為,惹得老師或家長怒氣衝天而不自知,因為在公領域,所有人都只露出一對眼睛,表情都藏在口罩底下了。
今天早上難得有空閒,於是和小女兒來個悠閒的早午餐,吃到一半時,前方的長條桌、高腳椅區來了一對夫妻,他們唯一的孩子大約二、三歲,孩子還沒坐定,爸爸就把平板架好了,所以孩子的眼睛自然就鎖定在平板的影片中了。
孩子觀看平板的姿勢非常特別,是以左耳貼在桌面的方式,斜歪著頭在觀看,只見媽媽看著菜單,偶爾回過頭問孩子一句話,而小朋友就只是點頭或搖頭,沒有眼神互動,也沒有言語對談。我偷瞄了一眼平板螢幕,看起來不是卡通,但具體內容不清楚,小小年紀的他還會把不中意的影片滑掉,改播放其他影片。
我無意批評這對夫妻的教養方法,我只是擔憂這個現象,看習慣影像的孩子,將來怎麼看滿是白紙黑字的國中小課本,吃早餐對父母及孩子而言,應該不只是填滿肚子,而是親子時光,是品嚐大地孕育出的食物的過程,但我看到的卻是三個人和二支手機及一台平板,可惜了桌上色彩調和的原形食物和香濃咖啡。
以前去喝喜酒,吃到一半時,常可以看到小孩滿場跑,但現在這種情況愈來愈少了,因為每桌都可看到平板小孩或手機小孩,他們大都盯著螢幕,偶爾旁若無人的傻笑,或是完全面無表情,只會茶來伸手、飯來張口,只為了讓小朋友乖乖坐著,直接把小孩養成像「食物處理機」般的存在,都已經上幼稚園了,還是大人在餵飯,害我有點懷念孩子的奔跑及嘻鬧聲。
我是職業婦女,孩子小的時候,忙著改考卷或作業時,我也曾拿電視和巧虎錄影帶當媬姆,但孩子身邊也會放一些繪本和玩具,然後把遙控器藏起來,不想看巧虎,也不可以亂換台,嚴格管控孩子的視聽內容。
至於假日不忙時,我就是專職的媽媽,用孩子的作息過日子,在家坐不住了,就帶到戶外奔跑放電,天下沒有那麼好的事,在沒有其他支援系統協助之下,夫妻還想保有自己的生活空間,小孩還能平安快樂成長,教養不可能不花時間和精力的,教養也是偷懶不得的,既然決定要生,就應該好好地教養,生活重心要有所取捨的。
我還在高中任教時,發現有些資質不錯的學生,卻有著專注力不足的現象,小考還行,大考成績卻直直落,家長不理解,還會怪罪學校和老師,「我家孩子以前成績都很好,怎麼上了高中這麼多科不及格?」。
別的科目我不清楚,以英文來說,國中會考的範圍是單字1500左右,而學測英文是3000至3500,指考則要到4000,國中教學搭的是莒光號,上了高中就坐高鐵了,不然怎麼來得及教完進度,家長說小孩成績很好,是因為國中會考為了拉近整體城鄉差距,英文都只考平均能力左右的難度,加上很多小學生都上過美語補習班,打下了一些基礎,「英語」能力好,不等於「英文」成績很好。
高一開學第一天,為了了解學生英文能力的起點行為,我都會請學生拼寫一月到十二月的英文單字,十年前平均答對率是六成,現在我都改考星期一到星期日的拼寫了,免得考不出我想考的水準,英文成績是能有多好?
仔細了解有學習障礙或適應障礙學生,若非器質性問題,有一部份是從小學就一路上安親班,國中接著上補習班,家長把課業監督責任都外包給補教業,孩子回家就是玩電動和手機,有時家裡連書桌都沒有,如何期待學生回到家會自動自發溫習功課?
上了高中開始得學習自理時,問題就慢慢浮現,還要再繼續送補習班嗎?高中生正是青春年華,我班上有補習的學生,很多初戀都在補習班發生的,你以為她在用功,其實都在談戀愛。
學生學習不專注,智慧型手機的浮濫使用難辭其咎,因為很多家長也是重度使用者,曾看過一則網路小短片,一個襁褓中只會爬行的小嬰兒,就會對著雜誌的圖片,用姆指和食指做撑開放大的動作,這簡直是中毒太深了。
這對父母有沒有想過,小時候你都用平板帶小孩,你老的時候會不會孩子也只會用平板來照顧你呢?趁孩子還小,多創造一些優質的親子時光,多留下一些美好的共同記憶才是最重要的,親子相處的賞味期限其實稍縱即逝的,等到他長大了,有了自己的朋友圈和生活圈,不要說是上學日,你可能連假日都見不到小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