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遲滿足的能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延遲滿足」這是最近聽書新聽到的詞。

什麼是延遲滿足?
就是能控制當下的慾望和衝動,以獲得後面更大的獎賞。

這概念乍聽之下應該是用在成功學或學習方面,事實上心理學有關延遲滿足能力的實驗,也確實是與這些相關沒錯,但我卻不是在這樣的語境下認識這個名詞的。

先大概講一下心理學延遲滿足的實驗:



心理學家給一些4歲左右的孩子每人一顆非常好吃的軟糖,同時告訴他們,如果馬上吃軟糖,只能吃一顆;如果20分鐘後再吃,將獎勵一顆軟糖,也就是說,總共可以吃到兩顆軟糖。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糖馬上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則耐住性子、閉上眼睛或頭枕雙臂做睡覺狀,也有的孩子用自言自語或唱歌來轉移註意消磨時光以剋制自己的欲望,從而獲得了更豐厚的報酬。

心理學家繼續跟蹤研究參加這個實驗的孩子們,一直到他們高中畢業。跟蹤研究的結果顯示:那些能等待並最後吃到兩顆軟糖的孩子,在青少年時期,仍能等待機遇而不急於求成,他們具有一種為了更大更遠的目標而暫時犧牲眼前利益的能力,即自控能力。而那些急不可待只吃一顆軟糖的孩子,在青少年時期,則表現得比較固執、虛榮或優柔寡斷,當欲望產生的時候,無法控制自己,一定要馬上滿足欲望,否則就無法靜下心來繼續做後面的事情。

換句話說,能等待的那些孩子的成功率遠遠高於那些不能等待的孩子。



這是我後來查到的「延遲滿足」資料。也是延遲滿足比較典型的語境。

但我第一次遇上「延遲滿足」這個名詞卻是在「親子教養」的題材裡,而且給我很有趣的啟發。

說書人:當小孩犯錯,父母會無法控制當下衝動,直接飆罵,是一種延遲滿足能力低落的表現。身為父母若沒有辦法克制住當下批評小孩的慾望,而是現在就要罵、現在就要打,長期下來,會導致小孩在親子關係中沒有安全感,而影響之後的人格發展...

這段小小的論述給我很大的資訊量。

首先是,我的父母(其實只有母)一直以來對小孩的教育就是「現在就要罵、現在就要打」,所以我已經很習慣被突然且無情的批評與暴力。而又因為當下犯錯的是我(有時甚至也沒犯錯),我會覺得有問題的就只會是我,所以從來沒有想過在這種情境下的我媽,也有屬於她─延遲滿足能力低落─的問題。

所以當我聽到這樣的論點,有一種好像想通了什麼的衝擊。我思考著我的人格,那些不自信、脆弱的部分。

說書人又繼續說:有時候父母會在小孩犯錯的當下,就搶先的批評責怪小孩,是因為父母要用這樣的表現,來劃清界線:這是小孩的錯,不是身為父母的我的錯。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這樣就能避免「身為父母卻失職」的自責。打個比方,小時候我們感冒,媽媽常會說「看吧!就叫你穿外套你不穿,現在感冒了吧!」就是搶先把感冒的責任丟給小孩,以逃避父母失職的罪惡。這也是延遲滿足能力低落的父母會有的行為。

這些有趣的論調激起我很多的思考。

以前被我媽罵的時候,我只會籠罩在自己很受傷的情緒裡,也因為覺得自己受傷,所以對於批評跟責怪會感到傷心、憤怒、不服,而想要據以力爭些什麼。

但上面這些說法,讓我發現,那個插著腰,強勢罵人的我媽的心靈狀態,可能本身也有很大的缺憾,她可能也有屬於她沒有被滿足的愛,或她也無力做到的「自控」,所以她才做出了她可能自己也沒意識過來的行為。

所以只能用笨拙的延遲滿足能力,來拒絕接受「我是一個失職的母親」。

如果是用這個角度去想,對於我媽那些爆炸性的批評跟責怪,我突然就釋懷了,甚至還有了心疼之心。也比較可以理解一點點「刀子嘴、豆腐心」的意涵。

這也讓我想起我心理學老師曾經說過:為什麼我們要學心理學?到底心理學能幫助我們什麼?

老師的答案是: 掌 握。

只要一切的現象都在掌握之中,我們就容易看懂事情的真相,一旦理解了真相,就不容易被挑釁,被無名火點著,可以更柔軟、寬容的面對一切的發生。

我另一個心理學老師又說道:人之所以會療癒,之所以會成長,是當你了解到、察覺到,這是一個現象,每個人都有的現象,那我們提醒自己,有這樣的覺察,我們就在療癒的路上了。

所以,雖然現在的我,還是沒有辦法在被我媽罵的當下毫無情緒,但已經可以做到沒有隔夜氣的的程度。

我記得我學過。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安立格-avatar-img
2023/10/10
內省功力超凡,很有啟發作用👍
有貓跟著我-avatar-img
發文者
2023/10/10
安立格 謝謝你的留言,一起變成更好的人~
avatar-img
有貓跟著我的沙龍
82會員
128內容數
長短不拘,持續為主。
2023/08/26
這是今天的第二篇文,因為突然想通了一些事,所以覺得就算是連續發文也值得記錄。 我是真的在接觸心理學、哲學,才開始意識到「我」的存在。 最早,大概學生時期,我觀念裡的「我」,只有一個,不管是想睡覺的我、想吃飯的我、想打扮漂亮的我、想用功讀書的我、想成為父母驕傲的我、傷心的我,快樂的我,都是同一個我
Thumbnail
2023/08/26
這是今天的第二篇文,因為突然想通了一些事,所以覺得就算是連續發文也值得記錄。 我是真的在接觸心理學、哲學,才開始意識到「我」的存在。 最早,大概學生時期,我觀念裡的「我」,只有一個,不管是想睡覺的我、想吃飯的我、想打扮漂亮的我、想用功讀書的我、想成為父母驕傲的我、傷心的我,快樂的我,都是同一個我
Thumbnail
2023/08/13
昨晚睡前聽書時,聽到了有關創傷的議題,聽的中間,聽到了「阿德勒」、「未來」這兩個關鍵字,這喚起了我曾經閱讀過的記憶。 我記得我曾經閱讀一篇文章,是在說心理學有「過去」和「未來」的說法,細節有點忘記了,但我很清楚的確定我在看完的當下是比較認同「未來」說法,但其實說認同也不是認同,過去的說法我也認同,
Thumbnail
2023/08/13
昨晚睡前聽書時,聽到了有關創傷的議題,聽的中間,聽到了「阿德勒」、「未來」這兩個關鍵字,這喚起了我曾經閱讀過的記憶。 我記得我曾經閱讀一篇文章,是在說心理學有「過去」和「未來」的說法,細節有點忘記了,但我很清楚的確定我在看完的當下是比較認同「未來」說法,但其實說認同也不是認同,過去的說法我也認同,
Thumbnail
2023/07/15
你有沒有自責過自己的善變? 或是怕被別人覺得自己沒立場,而不敢承認想法又變了?畢竟之前還說得那麼斬釘截鐵。 我有過,而且常常有。 才剛下定決心,又馬上被自己推翻,常讓我煩躁的覺得自己到底有完沒完,但每次的推翻又那麼的有憑有據,我拿自己完全沒辦法。 本來已經有了「就讓我這樣內耗到死吧」的覺悟,
Thumbnail
2023/07/15
你有沒有自責過自己的善變? 或是怕被別人覺得自己沒立場,而不敢承認想法又變了?畢竟之前還說得那麼斬釘截鐵。 我有過,而且常常有。 才剛下定決心,又馬上被自己推翻,常讓我煩躁的覺得自己到底有完沒完,但每次的推翻又那麼的有憑有據,我拿自己完全沒辦法。 本來已經有了「就讓我這樣內耗到死吧」的覺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延遲滿足」這是最近聽書新聽到的詞。 什麼是延遲滿足? 就是能控制當下的慾望和衝動,以獲得後面更大的獎賞。 這概念乍聽之下應該是用在成功學或學習方面,事實上心理學有關延遲滿足能力的實驗,也確實是與這些相關沒錯,但我卻不是在這樣的語境下認識這個名詞的。 先大概講一下心理學延遲滿足的實驗:
Thumbnail
「延遲滿足」這是最近聽書新聽到的詞。 什麼是延遲滿足? 就是能控制當下的慾望和衝動,以獲得後面更大的獎賞。 這概念乍聽之下應該是用在成功學或學習方面,事實上心理學有關延遲滿足能力的實驗,也確實是與這些相關沒錯,但我卻不是在這樣的語境下認識這個名詞的。 先大概講一下心理學延遲滿足的實驗:
Thumbnail
「禮物之所以成為禮物,端看被不被接受,不然,就會變成雙方的負擔。」 某位老師說過一個故事。 女孩看似家庭狀況幸福,父母也都沒要求她甚麼,對她非常的好。然而女孩長大卻罹患憂鬱症,她也不懂自己的憂鬱為何而來,也為自己這麼幸福還憂鬱而自責。
Thumbnail
「禮物之所以成為禮物,端看被不被接受,不然,就會變成雙方的負擔。」 某位老師說過一個故事。 女孩看似家庭狀況幸福,父母也都沒要求她甚麼,對她非常的好。然而女孩長大卻罹患憂鬱症,她也不懂自己的憂鬱為何而來,也為自己這麼幸福還憂鬱而自責。
Thumbnail
延續棉花糖實驗這個話題,就是延遲滿足。 舉例來說: 孩子把功課寫完才去玩, 爸媽生氣前先平靜心情,細細思考什麼是最好的教育方法 堅持誠實,好好地把話說清楚,好好地聽完他人說話 專心陪伴小孩,觀察小孩的節奏而不是要小孩順從大人的速度 好好詳盡的回答小孩的問題,不敷衍,專心看著他回答 延遲滿足意思也就是
Thumbnail
延續棉花糖實驗這個話題,就是延遲滿足。 舉例來說: 孩子把功課寫完才去玩, 爸媽生氣前先平靜心情,細細思考什麼是最好的教育方法 堅持誠實,好好地把話說清楚,好好地聽完他人說話 專心陪伴小孩,觀察小孩的節奏而不是要小孩順從大人的速度 好好詳盡的回答小孩的問題,不敷衍,專心看著他回答 延遲滿足意思也就是
Thumbnail
這裡我不是要提小孩的棉花糖實驗,而是我們大人的棉花糖實驗。 這裡跟大家分享:少有人走的路的一段話( Scott Peck ): 人生苦難重重,遺憾的是,大多數人卻不願意正視人生的苦難,他們一遇到問題與痛苦,不是怨天尤人,就是抱怨自己命苦,彷彿人生本就應該既舒適又順利似的。 解決人生問題的關鍵在於自律
Thumbnail
這裡我不是要提小孩的棉花糖實驗,而是我們大人的棉花糖實驗。 這裡跟大家分享:少有人走的路的一段話( Scott Peck ): 人生苦難重重,遺憾的是,大多數人卻不願意正視人生的苦難,他們一遇到問題與痛苦,不是怨天尤人,就是抱怨自己命苦,彷彿人生本就應該既舒適又順利似的。 解決人生問題的關鍵在於自律
Thumbnail
該部份題為「擁有堅強心靈的關鍵字」,甜鹹心理學一章用「減肥」給讀者來個當頭棒喝,以理論解釋你半夜想吃東西的真相,羅森塔爾效應一章以充滿信任的鼓勵取代只看結果的讚美,心理韌性一章提到的研究,幼年時遭遇上述情形的孩子越容易在社會化過程中走偏,畢馬龍效應一章提到壓力會導致腦細胞減少.....
Thumbnail
該部份題為「擁有堅強心靈的關鍵字」,甜鹹心理學一章用「減肥」給讀者來個當頭棒喝,以理論解釋你半夜想吃東西的真相,羅森塔爾效應一章以充滿信任的鼓勵取代只看結果的讚美,心理韌性一章提到的研究,幼年時遭遇上述情形的孩子越容易在社會化過程中走偏,畢馬龍效應一章提到壓力會導致腦細胞減少.....
Thumbnail
前陣子,我開始閱讀《破除有毒心態,開啟自控力》。 說實在的,這種「很有力量的書名」,很容易讓我抱有保留態度;但是,在看到封面上的小標(擺脫擺爛、焦慮壓力、倦怠無力感⋯⋯都是創傷惹的禍!)後,我決定給出一次機會⋯⋯而這本書也很快地做出回應,對「創傷」下了一個言簡意賅且令我滿意的定義:創傷=大腦的消化
Thumbnail
前陣子,我開始閱讀《破除有毒心態,開啟自控力》。 說實在的,這種「很有力量的書名」,很容易讓我抱有保留態度;但是,在看到封面上的小標(擺脫擺爛、焦慮壓力、倦怠無力感⋯⋯都是創傷惹的禍!)後,我決定給出一次機會⋯⋯而這本書也很快地做出回應,對「創傷」下了一個言簡意賅且令我滿意的定義:創傷=大腦的消化
Thumbnail
我們一生「幸福」的組成,來自於及時享樂加上延遲滿足。 曾經有一個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實驗 探討孩童面對誘惑所做出的反應,與未來的成就是否有相關性。
Thumbnail
我們一生「幸福」的組成,來自於及時享樂加上延遲滿足。 曾經有一個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實驗 探討孩童面對誘惑所做出的反應,與未來的成就是否有相關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