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受害者,已經準備成為加害者了嗎?(論二二八與全動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今天是2月28號。

當二二八受難家屬團體(台灣二二八關懷總會等等)拒絕和加害者後代『蔣萬安』同台紀念二二八和平紀念日。

而以部分二二八受難者家屬成員組成的民進黨政府的國防部,在二二八前夕傳出預告要修正『全動法』。

另一個驚人的巧合的是,台獨大佬,辜寬敏於昨天2月27日上午辭世(實際上二二八事件的導火索是當時2月27日的緝查私煙事件)。

我一時難以琢磨究竟何者比較諷刺。是曾經言論自由的受害者組成的民進黨準備要限縮人民言論自由;還是台獨代表人物逐漸凋零。

歷史總有許多驚人的弔詭,加害者往往都是曾經的受害者。


  • 簡單認識二二八事件

在我們聊這全動法前,我們先聊聊二二八事件。

二二八事件總共死了多少人?

這看似不難回答的答案,已經難以求證。

『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在2005年底認定:本省死亡人數681人,失蹤人數177人,羈押判刑的人數1395人,受難人數合計為2253人。到2016年2月底為止,受難人數增加至2290人。

另一個數據是,後來李登輝擔任總統時的統計死亡人數則是18,000-28,000人(不限本省或外省人)。

由於兩個數字相差太大,以統計學來說,都屬極端值,不能完全相信。後面提到的1-2萬人,可能包含了傳染病、一般疾病死亡、餓死等人數。


二二八事件並非單指1947/2/28這一天發生的事,而是包含接下去三月大屠殺與四月起連續數個月的濫捕濫殺。

很多人會以為二二八事件等於白色恐怖時期,或是白色恐怖時期發生的事。

實際上1949年國民政府全面遷臺才是長達數十年的白色恐怖時期。二二八事件發生當年,沒有人想到2年後,國民政府會全面遷臺。

不過二二八事件關注的應該不只是『屠殺』或『血腥鎮壓』本身,而是會發生二二八事件的根本原因,才能避免同樣的事發生。

我們把時間回到1945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原本是美國與中國共同擬定對台灣軍事佔領,但後者更動接管計畫與執行(簡單說就是蔣介石政權越過美國,將台灣侵佔)。

蔣介石政權(以下稱國民政府),還對台灣島內積極宣傳這是『台灣光復』。

當時的台灣社會精英跟民眾尚存在『祖國情結』,對擺脫日本殖民統治的『新時代』有一定期待。甚至在政治真空期間(日本軍隊退出,國民政府還沒來),學生團體自行籌組青年團維持秩序、保護公有資源。


但由於國共很快發生內戰,國民政府無力關注台灣,放任當時的台灣首長『陳儀』大權獨攬。中央集行政、立法、司法、軍事等權力於一體,猶如日據時代的台灣總督府。貪汙腐敗的中央政府最終釀成了二二八事件。

陳儀領導的國民政府,在各個層面打壓台灣人民,發佈諸多臨時辦法,獨佔政治、經濟、社會資源。

在政治上中國大陸各省人獨佔政治權位,台灣人幾乎沒有參與權,猶如『二等公民』。

經濟上除了同工不同酬、差別待遇比日治時期還大,還實施『計畫經濟』,成立各種國營事業與民爭利,而這些國營事業機構,內部則是看『裙帶關係』用人。

所謂的『本省/外省』的省籍意識便是從那之後遺毒至今。

在公共安全上,台灣人由於受日本殖民數十年,經濟發展已經進入近代社會。

這邊插入個笑話。當時臺灣已有水龍頭等自來水管道設施,來台灣的國民政府很多中國內地人都沒見過,還以為將水龍頭插入牆壁就會有水。

由於生活水平較高,奉公守法的概念較中國社會進步(否則豈有自發性維護公有財產的可能)。

但國民政府軍警自身的紀律嚴重敗壞,偷搶拐騙在1946年屢見不顯。台灣民間稱為『賊仔兵』。更遑論讓這些人來守護治安?

基礎建設上,由於台灣在二戰空襲遭到嚴重破壞,大陸的國民政府無力支援,台灣生產物資困難。陳儀則放任台灣省內人謀不臧。私人土地財產、日據官方土地財產、被無理徵求(更準確說是沒收,或是劫收)。這些土地財產落入少數人口袋。且公務人員、官員、公營事業充斥著外省人,就連工廠都是。即使是低階工作也出現排斥本省人情況。光是到1946年底,失業人口就有40-50萬人(當時台灣人口約600萬人)。

以上這還不提到文化跟語言差距。

國民政府不只官員貪汙腐敗還無能,在非常非常短的時間內就『實現』了經濟扭曲,造成惡性通澎,甚至已經出現了糧荒。

綜合以上原因,台灣人民對於國民政府感受顯然比日本統治更糟糕,臺灣社會開始流行「狗去豬來」的說法,並懷念起日治時期。無法理解此情感的中國大陸人士對此則批評是「奴化」,因而形成死循環。

於是在1947年2月27號的緝煙事件為開端,最終爆發了228事件。私菸是真,但根本原因還是因為民眾已經不信任警察,或者說是背後的國民政府。

掐頭去尾,國民政府來台到發生228事件,其實就一年的時間,讓台灣人民從滿心期待的迎接,走向全省南北各地抗爭。

所以,血腥鎮壓只是結果,真正228事件應該引以為戒的是:避免出現官員貪汙腐敗、政策失能、經濟措施不當、社會階級流動失衡的獨裁專制的政府。


  • 全動法中的魔鬼藏在哪些細節裡?

我們回到本文重點要說的全動法。

國防部近期預告修正「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法」,並將原名「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法」,更名為「全民防衛動員法」(簡稱「全動法」)。

這個法案『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法』其實自民國90年11月14日已經公布施行,曾於103年6月4日、108年6月19日修正施行。不過其內容重點是在物資跟人員調度。

這次主要是增修該法案的條文,簡單說就是把魔鬼都藏進這些增修的法條中。

1、首先是『動員準備時期』的定義不清不處。

毫不誇張地說,你甚至可以認為,當法律三讀之後,就是動員準備時期。

因為即使你是永久中立國,你也永遠無法預期國家會不會進入戰爭狀態。那也就是說,未來『一定或大概率』可能會發生戰爭,所以現在就要『動員準備』。

不過那意思不就是『平時』嗎?

國防部自己都說「動員準備階段」是指『平時』實施動員準備時期;「動員實施階段」則是指戰事發生、將發生或發生緊急危難時,總統依照憲法發布緊急命令,實施全國動員或局部動員。

即使蔣家政權搞的動員戡亂時期也是所謂的『動員『實施』階段』。

沒有一個國家防守備戰在搞什麼動員『準備』階段的,除了戰爭發起國,否則你怎麼能夠確切知道哪時候『會』發生戰爭。

巧立一個動員準備時期,不就是要偷渡『平時』這個概念。

這相當於開一張空白支票給執政黨政府。

政府說『現在』是就是,政府說不是才不是。

法律的訂立必須要嚴謹,而不是定義模糊,否則就像一張空白支票,依執法人員隨意判定。當你對於準備時期的定義完全沒有,豈不是任你執政黨說了算。


2、條文新增加了對新聞管制

增修的第15條,立法目的是為因應新聞及不實訊息處理。而將出版業、廣播電視、網路平台與應用服務提供者及新聞從業人員也納入管制,並且還設立罰則。

除此之外,全動法還有新增對於訊息傳播、金融外匯、資通訊動員計畫。

簡單說,就是平時我可以監控管制新聞媒體,戰時我可以直接徵用媒體。同時還順便更抓緊對外匯的管制,台灣的金融其實已經相當的不自由了(這有機會再另外談)。

這新增的『新聞管制』,不就是之前的數位中介法?民進黨又在偷渡管制言論自由的惡法!

而且這可能還可以說是數位中介法的升級版。『全動法』不只新增新聞管制的限制言論自由的規定,還新增『學子服勤』等內容。學子參與服勤計畫的『服勤計畫』內容不清不楚。除了可能是被強迫服其他勞役,也不排除參戰。教育部今年 2 月召集地方教育主管機關討論,要求將 16 歲以上不分男女學生於動員計畫中造冊,這件事也隨著國防部修訂『全動法』曝光。雖然教育部澄清『無參戰』疑慮,但這兩件事合在一起看,就顯得很有疑慮。

而且根據聯合國關於兒童兵的限制,已經提高到18歲以上。也就是18歲以下的少年,是不能從事與軍事相關的活動,後勤補給也不行。就連正在被侵略的烏克蘭,也是拉高年齡上限,也就是18-60歲。所以關於對於16歲的學子造冊,其實還有違反國際法規的疑慮。

『全動法』成案之後簡直可以說是隨時都能恢復成戒嚴時期,只要民進黨政府認為當下是『動員準備』時期。

如果你認為新聞媒體的內容應該管制,現在不是就有相關的法令了嗎?難道還要更嚴格?


  • 認知作戰很重要嗎?


認知作戰重不重要?

當然重要。

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克里米亞模式』,就是認知作戰的最好範例。

幾乎不費一兵一卒就奪得克里米亞半島。

我們確實是需要討論如何避免被認知作戰干擾,但方法應該是如何把真相作更大宣傳,例如建立一個政府平台的機制,專責發表『政府訊息』。當所有訊息全部公開,最後是由公眾去做判斷,而不是由一個政黨或是政府認定的特定訊息。


避免認知作戰干擾當然重要,但是公眾權利,也就是訊息公開、言論自由這些權利,也很重要。而且在民主社會,公眾權利不是最重要的嗎?

以美國為例,美國即使是『戰時』,新聞都是自由的。

美國在越戰期間的美萊村屠殺、在伊拉克的哈迪塞屠殺事件等等。都是因為新聞記者擁有言論自由而能夠傳出真相才被人所知。雖然憾事已經發生,但可以一定程度地抑止類似的事件再次發生。另外,在越戰期間,華盛頓郵報報導美國國防部內部資料,關於越戰必輸的消息。這段故事還被改編成電影《郵報:密戰》(The Post)。

而我們偉大的中華民國,超英趕美,已經連『平時』都要管制新聞自由了嗎?

未來的AI技術越來越成熟,一定會有更多以假亂真的假訊息,但由一府或一黨所訂的『真相』,只可能有更多虛偽跟陰謀。

我們根本不相信民進黨,就像當時二二八事件不相信查緝私菸的警察一樣。因為民進黨製造的假消息假新聞難道還少了嗎?

當然,我們也不能相信國民黨,或其他任一政黨。

永遠要對於政府跟政黨保持懷疑跟監督,才能督促他們真正的為國家服務。

所以不論藍綠,只要相關限制言論自由的法案,都是惡法!


  • 結論

朋友常問我對於國民黨跟民進黨怎麼看?

我常常跟朋友笑說:


民進黨越來越像共產黨(包含取得政權的方式,以及執政後的行為),

而國民黨還是70年前敗給共產黨的國民黨。


最後就用這句『戲言』,當做本文結尾。同時也希望類似228事件,不會發生在民進黨執政的政府任內。讓這歷史的弔詭停止惡意螺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楚焱堯的沙龍
105會員
124內容數
楚焱堯(Neil),現為台灣夯創業電商育成顧問,擔任勞動部電商講師。熟悉領域為電商經營、產業分析及時事評論。 為國內少數具有實際操作的實戰派電商講師。曾帶領台灣女裝品牌從每年數百萬營收,兩年內成長為破億的公司。轉戰大陸電商市場,創下全大陸淘寶天貓店單日單店第27名佳績。
楚焱堯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8
我開始創作的初衷是將我的經驗分享,讓看到的人能少走錯路。以專欄的形式或許不適合大多數人的人閱讀。 思索了一段時間,我決定開始撰寫一個關於生活感觸的系列。用較短篇幅的文字,把我的感悟跟所聽所聞所經的故事分享出來。 這個系列是獻給所有已經走到人生中場,心裡有些遺憾,但依然想要溫柔對待這個世界的人。
Thumbnail
2025/04/28
我開始創作的初衷是將我的經驗分享,讓看到的人能少走錯路。以專欄的形式或許不適合大多數人的人閱讀。 思索了一段時間,我決定開始撰寫一個關於生活感觸的系列。用較短篇幅的文字,把我的感悟跟所聽所聞所經的故事分享出來。 這個系列是獻給所有已經走到人生中場,心裡有些遺憾,但依然想要溫柔對待這個世界的人。
Thumbnail
2025/04/09
這次美國川普的對等關稅,讓台股連跌數天,無形中撕開了台灣經濟繁榮的假象 台灣擁有全球頂尖的代工與製造實力,卻缺乏能走向國際的本土品牌。本文探討為何我們能做出世界級的商品,卻說不出世界認得的品牌,指出問題關鍵在產業策略、品牌意識與政策結構失衡,呼籲企業與政府應聯手翻轉「代工島」命運,邁向品牌出口新時代
Thumbnail
2025/04/09
這次美國川普的對等關稅,讓台股連跌數天,無形中撕開了台灣經濟繁榮的假象 台灣擁有全球頂尖的代工與製造實力,卻缺乏能走向國際的本土品牌。本文探討為何我們能做出世界級的商品,卻說不出世界認得的品牌,指出問題關鍵在產業策略、品牌意識與政策結構失衡,呼籲企業與政府應聯手翻轉「代工島」命運,邁向品牌出口新時代
Thumbnail
2024/12/02
台灣在不被看好的情況下,拿下世界十二強棒球賽冠軍。成功關鍵包括職棒球團的資源投入、優秀教練如旅美球星王建民的帶領,以及完善的情蒐和制訂的比賽策略等。同時,啦啦隊也成為台灣棒球的亮點,這兩年不斷吸引日韓高人氣啦啦隊成員加入,為什麼台灣的啦啦隊比發展已久的日韓啦啦隊更吸引人?背後的原因本文將深入探討。
Thumbnail
2024/12/02
台灣在不被看好的情況下,拿下世界十二強棒球賽冠軍。成功關鍵包括職棒球團的資源投入、優秀教練如旅美球星王建民的帶領,以及完善的情蒐和制訂的比賽策略等。同時,啦啦隊也成為台灣棒球的亮點,這兩年不斷吸引日韓高人氣啦啦隊成員加入,為什麼台灣的啦啦隊比發展已久的日韓啦啦隊更吸引人?背後的原因本文將深入探討。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明天是2月28日,台灣的228和平紀念日。二二八的時間段是在1947年,台灣各地發生激烈的官民衝突,民眾要求政治改革,最終國民政府派軍隊武力鎮壓。 與此相關的是白色恐怖,二二八與白色恐怖都是政府對人民的暴力事件,都是對人民人權生命的侵害。 每逢二二八,我總會回想起2017年被遊戲《返校》
Thumbnail
明天是2月28日,台灣的228和平紀念日。二二八的時間段是在1947年,台灣各地發生激烈的官民衝突,民眾要求政治改革,最終國民政府派軍隊武力鎮壓。 與此相關的是白色恐怖,二二八與白色恐怖都是政府對人民的暴力事件,都是對人民人權生命的侵害。 每逢二二八,我總會回想起2017年被遊戲《返校》
Thumbnail
這些戰後生還的台籍日本兵,經過多年發展,很多是成為台灣各地仕紳,在國民政府軍登陸來台時,靠著他們打過太平洋戰爭的經驗與在地人的信任,激起台灣人團結抗暴抵禦外敵的氣勢與精神,更教導沒有經驗的學生如何操演、使用武器與暗語,成功作戰保衛家園。
Thumbnail
這些戰後生還的台籍日本兵,經過多年發展,很多是成為台灣各地仕紳,在國民政府軍登陸來台時,靠著他們打過太平洋戰爭的經驗與在地人的信任,激起台灣人團結抗暴抵禦外敵的氣勢與精神,更教導沒有經驗的學生如何操演、使用武器與暗語,成功作戰保衛家園。
Thumbnail
228事件從官方刻意輕描淡寫的幾行字,演變至今有紀念公園,有國定假日,有專屬的紀念活動和音樂會,這幾天在臉書上更有排山倒海的長文,如接力般出現,我有些話不吐不快,貼文目的在抒發己見,無意引戰,這社會理應兼容並包各家說法,歡迎理性探討,惡意謾罵者請自重。 过去這段晦暗的歷史,未曾被好好正視,有其時代背
Thumbnail
228事件從官方刻意輕描淡寫的幾行字,演變至今有紀念公園,有國定假日,有專屬的紀念活動和音樂會,這幾天在臉書上更有排山倒海的長文,如接力般出現,我有些話不吐不快,貼文目的在抒發己見,無意引戰,這社會理應兼容並包各家說法,歡迎理性探討,惡意謾罵者請自重。 过去這段晦暗的歷史,未曾被好好正視,有其時代背
Thumbnail
紅塵沉淪,遺落痛苦一場春,哀慟猶在眉頭,震撼華夏史冊; 白色恐怖,獨夫民贼散播血雨腥風,歷史譴責重重,民主之花依舊盼望開放。
Thumbnail
紅塵沉淪,遺落痛苦一場春,哀慟猶在眉頭,震撼華夏史冊; 白色恐怖,獨夫民贼散播血雨腥風,歷史譴責重重,民主之花依舊盼望開放。
Thumbnail
今天是2月28號。來聊聊這個特別的日子,以及這幾天發生了哪些和今天相關的事。本文就以下幾個重點來談: 1、簡單認識228事件 2、全動法(全民防衛動員法)藏了哪些魔鬼的細節 3、認知作戰與公眾權利熟重孰輕?
Thumbnail
今天是2月28號。來聊聊這個特別的日子,以及這幾天發生了哪些和今天相關的事。本文就以下幾個重點來談: 1、簡單認識228事件 2、全動法(全民防衛動員法)藏了哪些魔鬼的細節 3、認知作戰與公眾權利熟重孰輕?
Thumbnail
二二八是紀念日而不是值得歡喜的節慶。但我們依然能夠與親朋好友開心相聚出遊;我們同時也能在心裡思念、尊敬在二二八以及在1945-1992年間犧牲、又或者是時至今日仍在為民主理想奮鬥的人士。畢竟,這就是過去的人們努力為我們保留下來的一切。 好好生活,自由高歌,不忘歷史,就是最好的紀念方式。
Thumbnail
二二八是紀念日而不是值得歡喜的節慶。但我們依然能夠與親朋好友開心相聚出遊;我們同時也能在心裡思念、尊敬在二二八以及在1945-1992年間犧牲、又或者是時至今日仍在為民主理想奮鬥的人士。畢竟,這就是過去的人們努力為我們保留下來的一切。 好好生活,自由高歌,不忘歷史,就是最好的紀念方式。
Thumbnail
1947年發生的二二八事件是台灣近代史上最令人震撼的一頁篇章,不只是大量精英和平民遭到系統性的屠殺,更是為後來的「黨國體制v.s.台灣獨立」政治邏輯舖平了往後的道路。
Thumbnail
1947年發生的二二八事件是台灣近代史上最令人震撼的一頁篇章,不只是大量精英和平民遭到系統性的屠殺,更是為後來的「黨國體制v.s.台灣獨立」政治邏輯舖平了往後的道路。
Thumbnail
和平紀念日,亦稱二二八紀念日 是中華民國的國定紀念日之一
Thumbnail
和平紀念日,亦稱二二八紀念日 是中華民國的國定紀念日之一
Thumbnail
今天焦點─台灣的戒嚴與白色恐怖  1949年 台灣第3任行政長官兼警備總司令陳誠,根據中華民國南京國民政府公布的「動員勘亂時期臨時條款」,宣布台灣從20日午夜零時開始實施戒嚴,確保注定失去中國大陸江山的中華民國南京政府,撤退到台灣後的最後根據地不致淪陷,台灣開始陷入長達38年的白色恐怖統治漫漫長夜
Thumbnail
今天焦點─台灣的戒嚴與白色恐怖  1949年 台灣第3任行政長官兼警備總司令陳誠,根據中華民國南京國民政府公布的「動員勘亂時期臨時條款」,宣布台灣從20日午夜零時開始實施戒嚴,確保注定失去中國大陸江山的中華民國南京政府,撤退到台灣後的最後根據地不致淪陷,台灣開始陷入長達38年的白色恐怖統治漫漫長夜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