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由回顧自己原生家庭和學校的兩個階段,我再次看見自己很喜歡追求"意義"。一旦當下眼前的事被我判為沒有意義,那我就會失去學習的動力,而當我失去動力又不得不被拘束在某個地方時,那我就會讓自己進入休眠狀態。當社會後,旁人也會認為成年就能自己做決定,但真的掙脫了那些束縛後,活著的意義成為我追尋的問題。
虛無主義。有次看到有人討論虛無主義時,才發現原來看透本質最大的弊端,是很容易讓自己變成空心病。如果以終為始,那人生的終點就是死亡,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來去一場空,那我為什麼要那麼認真的工作賺錢,只為了那些來去一場空的享受?麻木、渾沌、迷惘、空虛,長期以來,都是我的代名詞。
有天我翻到自己曾寫過的一封未寄出的信,收信者是給我未來的孩子,內容是我的期許,希望那孩子是個有活力、自信但不自負、健康快樂的小孩。什麼都不怕,只怕小孩跟我太像。我把自己身上最不喜歡的東西反過來,是我期望自己孩子身上具備的東西。
漸漸的,經歷了許多的衝擊和無數的對話,我也不那麼在乎什麼意義,翻書翻了半天也找不到的答案,活著的意義似乎也開始浮現——體驗生活、感受喜悅和愛,那就是活著的意義。
別被自己困在大腦裡,生活是個動詞,去執行、去感受,像小孩般好奇且去探索。
當大家都出社會、開始成為自己的主宰,這本身就是一個重新掌控自己人生的機會。上次和朋友對話讓我察覺,我的叛逆是種不願被馴化的表示,那些學校重視的統一標準,模糊了學生看見自己的可能性,在我上學時,沒有遇到一個適合我的引導。所幸學歷跟學習能力並沒有太大的關係,我的學習不會因為脫離學校就停止,只是也不打算讓自己出於匱乏感而到處學習。之前想學攝影,看了一些課程後讓我感到匪夷所思,並不喜歡好幾個都說要多看大師作品。請問,大師是看誰的作品才成為大師?
不想追隨任何人的背影,我只打算發明自己、成為自己。
出社會最大的收穫:把自己變成自己喜歡的模樣
依然容易看出本質,但那只是我身上的其中一種特質
歡迎參與專題,也歡迎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