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抗陰謀論最好的方法是打開民主決定程序,以透明公開的方式
這是在2023年3/14、3/15的國會開放與監督論壇的小小心得
台灣特殊的處境在國際上也有許多類似案例,我們共享民主轉型與從過去威權體制中慢慢蛻變的矛盾境遇,民主不是一個機制口號,而是一個需要積極學習的過程。
國會開放與監督
國會的雙重責任
1.促成議程進行與國家改革
2.開放透明且對第一點負責
進步開放的國會該如何行動⬇️
1.促進立法與議程的推動。
2.建立問責的、負責的程序。
3.公開開放且透明的程序。
4.創造對話的空間。
打開國會的各種方法
1.議會直播
2.公開議會資料
3.議程的教育普及化
4.提升公民的民主意識,以促進公民參與
5.建立溝通的環境
針對以上幾點有一些國際上的分享,國會可以設立專門的部分「國會參院辦公室」,讓公民可以容易就接觸到議題與程序;甚至普及到教育之中,北馬其頓會在國小國中加入國會教育,和國會的參訪。
活化公共空間的運用,在圖書館成立國會資料專區或是定期舉辦討論會,讓國會、公會、公民能一起討論,像是科索沃會讓各選區的議員回到選區,直接開啟與民眾的討論或辯論會,在討論會上交換意見理解彼此立場,讓各個團體的人理解彼此的關係(國會對公會、公會對公民、公民對國會等等)在巴拿馬民眾甚至可以自己向國會提案,如果議程中本來就有相關提案,也會加以整合。
資料公開的數位化與立法,我們要清楚如何呈現資料與讓人民可以輕鬆取得,同時立法針對可公開與不可公開的內容做清楚的規定,既保護國家安全又保持公開透明。
公民監督組織可以做什麼?
持續的要求與支持國會完成上述任務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如何協助國會開放、監督與有創意的去達成任務是公民組織的特色,其中我想提2大點:
創意的監督:在台灣我們有各縣市的監督組織,他們在網站上分享民代實際的出席率與特長表現,出席不只是到場還要發表言論,這造成民代提早到場登記發言的要求,讓議會能夠開始對話,後續可以再比對民代發言是否有為自己政見有所關注與追蹤議題,這些內容都會公佈在他們的網站上,也會在選舉期間提出客觀資料,呈現出席較高和有特殊表現的優質民代,或是低出席表現不佳的待觀察民代。
合作與永續:面對這一個特別的甚至有時候在特定時間才會有討論度的議題,單獨的組織行動是很辛苦的,因此串連起各縣市各國家的交流是重要與勢在必行的,唯有不斷地對話與合作交流才能使這項工作永續的發展,建立監督系統、溝通管道(對國會對公民)我們需要透過實際參與讓公民能夠理解進而信任民主的程序,增強民主制度的韌性。在不同國家都會遇到不同的困難,有些國家的國會非常排斥公布資料,也對公會監督議會國會感到反感,甚至有民代的出席率長年來都低於50%,交流經驗可以幫助彼此儘早克服各項困難。
作為市井小民我們可以如何取得這些資源呢?
在這邊我會放上一些相關組織的資訊連結,有些是社群有些是網站,使用上都很容易:
公督盟不只做立委監督和串連國際監督組織,更進一步的辦理論壇和出版教育品,網站上可以看到立委的評鑑,你也可以加入成為評鑑委員!
國會頻道是立院的網站,上面除了直播還有一系列的資訊,也有常用法規說明和國會相關委員會小知識。
台南新芽除了監督市議會,更辦理公共事務討論會和公民培力,教育公民參與民主不只侷限於投票,更讓公民了解議題與實際參與行動,讓民眾知道民間活動是可以影響政府和國家的決定的!
民主制度最好的運作方法是政府和民間協作,因此我們要建立公開、開源且維持溝通管道的暢通!
因為過去威權專制的歷史,台灣對於政治時常有黑暗骯髒的刻板印象,還有全世界大概都會覺得政治是枯燥的,不過政治或國家運作其實相當生活,氣象我們每天看、交通工具的燃料每天用、電力,還有路不平專案(誤,實際上生活的各層面都是政治在公共層面的展現歐!
在意公共事務的人難免會焦慮於冷漠的社會,我們會希望更多人加入,不論是關注或參與,我們時常聽到你不理財財不理你,在政治上亦是如此,如果我們不參與就會有不同意見的人代替你做決定,投票就代表我們選出代表自己的人,讓他握有更多權力,不監督就是成為制度下的奴隸,所以我們不能不藉由監督去維持自己權利的運行,民主既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也要保障人的多元性,因此我們要為自己發聲,透過參與去塑造屬於我們的安身之地!
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