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穫了一些跟書名不太一樣的東西:《快速抓重點,過目不忘的閱讀術》

2023/03/24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讀之前:

本來是想解決「讀過就忘」的問題才買了這本書,畢竟書名有關鍵字「過目不忘」,加上作者是每天都必須讀一本書的日更書評,想說應該可以學到一些記憶技巧;但沒想到收穫更多的是「閱讀心態」以及「做筆記的技能」。
現在想來書名跟內文實在太圖文不符了(書裡一直強調的反而是要我們放棄過目不不忘的追求);但不管怎麼樣,就算是歪打正著,能解決困惑的就是好書。

這本書在說什麼?

我個人感到比較重要的是下面兩點:
●閱讀心態:我們該怎麼看待閱讀這件事。
●筆記技巧:我們該怎麼粹取書中內容,以便日後為我所用。
其他還有教一些像是,怎麼快速閱讀(但我不打算跳讀)、怎麼選自己喜歡的書(我已經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書)、要怎麼取得二手書(沒有此困擾)之類的訊息;但這些感覺跟我關係不大,所以我就不特別琢磨了。
以下就以書中學到的「單句取樣」來進行心得筆記。
什麼是單句取樣?
在還不理解前,一點都不影響接下來的閱讀,而在稍後的閱讀裡就會講到什麼是單句取樣了。

打動我的摘句:

閱讀心態

就算讀得再仔細,「會忘的」還是會忘

.即使讀得再熟,實際上仍以忘記的部分較多。就算讀得又慢又仔細,也未必能把內容更徹底地塞進腦袋。
.就算特別留意,有時仍會不自覺回頭重讀相同字句,完全無法將書中內容塞進腦袋。「進三步,退兩步」完全就是這種感覺。
.原本打算熟讀牢記的部分,多半會隨著時間的流逝,漸漸從記憶中消失。沒有比「以全數灌注腦中為前提的閱讀」還要更白費力氣的事。
.世上並不存在「可快速閱讀的人」,以及「只能龜速閱讀的人」。只有「擺脫熟讀魔咒束縛的自由之人」及「無法擺脫熟讀魔咒束縛的人」。
.過度大驚小怪地看待閱讀,深受「熟讀魔咒」束縛的人往往貪心無比,打算「只閱讀一次,就把書中內容複印到腦袋裡」。
感評:
我就是那個被「熟讀魔咒」束縛得無可自拔的苦主。看到作者的文字,讓我有一股深深被理解的感覺;同時也被「原來不是只有我這樣阿」而安慰著。要一個人不再絕望,就是讓他知道他的處境並不特別。

閱讀「那一本書」就是為了邂逅「那一句話」

.要是腦袋的角落殘留著「什麼」,代表至少這個部分對自己來說實屬必要。那本書的核心價值全都在此,而看完整本書的意義,就是為了邂逅這個段落。
.有記憶的部分頂多只是一兩個句子,或是想不大起來書中寫了什麼,只記得這的確是本很棒的書。閱讀真正的價值,不在於「百分百複寫」書中內容,而是能「邂逅百分之一」。
.閱讀之後,微乎其微的知識和啟發將殘留腦中,即使相當零碎也無妨。只要有一個深刻的印象留存下來,就應該視這次的閱讀相當成功,切勿貪心地想要「一字不漏地全裝進腦袋」。
感評:
如何確定「此次閱讀為成功」這件事對我太重要了。如前文,我之所以常會在閱讀後感到沮喪,就是因為覺得自己「讀過就忘」感覺很失敗;但其實只是記得片段,一點也沒關係,只要閱讀下來能遇上「神的那一句」此次閱讀就有了價值。

用聽音樂的狀態去閱讀

.大部分的人是為了緩和或振奮心情,而在自己得以放鬆的環境下聽音樂吧。沒有人是計畫著「好!來聽音樂吧!先聽前奏,在聽主歌!」通常都是「等待」音樂自然而然地流入自己內心。請「猶如聽音樂似地會閱讀」。
.沒有人打算「熟記」音樂。輕鬆自在地欣賞環境音樂時,針對大量細部的樂句或旋律,我們往往「充耳不聞」。將音樂的細節全部記下來根本是毫無可能的。
.更重要的是,如此一來將無法享受音樂。並非把進入自己內心的音符「當成知識收藏」,而是讓音符從自己內心川流而過,如此才能感到心曠神怡。
.所謂熟記所有音符的排列,應該都不是聽音樂的本來目的。聆聽之後在自己內心產生的感覺,才是這個音樂的根本「價值」。
感評:
「從自己內心川流而過」這句話對我太有幫助了,對於深受「熟讀魔咒」束縛的我,看書時總是進三步、退兩步,一點閱讀樂趣都沒有;我就應該要像聽音樂一樣的去看書,讓文字流暢的經過我的身體,那才能享受閱讀,才是閱讀的價值。要放鬆。

不要讓閱讀」變成「讀書」

.難道不能像聽音樂一般,更輕鬆自在地享受閱讀嗎?所謂慢讀者,就是對於閱讀有「認真情結」的人。
.「熟讀魔咒」來自於學校教育。諸如「正確解讀作者想表達的意思」、「從既定選項中挑選主角的心境」等,在我們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漸漸被深植了「所謂閱讀,就是得一字一句地正確理解作者的意圖,然後複寫於腦海中」的不成文觀念。
.深受熟讀魔咒束縛的人,簡直就像把老師的黑板內容逐一抄寫於筆記本上的學生一般,打算將書中的內容複印腦中。但這番努力能否得到回報?針對閱讀,是否看得太嚴肅,也顧慮太多了?
感評:
這段話太戳中我心了,完全說中我之所以被「熟讀魔咒」束縛的原因,原來我不知不覺都把「閱讀」當作「讀書」了,所以才會執著的想記住所有細節。

筆記技巧

閱讀呼吸法

.就像呼吸一樣,吸氣、吐氣、吸氣、吐氣;日復一日地反覆「讀、寫、讀、寫」。
.只要秉持「為了寫而讀」的念頭進行閱讀,就能一掃「為了熟記而讀」的麻煩,閱讀將變得輕鬆。
感評:
因為知道「重要的部分」即將會被寫下來,所以就不會在閱讀的過程太苛求自己去記憶,這的確讓我更能沈浸在閱讀裡。

單句取樣:擷取耐人尋味之處

.「當成呼吸的閱讀」時,簡單「吐氣」,就是「摘引」。
.為了讓讀者感覺「超有幫助」,我認為以簡短幾句表現書籍內容的「摘引」,應該效果最棒。不夾帶主觀意見及主張。
.所謂摘引,是指僅截取書中「耐人尋味之處」的文章。摘引,將產生兩種價值:
1.「資訊」的價值。簡短扼要地掌握那本書的精華;
2.「閱讀書籍者」的價值。透過引用書中的內容,自己被那本書的何處感動,對於哪一段文章感興趣,都變得清晰可見。
.摘引時並非「整段謄寫」,篇幅儘量簡短一些,最好能濃縮於幾行之內。我將這個動作命名為「單句取樣」。
.看完整本書後寫出的摘引清單,就是「閱讀此書後,自己所有的吸收和抒發」。
感評:
「將自己有感覺的地方,用整理資料的方式彙整起來」,雖然只是一個簡單的指令,感覺做筆記也本就應該如此;但被命名化的提出來,讓人更篤定這樣做是對的。「簡單扼要」是必要手段,再也不要因為捨不得刪除原話,而遲遲無法下筆。重點是在提供「資訊」,這點完全說服了我,這讓我知道一篇讀書心得之於他人的價值。

單句選粹:從單句取樣清單中再精選一句

.一邊閱讀,一邊列出摘引清單,同時看完整本書後,又回頭瀏覽清單,最後從中挑出一句「最佳摘引」。
.從單句取樣清單中選出你認為「就是這句!」的一句摘引,而這句摘引即稱為「單句選粹」。閱讀這本書所體會到的價值,全都凝縮於此句當中。
.閱讀之所以感覺「麻煩」、「痛苦」,全是因為主觀認定必須一行不漏地閱讀書中的內容,並加以玩味體會,否則不算「讀過」。我想這樣的人恐怕已把閱讀當成差事看待了。
.如果變成一邊尋覓「一句話」,一邊進行閱讀的話,會有探險的感覺,閱讀的重要性,應是在閱讀的過程中,找到一些樂趣。讓自己的感覺變成「一翻開書就好開心」
感評:
其實就是挑一句「金句」的意思。挑選的過程,也幾乎把摘引又再複習了一遍。

單句感評:對單句選粹說出感動理由

.針對「單句選粹」,以「為何被這句話感動?」的觀點,言簡意賅地寫出個人想法。
.剛看完書後,當然記得「為何認為此處寫得很棒?」但過了一些時日後,打動內心的理由將漸漸淡忘。如此一來,摘引的意義也隨之蕩然無存。為了避免這種狀況發生,務必把感動的「理由」也一併記下來。
.光憑「一句感想」,就能喚回「整本書的記憶」我們絕不可能把書中所寫的內容全部熟記起來。就算以螢光筆或鉛筆劃線,效果也不如預期。有人會摺起頁角,或貼上便利貼,但最後多半想不起來「基於何故而摺起頁邊」,因此這些方法也沒有多好。
.不過,如果是「單句感評」,由於字數有限,事後只要乍看一眼,就能喚回「閱讀當時的心境」。
感想:
其實每次在寫「感評」時,心中都會有一股莫名的壓力,因為閱讀完不能全部記住的感覺已經夠差了,還要我對記不住的一切寫感評?真的就只是讓人再一次的感覺自己失敗。而「單句感評」完全解決了這個煩惱,反正每次觸動我的也就是那幾個短句,那就只對那些短句寫感評就好啦,這讓我對「感評」這件事有種如釋重負的感覺。

讀之後:

快速抓重點,過目不忘的閱讀術》這是我第一本看完的「閱讀教學工具書」。得到了預期以外、書名以外的收穫。
這本書之所以讓我看得下去,我覺得最關鍵的部分就是作者在前兩篇─有關閱讀心態上,太講中我的心聲了,我得到前所未有的撫慰,那些「熟記魔咒」、「認真情節」都是我在閱讀路上遇到的死結;就因為覺得「他懂我」,所以作者後面說的話,我就更能欣然的接收。
其實,我並不是貪心的一定要過目不忘,我只是希望至少打動我的部分能不要忘掉。我只是想記住那些感動。在這點上,這本書上教我的方法已經能完全滿足我。雖然乍看之下,並不是多別出心裁的技巧;但經過「步驟化」、「命名化」,那些指令,讓我做起來更有確定的感覺,確定照著做,就可以記住那些感動。
最最意外的收穫真的是閱讀心態上的。
用聽音樂的狀態去閱讀,這真的是我沒有想過的閱讀狀態,但仔細想想,最能沈醉其中的閱讀狀態,好像也真的就是像聽音樂的那種狀態,不用出力,就是處在那,靜靜的讓音符、文字川流而過。
用著聽音樂的放鬆心情,去接受不可能過目不忘的自己,不要再過份的要求大腦得全部記下,與其妄想用腦記下,不如動手把那些「摘引」用手寫下,把那些感動的短句,從書中搬到可見的書外,讓那些感動可以反覆被照看;再從這些摘引集中選粹一句可以喚醒一切的「神之句」,並紀錄下被感動的瞬間。我覺得這就是一場閱讀可以為我帶來的價值。
後記,作者還提供另一個心靈錦囊就是「找回十三歲的初心」,以下為摘引:
從小學到中學的這段期間,亦即所謂的青春期(大約十二到十四歲),是人生中最多愁善感的時期。以我個人來說,無論是音樂、書籍、美術,凡是在這段期間吸收到的事物,至今仍在我內心占有極大的份量。在懵懂無知的當時,無論聽什麼音樂都感覺十分新鮮,因此聽音樂等同於吸收「新的事物」,十分令人開心。
不知不覺中,閱讀本身將漸漸變成「工作」。在講求內容之前,我有時也會先著重於「數量」和「步調」。
每當我發現自己有此傾向,便讓自己想起「十三歲那時的心境」。即使心情浮躁,依然興致勃勃地沉浸於閱讀之中,這就是我當年的心境。
找回十三歲的初心,受用。
我記得我學過。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有貓跟著我
有貓跟著我
我寫作,不是因為我有文采,而是因為我有感情。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