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代,我們一直用未來「塑造」教育;現在開始,我們重新讓教育「創造」未來。
這種「還原教育本質、重塑教育臉譜」的「次世代教育」,如何實踐呢?我們先來描繪「學生圖像」:
他們會是第一批和馬斯克移民火星的人,國中時期就習慣和機器人一起工作。因為樂於學習與嫻熟處理海量知識,各種考試難不了他;於是開始在校內創辦「社會企業」,從小就樂於助人、學習「行善致富」……
以上的描繪,不管格局多大,其實跟上世代教育是一樣的問題:我們仍然把孩子當未來世界的訂製品!
長期以來,孩子的求學過程,就一直是達成父母和老師期望的歷程,因此,「次世代教育」的第一課,就是先讓孩子有自己的人生目標。
如何和孩子探索人生方向呢?關鍵就是「去中心化」。首先,學校要做自己,實踐自己的教育理念,不是政策或產經發展的工具,這點是一般公校或營利導向的私校較難做到的。
其次,是以學生為主體,學生即是目的。學校不再「被工具化」,學生就不會被「物化」。學校不要在生產線預設目標,然後不斷檢核學生績效;而應該一路支持與欣賞他們長成他自己。
第三,課程教學逐漸「去黑板」、「去教材」,甚至最後「去課表」、「去課程」。過去這些便於量產的「集權式」教育,容易讓學生趨於同質。老師需要「轉教為導」、「反教為學」,把自主學習的空間拉大,讓學生發展多元的學習內容與方法,探索適合自己的目標與方向。
第四:青春期的主要任務就是「自我認同」與「人格統整」,除了課程上的自主學習,還可以有「校內創業」、「共創沙盒」等多元舞台,讓孩子藉由多方接觸與探索,慢慢刻畫出自己的獨特臉譜。
「去中心化」,讓我們看到孩子的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