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由回顧自己原生家庭和學校的兩個階段,我再次看見自己很喜歡追求"意義"。一旦當下眼前的事被我判為沒有意義,那我就會失去學習的動力,而當我失去動力又不得不被拘束在某個地方時,那我就會讓自己進入休眠狀態。當社會後,旁人也會認為成年就能自己做決定,但真的掙脫了那些束縛後,活著的意義成為我追尋的問題。
虛無主義。有次看到有人討論虛無主義時,才發現原來看透本質最大的弊端,是很容易讓自己變成空心病。如果以終為始,那人生的終點就是死亡,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來去一場空,那我為什麼要那麼認真的工作賺錢,只為了那些來去一場空的享受?麻木、渾沌、迷惘、空虛,長期以來,都是我的代名詞。
有天我翻到自己曾寫過的一封未寄出的信,收信者是給我未來的孩子,內容是我的期許,希望那孩子是個有活力、自信但不自負、健康快樂的小孩。什麼都不怕,只怕小孩跟我太像。我把自己身上最不喜歡的東西反過來,是我期望自己孩子身上具備的東西。
我無法想像,怎麼在言教不如身教的前提之下,有辦法讓孩子成為跟我相反的人,但我根本什麼都來不及想,生活就出現一系列的變化。曾想過幾次,是什麼讓我成為現在的樣子?是哪個轉捩點?
不是單一點,而是經過好幾個點,是經過一系列的調整,不是單單透過一點就促使我改變成現在對自己滿意的狀態。如果仔細回想,調整的關鍵,大概是我把自己重新養一遍,也再次透過《女子》這個專題,再次審視什麼是外界加給我的,我真實的感受和想法是什麼,來回檢視幾回而得出的結果。
過去已發生的無法改變,但境隨心變,我能改變的是我回看的心態。雖然那些當下於當時的我而言,絕對是不愉快的經歷,有被情勢所迫的懂事,出於恐懼的乖巧,面對出於控制的愛,經歷情緒失控的家庭......,雖然這些磨難般的經歷非我本意,但確實讓我培養出觀察力和對人的理解能力,我能看見別人的問題,能理解別人且體恤別人的心情,那我就能把這些能力用在自己身上,在自己情緒崩潰的時候與自己對話,像和自己心愛的孩子說話那般,耐心又細心的與自己好好溝通。
好幾年前,有陣子我在減肥。連續幾天的運動後看到我媽留在桌上的點心,都是些蛋糕類的,不吃也不行,於是我吃了,並對吃了點心的自己大發雷霆。
:為什麼生氣?
因為我在減肥,但這些點心熱量很高!
:為什麼要減肥?是對自己外在的否定,還是過去有什麼經歷讓你對減肥執著?
因為......我的審美和大眾一樣,覺得瘦才美,還有強烈的對自己否定,我並不認可自己,所以就算別人稱讚我,我也只會覺得別人虛偽。喔!所以無論我怎麼努力,只要我內心不認可自己,那我做再多都會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
內在重新回歸平靜。
每當自己遇上比較濃郁的情緒,我就會耐心的問自己為什麼?
為什麼感覺......(情緒)?是什麼樣的價值觀,還是過去誰跟你說過什麼,讓你有這種想法?那你自己真正的想法是什麼?
多對話個幾次,或是讓時間稍微沖淡情緒後再去做復盤,總之不讓自己停留在表面問題,向內去探詢,深入問題,也更了解自己。
漸漸的,經歷了許多的衝擊和無數的對話,我也不那麼在乎什麼意義,翻書翻了半天也找不到的答案,活著的意義似乎也開始浮現——體驗生活、感受喜悅和愛,那就是活著的意義。
別被自己困在大腦裡,生活是個動詞,去執行、去感受,像小孩般好奇且去探索。
當大家都出社會、開始成為自己的主宰,這本身就是一個重新掌控自己人生的機會。上次和朋友對話讓我察覺,我的叛逆是種不願被馴化的表示,那些學校重視的統一標準,模糊了學生看見自己的可能性,在我上學時,沒有遇到一個適合我的引導。所幸學歷跟學習能力並沒有太大的關係,我的學習不會因為脫離學校就停止,只是也不打算讓自己出於匱乏感而到處學習。之前想學攝影,看了一些課程後讓我感到匪夷所思,並不喜歡好幾個都說要多看大師作品。請問,大師是看誰的作品才成為大師?
不想追隨任何人的背影,我只打算發明自己、成為自己。
出社會最大的收穫:把自己變成自己喜歡的模樣
依然容易看出本質,但那只是我身上的其中一種特質
歡迎參與專題,也歡迎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