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社會的支持力量 作者:近十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非方格子用戶投稿
作者:近十二
  離開學校後,我先做了一份早餐店的工作一陣子,那是我第一次離開讀書這個舒適圈,可能和一般的工作比起來真的不算什麼,但那是我第一次接觸這個社會,第一次做讀書以外的事情。
  這份工作的門檻很低,我只要會洗菜、洗碗,然後煮麵還有送餐,但是這份工作很忙碌,打工的日子我的父母給了我一台電動自行車,每個約莫六點半左右的早晨,我都會騎著那台怎麼催油門都催不快的自行車到早餐店,開始我的打工生活。
  打工的日子我把自我傷害的習慣戒掉,前陣子回高中時,我才跟諮商老師說,它好像一個癮,但是對我來說有了工作,我要對這份工作負責,所以我就練習不拿美工刀劃傷自己,然後,這個習慣就不知不覺地消失了。
  每個月工作大約會有五千元左右的酬勞,這樣的酬勞其實沒有很多,但是加加減減當成生活零用金都還算夠,我很感謝給我這份工作的老闆和老闆娘,這份工作是讓我願意重新回到讀書步調的跳板,也是讓我走出生命低潮的一份小小的成就。
  在從事這份工作之前,我待在精神科病房,病房的生活很無趣,有天,我照慣例打了一通電話回家,電話那頭傳來爸爸的聲音,爸爸告訴我,他和媽媽幫我問到一間早餐店的工作,然後問我,妳要去嗎?
  我在電話另一頭愣了幾秒,連忙答應,答應的初衷很簡單,至少讓我遠離每天無所事事的渾噩生活,但我從來沒有想到,會是一份……早餐店的工作?
  我問媽媽為什麼找到了這份工作,她回答,教會一個叔叔缺工讀生,然後,就想說妳應該可以去試試看。
  「但是你們從以前到現在,都不准我去打工,尤其是餐飲業,你們說這樣很浪費時間,這次怎麼會……?」
  「想說,妳能試試看嘛,至少擺脫掉那種生活失重的感覺。」
  出院後,隔週一到早餐店上班,送餐、遞餐,然後洗菜、煮麵……,尖峰時段很忙,忙得不可開交,忙了一段時間後,老闆娘突然轉過頭來跟我說,去喝個水吧,忙得差不多了。
  我看了看錶,不知不覺地,過了兩個半小時了。
  老闆娘坐下來跟我閒聊,突然說起兒時的夢想。
  「我讀美工科畢業啦,跟妳一樣喜歡畫圖,可是我從小的夢想,是開一家早餐店。」
  看著老闆娘滿足的神情,陽光那時正燦爛,倒映過我壺中的水,陽光璀璨地落在地面,乾乾淨淨地,不染一點塵埃。
 「妳去看看世界上其他不一樣的人,然後試試看不一樣的生活步調,人生不會只有大學,妳不可能永遠都在讀書。」心理師這樣鼓勵我。
  社會帶我認識了生命的不同角度和姿態,人生百態,這份工作讓我體會到了生命不會只有讀書的樣子,也讓我重新體悟生命的意義,成就不會只來自好成績和好學校,當我可以順利完成一件小小的工作,那也是一種幸福。
  這一段日子算是我生命中的插曲,但是我真的很感恩有這段日子。
avatar-img
漫游人間的沙龍
67會員
237內容數
女子,拆為女與子,合為好字。想和大家一起透過每期不同主題、不同角度探索,儘管不依附任何關係也能看見自己的好。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青金-avatar-img
2023/03/26
我覺得早餐店的工作門檻很高欸,第一是要早起,這對當時是失眠高手的我做不到。第二是客人點餐有時候會講簡稱,客人一多根本記不清A點了什麼,B點了什麼,愈是傳統的早餐店,挑戰愈大,客人一多的節奏跟打仗一樣,如果沒有紙筆記下來根本忘得一乾二淨,可是那些阿姨都不用記下來也不會忘記。
漫游人間-avatar-img
發文者
2023/03/27
青金 近十二:某種程度上,早餐店的門檻確實不低,而且真的很忙碌,也超考驗記憶,我覺得是看用什麼角度去看待,在早餐店我也學到很多~
漫游人間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如果說走出學校就算步入社會,那我就勉強算是有參與到這個階段吧。
大家午安,轉眼之間,專題就已經來到了第五期。這期的主題是社會,不過因為我還沒完全出社會,所以想在這期專題和大家分享真實發生的溫暖故事,並且感謝這些生活中看似微不足道、實則美好的溫柔。
拖著越來越沉重的步伐,我眼前的小孩不僅退去了青澀的模樣,連快樂而對於新環境的期待也一併退去。 她的選擇只剩下拒絕那些真的很討厭做的事
這是我不會想到寫的主題,就將想到的一點寫下來,當作紀念留存吧! 當時在家都講台語,為什麼上了學「自然」就會華語了呢?好神奇。 ▓幼稚園上了2年 當年,如果小學有附設幼稚園的話,大家只唸一年,就是現在的大班,大部份的孩子都沒上幼稚園,直接上小學。 我記得搬去羅東時,我去上幼稚園,是自己走路到學校的,有
碎掉的鏡片,只是偶爾的縫合,但輕輕一碰,卻又立刻充滿了裂痕
其實我並不知道為什麼突然有一天我要去讀書?我媽在家裡給我講故事也挺好的啊!只是她沒辦法一直應付我千奇百怪的問題。我還沒上幼稚園已經會認得國字,是電視教的。所以我先看的懂國字,知道這個字發什麼音,然後很自然就記住了,但我並不懂這個國字是什麼意思....
如果說走出學校就算步入社會,那我就勉強算是有參與到這個階段吧。
大家午安,轉眼之間,專題就已經來到了第五期。這期的主題是社會,不過因為我還沒完全出社會,所以想在這期專題和大家分享真實發生的溫暖故事,並且感謝這些生活中看似微不足道、實則美好的溫柔。
拖著越來越沉重的步伐,我眼前的小孩不僅退去了青澀的模樣,連快樂而對於新環境的期待也一併退去。 她的選擇只剩下拒絕那些真的很討厭做的事
這是我不會想到寫的主題,就將想到的一點寫下來,當作紀念留存吧! 當時在家都講台語,為什麼上了學「自然」就會華語了呢?好神奇。 ▓幼稚園上了2年 當年,如果小學有附設幼稚園的話,大家只唸一年,就是現在的大班,大部份的孩子都沒上幼稚園,直接上小學。 我記得搬去羅東時,我去上幼稚園,是自己走路到學校的,有
碎掉的鏡片,只是偶爾的縫合,但輕輕一碰,卻又立刻充滿了裂痕
其實我並不知道為什麼突然有一天我要去讀書?我媽在家裡給我講故事也挺好的啊!只是她沒辦法一直應付我千奇百怪的問題。我還沒上幼稚園已經會認得國字,是電視教的。所以我先看的懂國字,知道這個字發什麼音,然後很自然就記住了,但我並不懂這個國字是什麼意思....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vocus 精選投資理財/金融類沙龍,輸入 "moneyback" 年訂閱 9 折】 市場動盪時,加碼永遠值得的投資標的——「自己」 川普政府再度拋出關稅震撼彈,全球市場應聲重挫,從散戶到專業投資人,都急著找尋買進殺出的訊號,就是現在,輪到知識進場!把握時機讓自己升級,別放過反彈的機會!
Thumbnail
為什麼有人習慣活在痛苦中?對幸福感到不安?心理學解釋涉及五大核心理論:原生家庭議題使人內化早期情感模式;人生腳本引導個體重複無意識劇本;舒適圈理論顯示人們傾向停留熟悉痛苦的環境中;自我破壞行為源於低自尊或避免失落;認知失調描述內在信念與現實衝突。打破循環需療癒童年創傷、重寫人生劇本並逐步適應幸福感。
Thumbnail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韓國電影《下一個素熙》,該片改編自真實事件,揭示了年輕接線生在職場上的內心苦鬥與挑戰。透過對主人公金素熙的故事呈現,展現了面對惡劣工作環境與壓力的現實,並強調了政府和社會對這些「感情勞動者」應有的關注與支持。電影不僅是藝術表現,也是社會問題的反思。
Thumbnail
對法國文化、歷史有著深厚研究的鹿野茂教授,其著作《明天是舞會:19世紀巴黎女性的社會史》,即是以諸多法國經典文學為骨幹,側寫十九世紀初的法國社交界情景。兩者互為經緯,透過生動的文筆,重現百年前巴黎社交界的迷人風采,並一窺當代女性的社會處境。
Thumbnail
我的職務是工程人員,在我前期的工程人員是直接現場處理,後來門市數量快速增加,公司人力無法負荷,改委託外部協力廠商第一線處理,工程人員作驗收管理的工作。我是在這個轉換期間人事異動時進來的,進公司第一天到25年後退休的最後一天,原則上我算是做同一職務沒有變過,也沒升遷、輪調過,可見工作能力之不佳^=^。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Thumbnail
我是一個小小上班族。我從16歲開始,可以打工的年紀就去賺取自己的第一份上收入,那時候,一小時也才65元,在肯德基工作。那時候的我,什麼都不懂,只是覺得母親每天都很辛苦,感覺錢很重要,所以想說每天報紙後面都有企業徵才的廣告紙,雖然有看,但是最後我選擇在路上發傳單徵才的肯德基去面試,賺
單篇-2019 跟朋友們一起的玩耍練習!這標題有夠長哈哈哈。 內含微搞笑、微耽美元素。我最喜歡沒壓力的寫作了。 五項條件如下: 出場人物:仁莫(自行設定)、亞爾林(學長提供) 事件:掉進水溝裡 時間:十五分鐘後,約晚間十點半 地點:學校 道具:信用卡 《人設》 姓名:亞爾林 年
工作盡管有各式各樣,我依舊把它分成行商座賈兩類。這跟工作內容無關,只是方式問題。一樣的仲介,有人喜歡到處跑,有人喜歡在固定的地方接待不同的案件!就好像工廠的生產工人,有人是某個廠的編制內,有人喜歡去人力派遣公司。 從十八歲就工讀到正式工作,我的年代沒有勞基法,而勞保不是根本,是員工福利!這不是要談
Thumbnail
【vocus 精選投資理財/金融類沙龍,輸入 "moneyback" 年訂閱 9 折】 市場動盪時,加碼永遠值得的投資標的——「自己」 川普政府再度拋出關稅震撼彈,全球市場應聲重挫,從散戶到專業投資人,都急著找尋買進殺出的訊號,就是現在,輪到知識進場!把握時機讓自己升級,別放過反彈的機會!
Thumbnail
為什麼有人習慣活在痛苦中?對幸福感到不安?心理學解釋涉及五大核心理論:原生家庭議題使人內化早期情感模式;人生腳本引導個體重複無意識劇本;舒適圈理論顯示人們傾向停留熟悉痛苦的環境中;自我破壞行為源於低自尊或避免失落;認知失調描述內在信念與現實衝突。打破循環需療癒童年創傷、重寫人生劇本並逐步適應幸福感。
Thumbnail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韓國電影《下一個素熙》,該片改編自真實事件,揭示了年輕接線生在職場上的內心苦鬥與挑戰。透過對主人公金素熙的故事呈現,展現了面對惡劣工作環境與壓力的現實,並強調了政府和社會對這些「感情勞動者」應有的關注與支持。電影不僅是藝術表現,也是社會問題的反思。
Thumbnail
對法國文化、歷史有著深厚研究的鹿野茂教授,其著作《明天是舞會:19世紀巴黎女性的社會史》,即是以諸多法國經典文學為骨幹,側寫十九世紀初的法國社交界情景。兩者互為經緯,透過生動的文筆,重現百年前巴黎社交界的迷人風采,並一窺當代女性的社會處境。
Thumbnail
我的職務是工程人員,在我前期的工程人員是直接現場處理,後來門市數量快速增加,公司人力無法負荷,改委託外部協力廠商第一線處理,工程人員作驗收管理的工作。我是在這個轉換期間人事異動時進來的,進公司第一天到25年後退休的最後一天,原則上我算是做同一職務沒有變過,也沒升遷、輪調過,可見工作能力之不佳^=^。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Thumbnail
我是一個小小上班族。我從16歲開始,可以打工的年紀就去賺取自己的第一份上收入,那時候,一小時也才65元,在肯德基工作。那時候的我,什麼都不懂,只是覺得母親每天都很辛苦,感覺錢很重要,所以想說每天報紙後面都有企業徵才的廣告紙,雖然有看,但是最後我選擇在路上發傳單徵才的肯德基去面試,賺
單篇-2019 跟朋友們一起的玩耍練習!這標題有夠長哈哈哈。 內含微搞笑、微耽美元素。我最喜歡沒壓力的寫作了。 五項條件如下: 出場人物:仁莫(自行設定)、亞爾林(學長提供) 事件:掉進水溝裡 時間:十五分鐘後,約晚間十點半 地點:學校 道具:信用卡 《人設》 姓名:亞爾林 年
工作盡管有各式各樣,我依舊把它分成行商座賈兩類。這跟工作內容無關,只是方式問題。一樣的仲介,有人喜歡到處跑,有人喜歡在固定的地方接待不同的案件!就好像工廠的生產工人,有人是某個廠的編制內,有人喜歡去人力派遣公司。 從十八歲就工讀到正式工作,我的年代沒有勞基法,而勞保不是根本,是員工福利!這不是要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