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忘曲線和間距效應:如何用科學的方法提高學習效率、記憶力之一

遺忘曲線和間距效應:如何用科學的方法提高學習效率、記憶力之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在上完一整天的課後,你覺得老師教的知識都在上課過程中聽懂了,又度過了十分充實的一天!然而才過了兩三天,再次打開課本或講義,你已經忘記了許多老師講過的內容,更別提有時候考試前才再次複習,課本或講義看起來跟天書一樣,不禁令人開始懷疑人生。

raw-image

如果你覺得似曾相識,別擔心,你並不孤單,因為人類的記憶本來就會隨著時間流逝而不斷被遺忘。

德國心理學家赫爾曼·艾賓浩斯提出「遺忘曲線」一詞來描述人類中長期記憶的遺忘率曲線,也就是人隨著時間流逝會遺忘多少東西。為了知道這個曲線到底長什麼樣子,他設計了一個巧妙的實驗。

他在實驗中使用了如「asww」、「cfhhj」等毫無意義的字母組合,作為他自己要記憶和回憶的素材,並定期檢驗自己還記得多少。他發現了一個我們並不意外的結果──記得的字母組合數量隨著時間逐漸減少。

在20分鐘後,他只能記住58%的字母組合;

在1小時後,只能記住44%;

在1天後,只能記住26%;

在1週後,只能記住23%;

在1個月後,只能記住21%。

將時間軸與記憶率放在X軸與Y軸,我們就可以得到下面紅色的記憶曲線(綠色曲線則代表在不同的時間點重新複習後的記憶曲線):

遺忘曲線圖,維基百科

遺忘曲線圖,維基百科


從記憶曲線圖中可以得出幾個重點:

  • 遺忘最初發生得很快,在過不久就會忘記大部分資訊。
  • 遺忘隨著時間推移而減速,在長時間後遺忘的速度會變慢。
  • 遺忘不是永久性的,可以通過重複的複習恢復記憶。



那麼如何利用遺忘曲線提高學習效率呢?

艾賓浩斯給出了一個重要的建議:間距效應(spacing effect)。間距效應就是指在學習完知識之後,我們要在合理的間隔時間內進行複習和重溫,如此就可以有效地降低知識的遺忘率。對一個學生而言,就是上完課後不能等到考試前才複習,而是要有紀律地定期複習。我個人是使用 Memory Helper 這個免費App來根據間距效應設定複習的時間,它也有付費的進階功能,不過免費的功能就很夠用了。

使用間距效應時,千萬記得要保持彈性,根據我自身的經驗,常常會發生無法確實完成每一次複習的情況,這時就要懂得取捨,根據自己實際的情況對複習次數作出刪減、調整。

只要運用得宜,間距效應會是一個很強大的記憶工具,但千萬不要因為無法完成所有複習而產生自責的情緒,如此一來反而就本末倒置了喔!

你有其他提升學習效率或記憶力的好方法嗎?歡迎在下方留言分享!

avatar-img
一顆籽的沙龍
7會員
6內容數
本專題探討如何透過系統性的學習策略、注意力管理技巧、練習與反思等方式,有效提高學習成效。我希望可以介紹一些科學實證有效的學習方法,例如 spaced repetition、active recall 、 interleaving 等,並探討其背後的科學原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