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式/語言:台語的折衷式新創語

2023/05/27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這一陣子正在忙碌地整理台語的語料,自己也是邊查邊問邊學。除了教育部已經收錄的外來詞172字詞之外,台灣台語和閩南語(廈門語)在用字遣詞上的差異其實還有更多,筆者大概將這些獨特的台語語彙歸類為以下幾項(如圖):
台灣台語的獨特用詞大綱
本文目前只會探討圖中紅字的部分『折衷台式新創語』,統合網路上所能找的資源,還有筆者家中長輩的用語,其下又依據造詞原理細分成幾個子項目:台式日語(取3字)、日台折衷(取10字)、和洋台折衷(取5字)、洋式台語(取1字),本文最後共收錄19 個字詞(請善用目錄讀起來會比較快喔)。隨時更新,歡迎大家討論追蹤。

台式日語

語言的組成都是日語,但日本人無法領會這些詞語背後的意義。

阿沙不魯(a-sa-puh-luh)

阿沙不魯在台語意指亂七八糟、不正經、不入流、粗俗,其源自於日文『朝風呂』(あさふろ),直接翻譯為:早上洗澡,但單就這個字,沒有一個日本朋友知道筆者在講什麼,也無法理解為何早上洗澡可以有這麼負面批評的意涵(參考資料:台語「阿蕯布魯」是什麼意思? 專家:可能來自日本)。

運將(ùn-tsiàng)

運將在台語指的通常是司機,日文當然也有相近的意思叫『運転手』(うんてんしゅ);而所謂的將(醬)(日文:ちゃん)雖然日文也有這樣的稱謂,但卻是一種很親密、可愛的用法,不太會直接用在素未謀面的司機大哥身上,而是會講『運転手さん』(參考資料:這些台語和日文好像?10個以為是日文、但日本人不懂的台語單字)。

阿達馬鞏固力(a-tah-má-khōng-ku-lí)

阿達馬鞏固力在台語指的是固執,其原文也是來自日語『頭コンクリート』,直翻就是腦袋灌水泥的意思。不過,日本人若非住過台灣,否則也很難理解這些奇怪組合的台式日語(參考資料:這些台語其實是從日文來的嗎??答案絕對會讓你大吃一驚!)。

日台折衷

日語的固有詞彙,加上台語的一些形容詞或名詞,日本人和閩南人都只能聽懂一半,成為世界上只有台灣人能完全聽懂的詞彙。

風呂間(hu-lóo-king)

風呂間』在台語浴室的其中一個講法,目前會冒出這個字的應該都是二戰後的老一輩。日文中的『風呂』(ふろ)做為名詞,指的是浴場、浴缸等洗浴設施,不過日語的浴室講法卻是:風呂場(ふろば)、お風呂(おふろ)或浴室(よくしつ)(參考資料:浴室用日語怎麼說?)。故而,可以得知『間』(king)這個說法是日治時期的台灣自己加上去的,此字應該就是日台兩語混合下的產物。
【有字畫學FB】授權本站使用。版權所有,未經允許請勿用於他處。

大通路(tuā-thong- lōo)

根據線上的台語字典,大多都只記錄『大通』(tuā-thong),意指大馬路、大道,折衷自日語『大通り』(おおどおり)。不過,實際問過家中父母兩方的長輩共四人(不同縣市),都一口同聲地說『大通路』,而維基百科在《附錄:臺灣閩南語/常用外來語》中,也有登錄『大通路』(惟無建立相關辭條),可見這個字應該在某些地域也有一定的普遍性。

紅人參(âng-li̋n-jín)

正式的台語字典目前只收錄『li̋n-jín』,直接來自日語的『人参』(にんじん)(參考資料:日本的「人參」跟高麗沒關係!意思竟然是「紅蘿蔔」)。紅人參(âng-li̋n-jín)也是網路台語辭典沒有收的字詞,但筆者父親也會脫口而出的字詞。
如果單取日文紅蘿蔔的意思,前面多加一個紅(âng)反而是贅詞。但或許是日文漢字只有以『人参』表示紅蘿蔔實在讓當年的台語人太過混淆了,所以才會加個顏色以示和真正的人參進行區別。這些在原語沒有意義的贅字,或許就是台語處理外來語的手段之一

緣投仔桑(ân-tâu-á-sáng)

台語的『緣投』(ân-tâu)就是很帥的意思,加上日語對於他人的尊稱『さん』,就理所當然變了對帥哥的一種稱呼。台語用來形容帥哥的本字還有台日大辭典記載的『緣投仔骨』(iân-tâu-á-kut),而台語的俗語還有說帥哥的蛋蛋是水晶做的『水晶 lān 核』(tsuí-tsinn-lān-hu̍t)。
除了男性生殖器『lān』的正體漢字是台灣新造字之外(參考資料:台閩漢字),目前筆者傾向認為這系列用詞這也是台灣專有,閩南語中的緣投反倒還有貶低的意涵。(參考資料:台日大辭典廈英大辭典失傳的俗諺緣投(ienˊ-tauˊ)──英俊、帥)。
【有字畫學FB】授權本站使用。版權所有,未經允許請勿用於他處。

後驛(āu-ia̍h)

後驛』在台語指的是後火車站,也是目前高雄捷運紅線最接近高雄醫學大學的站名。在日文『駅』(えき)指的就是火車站,此字是二戰後才正式納入『当用漢字字体表』,本字應是『驛』(參考資料:「駅 (えき)」字到底中文怎麼讀?2020.9.3.台視台語新聞逐工一字「驛」)。
或許是台灣因為在二戰前受日本殖民,反而是選擇了『驛』而非戰後現代日語用的『駅』。而後驛此字,在日文字典並沒有找到,故而『後』這個方向概念應該是台語後製的,故而筆者將此字視為日台折衷的用語。
沒有高醫後驛的照片,只好放美麗島站的。

烏西(oo-se)

烏西』在台語義為賄賂,來自日語『お歳暮』(おせいぼ),意思為年終、賀年禮(參考資料:烏西;但也有說法認為是來自日語的『お世辞』(おせじ),有恭惟、奉承話之意(參考資料:台語原來是這樣 – 烏西)。兩者其實都說的通,因為台語這個字已經將這個日語發音轉變/融合成更為黑暗的意涵,不再是單純禮物或是言語上的巴結。此字僅取自日語部分的發音,並且已經轉化為其他意義,故而在此被視為台語有別於閩南語的折衷新創字。

放送頭(hòng-sàng-thâu)

放送』在台語有廣播的意思,意和漢字皆取自日文(參考資料:「配信」、「放送」、「中継」的差別)。『放送頭』在台語則代表廣播站,後來變成擴音器,甚至能指人大嘴巴,是對『放送』一詞字面和意義上的額外衍伸。日文廣播站對應詞彙應是『放送局』(ほうそうきょく),擴聲器則是取自英語『スピーカー』(謝宗倫先生の日本語航海図),皆和台語的形態有無法立即領會的差異。

電氣行(tiān-khì-hâng)

台語的『電氣』來自和製漢語的『電気』(でんき),指的都是電能(N5日文單字(名詞)電器)。而『電氣行』則是日語折衷的台語,指的是華語的『電器行』,舉凡家電像是空調、電視、冰箱都在其範疇之內。回到日語,同樣的語境,使用的是『電気屋』(でんきや)(音速日語學習),而非電氣行。

西門町(se-mn̂g-ting)

西門町最早是日治中期劃分在台北的一個行政區,因為就在台北城的西門外,加上日語『』(訓讀:まち)用來作為行政劃分的單位,就變成我們今日熟知的西門町(se-mn̂g-ting)。和後驛這個次一樣,保留日治時期的行政建設漢字,在前面加上台語的方位,最後固著成地名。ㄏ
西門紅樓。

阿達(a-tah)

這裡想講的阿達,有瘋瘋癲癲、神經病之意。這個辭條筆者其實並沒有非常確定,因為現代的台語字典也都沒有收錄(反倒中國的百科有提到是台語音譯),不過自己有印象小時候常常聽長輩和國小同學在罵。目前推測這個字,應該是截自日文『頭(あたま)』的前兩個語音,又或者是上述『阿達馬鞏固力』的一種簡稱?

和洋台折衷

先是日文取用的歐語,並以自己的方式唸出來,而後被台灣人吸收這些發音,並且照慣例為其加上冗贅的台語名詞或形容詞,而變成一種混合三種文化的拼裝語。
深坑老街的亭仔跤,融合古典清式、和洋折衷式牌樓厝的老街建築形式,是台灣獨有的建築。中華文化/中國雖然也有騎樓老街,但不管時代、樣式、美感看起來都比台灣還落後。

ガス爐(gá-su-lôo)

台語常用來指涉瓦斯的字詞,取自日文的『ガス』(gasu),而日文這個音就是借字歐語的Gas。不過日文的瓦斯爐叫ガスコンロ(gasukonro),台語則是建立在和洋折衷的『ガス』上面,再加上『爐』,成了瓦斯爐。筆者有印象,阿嬤在過年要煮火鍋的時候,總是會講到這個字。
雖然台語早期有收錄到『瓦斯』(uá-suh)此一說法,和金門廈門等福建閩南地區的發音很接近,但根據維基字典今日用的台人並不多,大家幾乎都是講gá-su,而此字是只有和化過的台灣才會用(參考資料:維基自由辭典)。

ホース管(hóo-suh-kóng)

ホース』(ho-su)在日文指的是橡膠或塑膠材質的軟管,來自歐語的hose。台語借走了這個字,但如同紅人參或大通路一樣,雖然語境區別不大,但還是在『ホース』後面加了一個語意上的贅詞『管』,成了筆者父親常常在營造工地掛在嘴邊的『ホース管』。

柑マト(kham- má- tò)

前一陣子吵得很兇的支語『西紅柿』,在台語就有不少叫法,像是『臭柿仔』(tshàu-khī-á)(台灣北部、閩南廈門話)或是『柑仔蜜』(kam-á-bi̍t)(台灣中南部,亦是台獨說法),也有人使用和洋折衷的thoo-má-tooh(歐語:Tomato;日語:トマト)(參考資料:從稱呼番茄的方式,猜測你是哪裡人!)。
筆者一開始也以為彰化的阿嬤講的是最後一個,但反覆對了好幾次音,很確定自己就是聽到第一個音帶有K而不是字典寫的T,後來才在臉書社團的討論區看到有彰化溪湖、福興的網友回報同樣有kham- má- tò的說法,才知道自己並沒有聽錯,是字典沒有收錄這個音。
筆者推測,『柑マト』這個字應該是取南部腔的『柑仔蜜』的第一音,並裝上和洋語『トマト』的後面兩個尾音,或許是在誤傳或是誤用之中才誕生這個連全台灣都未必普及的新台語。

摃龜(kòng-ku)

『槓龜』也是一個非常路邊普遍的台語,考試失利的時候,或是彩券行就很常聽到,台語意指希望落空。雖然有龜這個漢字,但其意義卻和烏龜沒有任何關聯,而是截自和洋語『スカンク』(Sukanku;歐語:skunk,臭鼬)的後兩個重音Kanku,而變成了台語的『槓龜』(kòng-ku)(參考資料:「摃龜」與烏龜無關)。維基自由辭典亦證實,這是台語獨特於閩南語的說法。

俗麭(sio̍k-pháng)

台語吐司的其中一個稱呼就叫『俗麭(sio̍k-pháng)』。眾所皆知,台語至今都非常愛講的麭(-pháng),來自日語從葡萄牙語(páo)拿過來的外來詞彙『パン』(pan)(參考資料:各種麵包的日文說法)。或許因為吐司的價格在眾多麵包中是價格最便宜的,所以台語開始有人用『便宜的麵包』來以此稱呼。
2023.05.29. 更正錯誤資訊:吐司來源應該不是便宜的麵包,而是從日洋語"食パン(shokupan)"來的,但因為台語將 ku 的音給變不見了,sho 又和台語的俗(sio̍k) 連結,最後變成漢字(愛台語)寫成"俗麭"(sio̍k-pháng)。便宜的麵包應該是錯誤的認知(參考資料)。

敏豆(bín-tāu)

這個字的來源竟然和馬偕有關,他除了替人拔牙之外,還從加拿大引進很多農作物,而台語稱做『敏豆』(bín-tāu)的四季豆也是其中之一,(參考資料:臺灣食物的前世今生:藏在食物名字裡的原住民語一個人的花草生活)。
『Bín』就是英文豆子『bean 』的轉音,當年的台灣人普遍不識外語,就在後面加了一個意義上的贅詞,而成了『敏豆』(bín-tāu)。這是筆者們這次收錄的第一個,也是為一一個,我們祖先沒有透過『日本橋』,由台灣人獨立轉譯的洋式折衷台語。

台灣台語到底是不是閩南語?

就筆者近日整理的資料來說,的確差異不大,但也沒有許多閩南人意淫中的那麼小,而且台廈的標準腔還有發音上的不同,也沒有被計入在筆者本次的整理之中(但恐怕要讓真正的台語專家去研究了)。
差異不大、可以互相溝通就不能成為兩門語言了嗎?世界上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像是離我們最近的馬來西亞和印尼語就是溝通無礙的方言關係,只因印尼當年為了獨立才將所謂的『方言』升格為『國語』(參考資料:「印尼話」跟「馬來話」,是截然不同的「兩種語言」嗎?)。
同樣的例子在歐語也非常普遍。在到歐洲留學之前,筆者根本不知道看似差很遠、獨立命名的西班牙語和義大利語,其實是可以彼此溝通到七八成沒問題。有些德語的方言區,也是聽得懂尼德蘭語的,只是對他們而言那些發音和用詞很好笑滑稽而已。
筆者認為,台灣如果要獨立於中國,只是被動地提倡抗中保台(啊,現在又退讓一步變成『抗共保台』了),呼籲自由民主或法理台獨,而不從語言和文化上努力,是很難行得通的。
『台灣台語』或『閩南語』,看似是語言學上的問題,其實是政治國族、文化自我命名權的爭議,是資訊戰、統戰,更是中國民族主義和台灣國族主義的對決。長期以來台灣沒有掌握自我的文化命名權,總是被世界說成繼承中華/國文化的精隨,我們的母語淪落為比華語次一階的『方言』,還要被半腳踏入棺材的閩南語吃豆腐。
明明,在使用人口數、文化傳播的能量上,台灣比任何一個閩南語地區還要來的巨大。明明,現代的台語字典都是靠台灣人的財力、人力和智力編纂而成,台羅是台灣本土政權修訂的,台語漢字不足的地方也是台灣人重新造字補上的。閩南人在這之中有任何貢獻嗎?ZERO,就是出一張嘴而已。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9會員
35內容數
關於台灣文化,我們一直認為:『台灣保留博大精深的傳統中華文化精隨』、『只有原住民文化能代表台灣』、『台灣沒有文化』等等,真的是這樣嗎?面對中國不間斷地文化統戰,許多台派並不是特別關心文化這一塊;或是就算關心了,也鮮少有人能提出『跳脫中華』的論述系統。這裡希望能拋磚引玉,提供台派一個思考自身文化窗口。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