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所選擇的道路與方向
《復活》一書,可說是托爾斯泰個人半自傳性小說,故事的素材在他生活的沙俄時期是真實有的。在《復活》中,托爾斯泰表達了自己的世界觀、基督信仰立場、社會公義、政治觀點,可說是全方位恢弘之作。藉著男主角聶赫留朵夫及女主角卡秋莎,我們可體驗到人性善惡和生命悲喜,進而思想神在人世間的參與。
聶赫留朵夫生在貴族家庭,得到優良教育。因父親亡故,由母親撫養。十九歲時,聶赫留朵夫到姑媽家拜訪,遇到年紀與他相仿的一位女僕卡秋莎,二人相處一段日子,感受到對方的愛情,但都不形於色。「如過聶赫留朵夫當時明確地意識到自己愛上了卡秋莎,尤其是如果當時有人勸他絕不能也不應該把他的命運同這樣一個姑娘結合在一起,那麼,憑著他那憨直的個性,他就會斷然決定非同她結婚不可,只要他愛她就行了。」到了分別時刻,卡秋莎哭著送聶赫留朵夫去從軍。等三年後聶赫留朵夫回來時,已是位軍官,同時「他身上發生各種可怕的變化,只是由於他不再堅持自己的信念而相信別人的理論。」他在軍中受到汙染,使得他內心的「獸性人」與「精神人」常爭戰,拜訪姑媽家,看到卡秋莎,獸性戰勝精神,他強佔了卡秋莎,始之懷孕,但不負責任的遠走。
約十年後,聶赫留朵夫成為公爵,同時是禁衛軍軍官,被法院通知參與陪審團。糜爛生活中的聶赫留朵夫公爵在無趣的陪審團席,看到卡秋莎,被控竊盜殺人,以她妓女的身分這罪名毫無疑問成立。這時聶赫留朵夫靈魂覺醒,深知自己對卡秋莎的虧負「我決定要盡一切力量同她見面,向她認罪,甚至同她結婚來補贖我的罪愆。」他真的如此執行,除了見到卡秋莎,表明心意,並以自己的身分地位,到處奔走,要為被判流放西伯利亞服苦役的卡秋莎得釋放。但在官僚體制下沒成功,於是聶赫留朵夫將土地租給農民,實踐土地正義,然後跟著卡秋沙到西伯利亞。這期間,他接觸到政治犯,看到沙俄的敗壞體制,以及悲苦的平民百姓,就為們爭取權利。卡秋莎愛上一位政治犯西蒙斯,辛苦地為她愛的兩個男人而活。在聶赫留朵夫同意下,她與西蒙斯結婚,自此聶赫留朵夫發現自己得到良心釋放,如同「復活的新人」。
我們看到聶赫留朵夫,常在肉體與良知間掙扎,正是一般人性的寫照。我們也許沒有壞行為,但壞思想確是有的。如何在生命中做好與壞的抉擇,常是困難的事,有許多灰色地帶以及在各自情境中,好與壞不容易分辨,就如《復活》中卡秋莎是否要在苦難中相信善良般。「我覺得有個律,就是我願意為善的時候,便有惡與我同在。因為按著我裡面的意思,我是喜歡神的律;但我覺得肢體中另有個律和我心中的律交戰,把我擄去,叫我附從那肢體中犯罪的律。我真是苦啊!誰能救我脫離這取死的身體呢?感謝神,靠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就能脫離了。」(羅馬書7:21~25)在幸福之後人生落入不幸的兩位主角,不論是肉身的破敗抑或心靈的折磨,讓我們想起自己人生的叩問「為什麼我會遇到苦難?為什麼我有如今的光景?」我們受限人的智慧見識無法明瞭我們某些境遇,世事難料,但我們可以向聶赫留朵夫學習,思想馬太福音的耶穌登山寶訓,「……有福了,因為……」。唯有那位超越的神,能指引我們在乖蹇的人生路上行走。
(本文刊登於《每日活水》月刊,校園書房出版社,2022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