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帶漸寬終不悔 --人生的終極幸福在於己身意義的獲得感

閱讀時間約 19 分鐘
撰文:跨域踐行者 王中砥
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有云:「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

王國維的形象比喻不只是針對學術研究或藝術創造的歷程,實際上就是對人生奮鬥的綜述與總括。亦即,「這就是人生啊」的感喟!

人的一生其實就是:活著。用更熟悉概念性的文字來形容就是「生涯」--每個生命階段的「角色扮演」。演的是自己,看的是別人;活的是己身,評的是眾生。如果把這段存在的過程用一個天秤來平衡,就是「意義」二字,兩端的砝碼就是時間與情緒。不容諱言,這「時間」與「情緒」,只與活著的人有關,也關乎人怎樣的活著!

「成功」、「成就」、「幸福」、「滿足」、「滿意」……這些認知裡熟悉的詞彙,正是人一生中的『所得』,也就是評斷生命價值之所依。猶記得二十餘年前,筆者剛投入教育訓練領域,當時「成功學」方興未艾,一堆教人如何成功的書籍,一些教人怎麼成功的課程,以及一群可以幫助別人、激勵眾人成功的講師與教練。彷彿一種「法門」,人人皆欲得其「法要」而投入其間,一時之間形成一股沛然莫之能禦的風潮。多年以後,成功依然是「大伙兒」(此意眾生)追求的,但成功學的風潮不復,開始了幸福的探討,一堂哈佛的幸福課,成了熱烈討論與研修的話題與課題。

每每筆者在講述九型人格學時,很喜歡引用希臘阿波羅神殿石階上《認識你自己--適可而止》的這句德爾斐聖諭。許多人在引述這句話時,常把重點放在「認識你自己」。以此做為人對於自己是誰這個問題的終極關懷與探索,卻忽略了「適可而止」的討論與著墨。先不管對「我是誰」這個問題的思考,而是對「怎麼活」才能「適可而止」的議題來解析。

有個酒品的電視廣告很有意思:『人生不是過的怎樣,而是怎樣去過?』這段廣告詞完全點出了人們對「適可而止」的茫然無知,以及對「成功」概念的盲目追逐與求索下的不足!如果從哈佛幸福課這門顯學所揭櫫的核心來看:

『我們來到這個世上,到底追求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標準,是所有目標的最終目標。
'' 人們衡量商業成就時,標準是錢。用錢去評估資產和債務、利潤和虧損,所有與錢無關的,都不會被考慮進去,金錢是最高的財富。……人生與商業一樣,也有盈利和虧損。''
"具體地說,在看待自己的生命時,可以把負面情緒當作支出,把正面情緒當作收入。當正面情緒多於負面情緒時,我們在幸福這一《至高財富》上就盈利了。"
幸福學教授塔爾.班夏哈這麼說。
如果成功是以一個人所擁有金錢的數量來評斷,透過金錢進而可以擁有更多物質上的享受,那麼我們的確不會把與金錢無關的事物列入考慮。但生命除了金錢以外,還有情緒感受、七情六慾……這些又該怎麼估算?

一位擁有億萬身家的富豪,身旁陪伴的不是承歡膝下的子女,而是因為領他薪水而不得不陪伴他的外傭。他有錢,但寂寞!子女返家與他聊天與爭吵的話題永遠是億萬家產的分配。他強顏歡笑,但落寞!這位人人稱羡,堪稱人生勝利組的富翁,有著富有的「環境」,卻不見其富裕「心境」。究竟,人生到底要的是什麼?

「我們的自我感覺、生活是否喜樂,最終都取決於大腦如何篩選並看待每一天的生活經歷。決定我們是否感到幸福的,是內在的和諧,而不是我們是否能控制宇宙巨大的力量。」這是《心流》一書中敘述的一段話。所謂「內在的和諧」不彷把它看做前述天秤概念中的「情緒」,如果一個人時時刻刻的情緒都是平平穩穩的,這就是內在的平衡,也就是情緒「穩定度」,這個度就是「適可而止」。哈佛幸福課所闡述的《幸福感》就是這樣的意涵。一個人幸福的指標,就是情緒的穩定平衡而已。

大家可能都有過這麼一個畫面,不見得清晰可見,但每個人都有自己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完成的夢想。與這個夢想的距離就是我們的幸福指標。如果這個夢想一直遙不可及,我們的心中會充滿怨恨與無奈。相反的,只要在追求這個目標上有點成就,我們便能感受幸福與滿足。這種幸福與滿足不一定來自於實質的「收獲」,卻一定有著內心的「獲得」。筆著年輕時學習二胡,剛開始拉奏時五音不全,甚至有時弓與弦的「拉扯」間,產生令人驚恐的聲響!慢慢的,當拉奏的旋律越來越完整,弓弦間越來越和諧時,內心所湧現的滿足與幸福,會在一瞬間擁有了成就感。如此不斷的持續堅持,琴藝瓶頸來時情緒的糾結,到琴藝突破後內心的喜悅,不斷反覆。

對每個人而言,幸福的決定權在心,在感受。而決定幸福的關鍵,在於有「意義」的人事物。這種「意義」提供了方向、目標與價值觀,它決定了我們是否投入,以及投入的積極度與全力以赴。在天秤概念的另一端「時間」,就是我們做它的篇幅長短,這時間「內容物」,就是創造所得「成就感」的來源。一位喜歡彈鋼琴的小孩,鋼琴對他的意義感,讓他願意花更多的時間去練習鋼琴,不論功課如何繁重,每天都有彈鋼琴的時間「內容物」,彈奏時內心的喜悅與幸福,就是情緒「穩定度」!

有一年應邀參與了一場演講,那是場近乎千人的直銷激勵大會,台上那位女主講者是位年營業額超越百億的「大使級」人物。她並沒有口沫潢飛,大聲疾言的瘋狂語錄,卻有著平易近人娓娓道來的醒語佳言。其中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成就』和『成就感』是不一樣的。『成就』是你展現在他人面前被公眾認可的價值;『成就感』是一個人做一件事時內心所湧現的愉悅感受。只有當你的成就與成就感都能相匹配時,你才是真正的成功,才有真實的幸福。」這句話出自她口,我可以從她表達時心口身的一致性上感受得到。但很多時候,我們看到更多的是有些有成就的人,卻沒有私毫的成就感;有些很有成就感的人,又不被多數人認可於他的成就!這又是怎樣的一種究竟?

先來談談成功吧。小時候曾問過母親「什麼是成功?」母親淡淡的講了「五子登科」。那時的我不懂,懵了的表情引出了母親接下來的話語:「房子、金子、車子、妻子、孩子,有了這五子,別人就會認為你成功啦!」好簡單的一句話,卻也是一直以來人們日以繼夜、焚膏繼晷的追求。只是時至今日,這「五子」可能也被賦予了更多的「量化指標」與「品牌質感」吧!以前的人很簡單,追求的只是屬於生物層面、需求層次的東西,所以容易知足。隨著時代的演進,人的需求也會「與時俱進」,甚至要求更多過需求,知足也成了奢求!當人們沒有電話時,人際交誼、把臂同歡何等重要;當人們有了手機,通訊錄的名單顯露出自我的價值與「交遊」廣闊,但擁有什麼品牌的手機與有著多少功能的行動電話,顯然比面對面的交際、友誼的聯繫更令人關心與在意。
詩人木心的《從前慢》這麼寫:

記得 早先 少年時

大家誠誠懇懇

說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車站

長街黑暗無行人

賣豆漿的小店冒著熱氣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車馬郵件都慢

一生只夠 愛一個人

從前的鎖也好看

鑰匙精美有樣子

你鎖了 人家就懂了

頗能點出過往年代人們的步調與生活節奏。慢,是一種情懷;懂,是一種知足。那種生活情境的平和,不也是一種心境的平衡。只是,每個時代的時間一樣,生活型態給了時間的節奏卻不甚相似。當年的「慢」是生活的常態,現在的「慢」卻成了享受的狀態。每當在心理諮商的現場,試著邀請個案慢下來、靜下來,享受當下…幾乎已經成了公式與口頭禪。

人的認知幾乎全然受環境影響,從生命經歷中的「認識」到自我概念形成的「認為」,亦或是所「認可」的價值,都成了認知體系中的一部分,有人稱之為「主觀」。現如今網路資訊的泛濫,更多「認為」的事物,透過資訊進入了我們的意識裡,更佔據了「認知體系」中極大的篇幅,也成了對事物判斷的依據,以及行為反應的根源。我們常常看見媒體對某事件的報導,尚未真正瞭解「真相」前,我們的「主觀意識」就開始判斷,不明就裡的就做出了相應的行為。常聽長輩說,看電視越看越生氣……
當然,也有人可以從媒體中找到讓自己愉悅或心境平衡的結果。以前那個文青時代的我,就可從報紙上的副刊文章,感受到喜樂。也會在投稿刊出後,感覺到一種成就與幸福。

痛苦與歡愉都發生在我們的意識裡,也只存在我們的意識裡。我們如果追隨生物傾向所訂的社會刺激--反應模式,把自己的主導權交給它,就是被外在控制了。當某個廣告上的產品讓我們垂涎欲滴,當老闆的一個臉色就毀了我們一天的心情,我們就無法自由決定體驗內容。但如果我們把體驗認定為現實狀況,學習藉由改變現實狀況,就等於具備了不受外在世界威脅與誘惑的能力。
這一切都在「意義」與「定義」所建構的「認知」與「意識」裡。「成功」就是一種被定義的價值,隨著環境與時代的改變,成功所意指的價值內涵也有所差異。定義的本身也許是一種社會群體所共同追求的標的,但其影響力可能還是要回到每個人對這個「定義」的自我「意義」上。我們常說「期待越高,失望越大」。期待的是對自己有意義或是自己賦予了意義的事。失望的是情緒感受的失衡感!一對望子成龍的父母,覺得孩子的分數成績很重要,情緒起伏完全受制於孩子成績分數的高下。如果孩子本身只想好好的學習,並不在意成績,考試的分數也只是他一個階段學習的結果,並不是學生生涯的全部,當然也不會是人生的所有!可是,在意父母的孩子,卻可能因為父母對他成績的掛心,產生了學習上若干得失的情緒。
意義,決定了我們在意的程度,反應了我們情緒的強度。目標達成了喜悅滿足,覺得幸福。失敗了懊悔挫折,感覺失落!
「人害怕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自己看待事物的觀點。」(古羅馬哲學家比克泰德Epictetus)這句話完全詮釋了意義感知對情緒的影響力!也道出了現代人之所以不快樂,與欲望過大,自身承受力過小所展現的衝突與失衡。

人的聰明才智如果用 IQ來看,可以透過後天的學習來提升,我們本來的天資加上努力,可以把它定義為「認知力」。它可以讓我們擁有程度上的區別,但無法決定人生結果的差異。所以人類有了EQ的研究,發現真正「成功」(此謂生命表現被多數人認可者)的人,在他們身上擁有一些特質,它無法被一些指標量化,卻又有些普遍近似的同質性。哈佛大學曾對這問題花了數十年的時間研究,發現了真正「成功」的關鍵在於EQ。後來幸福學的受到重視,或許正是解答了「成功」與「幸福」不同的原因。幸福,更是多數人想要的結果。個人把EQ定義為「承受力」。一瓶水的容量由瓶身大小決定能承受的「範圍」及可以承受的界線。
一位老和尚有個愛抱怨的弟子,老和尚決定要開導他一番。有一天,老和尚派這個弟子去集市買一袋鹽。
弟子回來後,老和尚吩咐他抓一把鹽放入一杯水中,待鹽溶化後,喝上一大口。弟子喝完後,老和尚問:「味道如何?」弟子皺著眉頭答道:「鹹得發苦。」
隨後,老和尚又帶著弟子來到湖邊,吩咐他把剩下的鹽撒進湖裡,然後說:「再嘗嘗湖水。」弟子彎腰捧起湖水嘗了嘗,老和尚問:「什麼味道?」
「純凈甜美。」
「嘗到鹹味了嗎?」
「沒有。」
老和尚點了點頭,微笑著對弟子說:「你懂了嗎?」
弟子若有所悟,自此再也不抱怨了。
當心胸寬闊的時候,憂愁也就淡了。
這是個十分令人熟悉的故事。我們的認知力會對有意義的事做出判斷並決定在意程度。但我們的承受力卻可以決定如何做反應,以及如何接受所發生以及看待所發生。一杯水、一湖水,大小面積差距如此巨大,能承載的水容量也不一般。只是杯與湖,我們選擇了什麼,最終我們是什麼!
「當外在的事物讓你感到痛苦時,並不是因為它們困擾著你,而是你是這麼看待它們的。你擁有推翻這些判斷的力量。」(羅馬皇帝馬可.奧里略Marcus Aurelius)
近代心理學有個更進步的研究,亦即RQ(Resilienz)。我把它稱作「復原力」。一個人如何從負面的經驗與情緒中走出來,都可以透過很多方式來幫助與療癒。但有些人恢復的速度就是比別人快,而且有著比一般人更強大的自癒力,一下子就回到了創傷前的本來面目。這「恢復速度」的關鍵就是RQ「復原力」。有成就的人士顯然具有一種不同於他人的特質:內心平靜—創造平衡。這種平靜與平衡可以令他們克服生命中的困境,不受人際問題影響,即使處於高壓環境也不會表現失常。
這種優質的心理韌性,讓人有明確的努力目標,有行動的貫徹力,自律與自制力,能快速降低生活遭遇的負面性,並因此獲得個人成就與身心健康。德國心理學博士、韌性訓練專家丹尼斯.穆藍納(Denis Mourlane)
就指出高「RQ」者的特徵:
◎煥發著自信、樂觀的精神。
◎具備良好的理解力與判斷力,能透徹分析情況。
◎整體表現很平衡,很了解自己。
◎擁有內在的平靜。
◎會設定清楚的目標,並以堅持不懈及高度自律,持續朝目標邁進。
◎懷有同理心,願意放下既定的想法,傾聽他人的心聲。
◎有幽默感,能把負面事物當成生活的一部分。
這RQ的出現解決了多年來盛行的EQ所無法解決的問題—亦即高EQ者也許可以承受生命經歷中的許多發生,但能否全然恢復創傷的經歷,以及需要多久才能復原,一直都未有合理的解答與解決。如果我們這麼來看,EQ讓我們懂得「放著」,教我們樂觀的看待所有的遭遇「事故」。RQ則讓我們學會「放下」,令我們豁達的看淡所有的遭際成為「故事」。
「每個人都帶著祝福,來尋找屬於自己的幸福!」課堂上我經常與學員分享我16年前寫的這句話。那是在一個服務失業夥伴的激勵課程中,神來一筆脫口而出的金句。其實,當下只是為了給這群茫然找不到工作與未來方向的朋友一些安慰。他們掉入了一個自我認知的惡性循環中:「因為我被裁員,不甘心,對老東家有怨;因為我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一直被拒絕,對大環境有氣,不服氣;一再的被求才者拒於外,感覺自己就是個失敗者,有怒氣!最後自己恨自己,我不夠好,所以沒人要我……」這「不夠好」才是真正人生不幸福的根源。我以「帶著祝福」尋找「我們的幸福」來安撫他們的心。每個人都是「精裝限量版」,但現實環境常使得我們用社會定義的價值去比較、去攀比,想成為別人的山寨品,最後傷害的往往是自己。人用「重要感」來看待自我,以「歸屬感」來融入群體。當我們的重要感消失,自我價值就不復存在;當我們找不到歸屬感,人我關係就顯現孤獨。所以「祝福」是我們的獨特與重要價值;而「幸福」是對我們能產生意義的「皈依」。從RQ的第一項特質「煥發著自信、樂觀的精神。」就已經說明了。
很有名的一個典故:希臘神話故事裡面的一位名為畢馬龍的雕刻家,他愛上了自己用象牙雕刻出來的女神雕像,由於他每天對著雕像說話,最後那座女神雕像變成一位真正的女神。畢馬龍效應是一個自我應驗預言發展。以此觀點,內心常常帶著負面期望的人們將會失敗;而內心常常帶著正面期望的人們將會成功。在社會學,這個效應經常被引用與教育社會階級有關。 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羅森塔爾,與雷諾爾·雅各布森對畢馬龍效應做篇幅的發表和討論。在他們的研究中發現,假使老師學生的期望加強,學生的表現也會相對加強。也正是因為羅森塔爾對該效應在小學教學上予以驗證提出,畢馬龍效應也被稱為「羅森塔爾效應」。這個實驗的目地是用來支持現實層面是可以受到他人的期望而影響的假設。這種影響是有效的,主要是單看給予特定的個人正面或負面的期望。
你看待自己的方式,先決定了你看到的世界。別人期待你的態度,最終也將增加你的強度。但關鍵在於你。
一個人對自我的評價與理解的能力,反應了存在的能力與適應性。一旦找到了意義感,用「時間」去追尋或參與,所能獲致的「感覺」,是非常個人與主觀的!我們一生都在尋找符合社會價值的「天賦」,渴望在這種被期待的「天賦」中,活出被他人肯定的樣貌—可能是成功、可能是成就。但有人終其一生就是找不到,也因此失落、傷感、鬱鬱不得志。我們卻忘了,「選擇」才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天賦。一個知所選擇,有所選擇的人,才能活得自在快活,不畏他人的眼光與口說。可惜的是,大多數的人都把耳朵給了別人的嘴,而聽不見自己的心;更多的人把眼睛給了別人的目光,而看不見自己要去的地方。我們要活出己身,又何懼芸芸眾生。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
被美國心理學會主席塞利格曼譽為「全球正向心理學研究的領航者」,四十年前他觀察到:過多的物質並不會增強我們感受到的快樂,於是,他開始研究擁有創造力或卓越表現的人們,像是藝術家、科學家、運動員等,釐清是什麼驅使他們不為名聲或財富,而為自我價值感與生命意義採取行動。

他發現,令人最感美好的幸福時刻,經常發生在一個人遇到挑戰他現有能力的事,專注地將身心能力發揮到極限之時。在這種狀態中,人們會忘卻時間與自我,猶如進入「自動運轉」模式,這種體驗像是自動湧現,所以契克森米哈伊稱之為--「心流」(Flow) 。也有別名以化境(Zone)表示,亦有人翻譯為神馳狀態。
不管IQ、EQ、RQ, 當一個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種活動上的感受;心流產生時同時會有高度的興奮感及充實感等正向情緒。這很像一種忘我、臨在。 米哈里·契克森認為,使心流發生的活動有以下特點:
· 我們傾向去從事的活動
· 我們會專注一致的活動
· 注意力投入在當前活動
· 動作與意識的合併
· 反省自我意識的喪失
· 有清楚目標的活動
· 有立即回饋的活動
· 我們對環境與動作有主控感--挑戰與技能之間達成平衡
· 在從事活動時我們的憂慮感消失
· 主觀的時間感改變--例如可以從事很長的時間而不感覺時間的消逝
這些特點不必同時全部存在才能使心流產生。但這些感受已經是一種全然而無上的幸福了!
年輕時愛看金庸的武俠小說,雖不致迷戀,但對書中那武俠世界的快意、恣意心有嚮往。書中人物練功時的專注與神馳,也讓我在現實世界中神遊於書中江湖而忘我自在。一部『倚天屠龍記』,成了我年輕歲月裡不離不棄的享受與生命感悟!尤其是那段楊逍與紀曉芙虐心的愛戀,在不被世俗認可的勇敢相戀中,愛到無怨無悔!當年幾乎被他們生下的愛女楊不悔的名字所感動。那是見證愛情的堅定,那是無法攜手到老的不渝。可曾想,生命中有過不悔的經歷與感動嗎?悔、恨是一種「有缺」的不滿與怨懟,也是所有情緒糾結的形容與名諱。不悔,是幸福;不悔,是獲得;不悔,是意義感的實踐與富足。今生,不為別人而活,只為自己存在!當年輕人大聲呼喊「做自己」時,究竟是真的活出自己要的人生;還是在抗議別人要求你的人生呢?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人生是自己選擇與設計的,不是別人鋪排與設定的。專注在自己有意義的「怎樣去過」,不執著於他人評價的「過的怎樣」。堅持,帶我們去向未來,看別人看不到的碧落;固執,只會把我們留在過往,觀眾人皆一樣的贗品。為意義感不改其志,就是「願意」,願有多大,力就有多大。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當心流湧現,再大的困境都難不倒,那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企圖心與意志力,縱使天下有難事,也只怕有心人了。忘我、專注,感恩、知足,不再是眼界,而是境界。不悔餘生,不負此生。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有所經歷,方得始終。那份驀然,即是開悟。是究竟了生命成就了涅槃!是圓滿,是成了!生命回歸到源頭,是那個我、那個本心、那種初心!
「我是我,是因為我生來如此;而你是你,是因為你生來如此。如果我因為你才成為我,你因為我才成為你,那麼,我不是我,你也不是你。」(Rabbi Mendel孟德爾)
成功也好,成就也好;幸福也罷,美滿也罷。當生命不是完美的存在,就只是一段完整自我的圓就。不向外求,就不受外在的「定義」干擾與迷惑!我們所經歷的過程,所產生的感受,從不會是一路的順遂與安穩。是修後的悟,是行後的參。迷離的是娑婆世界,通透的是內心菩提!幸福,不遠,開悟就幸福;成就,不難,心流即圓滿。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獨家優惠】esim/wifi(好禮二選一)|04月份-台灣本島專人取件代辦申請&寄送護照服務提供臺灣本島專人取件代辦服務和限時優惠等詳情。服務範圍包括郵寄流程說明。詳細內容包含送收件地區、收送件程序、實際收送件時間等。提供限時促銷優惠和特殊地域送件時間說明。
Thumbnail
avatar
酷旅行
2024-04-09
【獨家優惠】esim/wifi(好禮二選一)|03月份-台灣本島專人取件代辦申請&寄送護照服務提供全臺本島專人取件代辦服務,包括限時促銷優惠、收送件地區、郵寄流程說明等內容。服務範圍廣泛,涵蓋機場接送、護照代辦、臺胞證代辦等,為前往臺灣的旅客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務。
Thumbnail
avatar
酷旅行
2024-03-07
為什麼銀行不喜歡貸款給自營商?原來除了信用,銀行還注重這一條件!自營商是什麼意思?也就是自己經營的商家,例如小吃攤、路邊店面、工作室等,這些不屬於公司體系,沒有股東,員工數只在10人以下的經濟體。這些人必須自己負擔盈 為何銀行不愛貸款給自營商?
Thumbnail
avatar
責無龐貸(龐德隆不動產融資)
2024-01-01
B肝口服抗病毒藥物,健保給付再放寬!幫助B肝帶原者降低罹癌風險,專科醫師圖文解析「醫師,我是B型肝炎帶原,一直都有病毒量,現在肝指數又比之前高,請問是否需要進一步治療?」30多歲的王先生問。 「你的B型肝炎病毒量大於2000 IU/mL,且肝指數ALT已經達到正常值的2倍,應該要使用B肝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現在健保已經放寬給付囉。」醫師說。
Thumbnail
avatar
照護線上
2023-12-13
十年磨一劍之一帶一路這篇文章將顛覆你對一帶一路的認知
Thumbnail
avatar
雪球滾滾-兩岸觀察家
2023-11-21
婚紗禮服租借速成攻略,OKOH輕時尚婚紗攝影帶你輕鬆遇見一生命定美麗燦爛之婚紗禮服推薦每個女孩都一定幻想過自己披上白紗的那一天,不管是拍婚紗照還是婚禮當天,想要不留遺憾地成為最美的新娘。婚紗禮服租借都是婚禮中的大工程和不可或缺的環節!但是婚紗禮服出租店這麼多間,選擇多、眉角也多,到底怎麼挑才不會花錢買經驗?新北婚紗禮服之OKOH輕時尚婚紗攝影帶你認識婚紗禮服出租流程以及該注意的地方,
Thumbnail
avatar
阿崑攝影師
2022-10-05
來趟偽出國的金門旅行! 3種異國風情推薦行程帶你一覽北非摩洛哥、小威尼斯熱門打卡點由Funliday根據網路人氣行程特別整理2022年金門自助環島旅行: 金門自助環島旅行|2022最夯偽出國IG網美打卡旅行攻略 金門自助環島旅行|金門達人級人氣必吃必去經典旅行攻略 金門自助環島旅行|金門在地人帶路的秘境和美食旅行攻略 金門自助環島旅行|2022最夯偽出國IG網美打卡旅行攻略
Thumbnail
avatar
Funliday Planner
2022-06-09
從一代健保到二代健保憲法規定:國家為謀社會福利,應實施社會保險制度、為增進民族健康,應普遍推行衛生保健事業及公醫制度。因此在1990年代,國內經濟蓬勃發展、公共衛生普及、醫療科技進步,平均壽命延長、逐漸進入高齡化社會,在政治與社會意識的推波助瀾之下,終於在1994年公布全民健康保險法,並在1995年正式開辦全民健康保險
avatar
辦公室女子
2021-12-12
光復香港祌鞾民族獨立香港建神國際時代革命習黃帝的寬衣神.ooo 黃帝的寬衣毒隸主畫皮魙境外星傺熵邪教天鰰之後無中國.阿爾泰語啞爾汰愚民族習禁屏斃字被精鰰病天鰰病毒共熵黨共產黨超限生化☣☢戰啞騙戰爭東啞病夫中國安法西斯邪教CHINAZI復辟魙赤納粹大屠殺光復香港祌鞾民族獨立香港建神國際時逮革命腦殘疾腦死亡國奴亡族中華斯德哥爾摩綜合征服殖民族毒隸絕後無中
avatar
神.ooo
2021-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