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個案例探討「安樂死」,人有權利可以選擇死亡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圖片/Pexels

圖片/Pexels

文/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吳教恩醫師

常常聽到病患受不了疾病的折磨想要尋求「安樂死」,也在新聞媒體上聽到某某名人去國外接受安樂死,「安樂死」這個議題在台灣常常被提出來討論,但是基本上根據台灣的法律是不允許安樂死,安樂死也被認為是「協助死亡」,或是「協助自殺」。

這本書《生命的非選題》,作者透過採訪六位與安樂死有關的個案,並記錄與分析有關於安樂死的倫理以及法律的議題,透過病患或是醫師的角度給予完全不同的詮釋與解讀。老實說,這部書與其說是六個故事,我覺得更像是六篇論文報告,除了發生的事件之外,作者更引經據典討論各種不同的看法,也因此涵蓋了更多過去沒有想過的議題!

這個牽涉到最重要的議題:人有選擇生存的權利?到底有沒有選擇死亡的權利?是否違反個人的自主權?是否侵犯神聖的生命權?

動物可以安樂死,但是人卻不能?

如果人真的可以有選擇死亡的權利,要如何執行?誰要執行?

對於醫師來說,醫師的天責是救人,協助自殺是否違反醫師的天職?

換個角度思考,如果醫師不是在傷害人,而是幫助病患減輕痛苦,評估死亡與痛苦哪一個對病患更為不幸?選擇一個比較好的來幫助病患避免不幸。

醫師要如何用藥物殺人且對方不會痛苦?藥物研發不是為了殺人,醫學院也沒有教殺人,當然臨床上也不會有任何臨床試驗。

作者透過故事來討論安樂死的爭議,儘管在某些國家或地區立法讓安樂死合法化.但是條件嚴苛,也反應出實務上的困難!

舉例來說,法律規定預期生命在半年內才能夠執行安樂死,老年痴呆的患者在生命最後六個月是否能清楚表達自己的意願?如果他在意識清楚時簽下同意書,是否能夠在未來某個時間點被執行?當這樣的病患出現嚴重老年痴呆的症狀還會感到痛苦嗎?

此外,一般醫師都要評估個案的精神狀況,確認無精神疾病,但是如果是某些無法治癒的精神疾病是否就不能選擇安樂死?自然老化、沒有其他疾病是不是絕症?對於預期未來會死亡的疾病,是否能夠先發制人,尊嚴死亡,避免慢慢死亡的痛苦與慘況?

老實說,這本書不是在給大家一個直接的正確答案,反而是提出更多需要被解決的問題,透過其他國家執行安樂死的經驗,來反思安樂死的真實價值。如果您對於這個議題非常有興趣,非常推薦這個書給您;但是如果只是想要輕鬆快樂的生活,建議要仔細思考,因為這本書只會讓您更沉重!

➤文章出處:「腫瘤科吳教恩醫師」粉絲專頁

《生命的非選題:為了追求尊嚴善終,人應該有死亡自主權嗎?》/寶鼎出版

《生命的非選題:為了追求尊嚴善終,人應該有死亡自主權嗎?》/寶鼎出版

《生命的非選題:為了追求尊嚴善終,人應該有死亡自主權嗎?》/寶鼎出版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寶鼎出版的沙龍
6會員
48內容數
寶鼎出版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11
文 / 蒂姆.施瓦布 (Tim Schwab) 蓋茲基金會推動農業改革,試圖在非洲創造一場「綠色革命」,但這場變革真正的受益者是當地小農,還是為跨國企業開拓市場? 蓋茲基金會推廣 GMO 的雄心,只是它推動非洲農業產業化抱負的一項議程──它希望藉由擴大使用所謂的「投入要素」(化學品、肥料
Thumbnail
2025/04/11
文 / 蒂姆.施瓦布 (Tim Schwab) 蓋茲基金會推動農業改革,試圖在非洲創造一場「綠色革命」,但這場變革真正的受益者是當地小農,還是為跨國企業開拓市場? 蓋茲基金會推廣 GMO 的雄心,只是它推動非洲農業產業化抱負的一項議程──它希望藉由擴大使用所謂的「投入要素」(化學品、肥料
Thumbnail
2025/02/11
文 / 安迪・維斯特(Andy West) 「原地踏步毫無意義……但假裝行動自由就更沒意義了。我感覺即將發生巨大的轉變,但這轉變可能像對其他事物產生興趣那樣簡單。」 ──英國作家愛德華.史特.奧賓(Edward St Aubyn) 其餘的人都到了,我便開始上課。 「請大家想像一下某個
Thumbnail
2025/02/11
文 / 安迪・維斯特(Andy West) 「原地踏步毫無意義……但假裝行動自由就更沒意義了。我感覺即將發生巨大的轉變,但這轉變可能像對其他事物產生興趣那樣簡單。」 ──英國作家愛德華.史特.奧賓(Edward St Aubyn) 其餘的人都到了,我便開始上課。 「請大家想像一下某個
Thumbnail
2025/01/06
文/艾美.波特菲爾德(Amy Porterfield) 與其僅僅靠著嘴巴上說這一定很值得,就要目標客群盲目地把他們辛苦賺來的錢花在你身上,請他們信任你,何不先為他們實現價值,讓他們更加輕鬆地參與這個過程?無論你提供的是何種產品或服務,沒有什麼比定期提供高品質免費內容更能夠有效培養狂熱粉絲。
Thumbnail
2025/01/06
文/艾美.波特菲爾德(Amy Porterfield) 與其僅僅靠著嘴巴上說這一定很值得,就要目標客群盲目地把他們辛苦賺來的錢花在你身上,請他們信任你,何不先為他們實現價值,讓他們更加輕鬆地參與這個過程?無論你提供的是何種產品或服務,沒有什麼比定期提供高品質免費內容更能夠有效培養狂熱粉絲。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為了追求尊嚴善終,人應該有死亡自主權嗎?
Thumbnail
為了追求尊嚴善終,人應該有死亡自主權嗎?
Thumbnail
人有生老病死,而如何有尊嚴、舒適的面對死亡,將是在人生終點會面臨的最終課題。我曾在加護病房看過許多病人,從老人到小孩都有,死神從來不以年齡區分客戶,這些病人大多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全身被接上粗細不一的管線,周身圍繞著各式儀器,在機器的襯托下,病人原本就蒼白瘦弱的身軀更顯得易碎無比,但有時我看著病人疼痛
Thumbnail
人有生老病死,而如何有尊嚴、舒適的面對死亡,將是在人生終點會面臨的最終課題。我曾在加護病房看過許多病人,從老人到小孩都有,死神從來不以年齡區分客戶,這些病人大多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全身被接上粗細不一的管線,周身圍繞著各式儀器,在機器的襯托下,病人原本就蒼白瘦弱的身軀更顯得易碎無比,但有時我看著病人疼痛
Thumbnail
安樂死議題總再有知名人士過世或遠赴他國進行時才被討論,但我們能逃避死亡議題多久呢? 人終其一生會死亡,存在主義認為死亡是人的終極目標,在面臨時間越來越短的同時,最終會找到安身立命之處。而安樂死做為提前結束生命的篇章,為何臺灣還沒準備好呢? 點開文章,一起來聊聊安樂死吧
Thumbnail
安樂死議題總再有知名人士過世或遠赴他國進行時才被討論,但我們能逃避死亡議題多久呢? 人終其一生會死亡,存在主義認為死亡是人的終極目標,在面臨時間越來越短的同時,最終會找到安身立命之處。而安樂死做為提前結束生命的篇章,為何臺灣還沒準備好呢? 點開文章,一起來聊聊安樂死吧
Thumbnail
安寧緩和醫療和病人自主權利法 於台灣實施超過20年,以減輕末期病人的痛苦和確保病人自主權利。然而,現行法規下,病人即使處於末期狀態,也可能因不符合資格而無法決定死亡。因此,許多人呼籲實現安樂死合法化。然而,台灣目前仍未合法通過主動安樂死。消極安樂死(即停止延長病人生命的治療)在台灣已被廣泛接受。 根
Thumbnail
安寧緩和醫療和病人自主權利法 於台灣實施超過20年,以減輕末期病人的痛苦和確保病人自主權利。然而,現行法規下,病人即使處於末期狀態,也可能因不符合資格而無法決定死亡。因此,許多人呼籲實現安樂死合法化。然而,台灣目前仍未合法通過主動安樂死。消極安樂死(即停止延長病人生命的治療)在台灣已被廣泛接受。 根
Thumbnail
台灣國寶級雕刻大師朱銘,23日驚傳在士林住家中逝世,疑似 因久病厭世,享壽85歲。消息曝光後,引爆全台譁然,更讓許多民眾再度重提「安樂死」議題。
Thumbnail
台灣國寶級雕刻大師朱銘,23日驚傳在士林住家中逝世,疑似 因久病厭世,享壽85歲。消息曝光後,引爆全台譁然,更讓許多民眾再度重提「安樂死」議題。
Thumbnail
常常聽到病患受不了疾病的折磨想要尋求「安樂死」,也在新聞媒體上聽到某某名人去國外接受安樂死,「安樂死」這個議題在台灣常常被提出來討論,但是基本上根據台灣的法律是不允許安樂死,安樂死也被認為是「協助死亡」,或是「協助自殺」。
Thumbnail
常常聽到病患受不了疾病的折磨想要尋求「安樂死」,也在新聞媒體上聽到某某名人去國外接受安樂死,「安樂死」這個議題在台灣常常被提出來討論,但是基本上根據台灣的法律是不允許安樂死,安樂死也被認為是「協助死亡」,或是「協助自殺」。
Thumbnail
打從本書英文版2020年出版以來,我便不斷收到讀者的來信。有些信很簡短,三言兩語便說明意思,但很多信卻長達數千字,讀起來讓人傷感。來自世界各地的陌生人寫信告訴我他們親眼目睹的死亡情況,說有人死得不堪聞問,有人病榻纏綿,有人藥石罔效,有人的情況則讓人困惑和尷尬,甚至令人心痛,因為根本感受不到溫暖和情感
Thumbnail
打從本書英文版2020年出版以來,我便不斷收到讀者的來信。有些信很簡短,三言兩語便說明意思,但很多信卻長達數千字,讀起來讓人傷感。來自世界各地的陌生人寫信告訴我他們親眼目睹的死亡情況,說有人死得不堪聞問,有人病榻纏綿,有人藥石罔效,有人的情況則讓人困惑和尷尬,甚至令人心痛,因為根本感受不到溫暖和情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