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這一週,遲遲無法擠出什麼東西。這週一成交了一件新契約,還有幾件的客戶服務,還有協助幫忙紀醫生的告別式事宜。似乎好像很忙,但好像又沒忙到什麼重點,這週也有些體會,但又不知道該如何提筆。
因為協助紀醫生的事宜,也接觸了幾位嘉義的長輩,這些原本都不會出現在我生命中的人脈,也因為這個因緣搭上線。聽了他們的故事,也在顛覆了我的三觀,原來要富超過三代最重要的因素是「家風」。聽到一位長輩當年是東京帝國大學博士,實在驚掉我的下巴。
在紀老告別式當天,看到許多企業主、退休官員、學校教職員,擔任工作人員忙前忙後,還有前來弔唁的政府官員、民意代表、機關團體、企業單位…等等,都在在顯示紀老以及院長的長期深耕基層,及為人處世之道。
就在今日要總結本週的時候,忽然沒有頭緒,找不到下筆的重點,在翻過去11週以來的週記,點閱率低的可以,發現其實也沒什麼人在關注,想說不然偷懶一下好了,其實也不會有人發現,於是又拖過了一天,但就在看到一個談論自媒體博主的觀念,也要要求自己去完成它,讓這件事成為一個長期主義,自然就會開始改變。
說實在的,當花了那麼多時間閱讀,花了那麼多時間書寫,花了那麼多時間學習自媒體、拍攝、剪輯,也創了部落格…等等,但點閱率、訂閱數、關注度都少的可以,在做需要堅持的事情時,得不到適時的反饋,實在是會令人灰心。但認真思考,這不就跟創業一樣嗎?投入了資金、時間、人力、精神,但結果不一定如預期那樣稱心如意。不是每個創業都能夠賺大錢,不是每個想做自媒體的都能得到關注。
在思考許久後換了個想法,我還是寫下了這篇文章。其實在七、八年前開始寫文章,也不是為了得到別人的認同,那時候單純的只是如實紀錄自己的心得體會,慢慢的開始有人關注。也曾經因為一篇文章經過人家分享轉傳,一夜漲粉破百人,那時第一次意識的網路的力量。
在疫情管控期間,在家裡自學的過程當中,每天觀看大量的影片,還有線上上課、開會,讓我開始著手學習網路影片製作,開始錄製自己的影片,開始學習如何剪輯影片,也開始參加臉書的自媒體社團、粉專,學習正規的文章編寫,從各路高手的經驗當中學習。
記得有次在自媒體社團中,老師開了一個話題,題目是:「為何學習自媒體?」我的回答是:「為了孩子」。其實我開始製作影片的動機是,因為有次看到孩子又在看遊戲解說的YT影片,我隨口說了句:「每天都在看別人玩遊戲,怎麼不自己拍給別人看,還可以賺錢?」本來只是隨口一句的風涼話,沒想到孩子說:「好啊!你教我們啊!」可是我也不會啊,所以硬著頭皮開始上網爬文、爬影片。
剛開始錄製影片要寫逐字稿,然後一個人像白癡一樣對著手機說話,光這樣心裡上的尷尬感折磨,真的讓我打了退堂鼓。但還好有孩子一同學習、一起成長,讓我克服心理恐懼還有突破尷尬,開始有了第一隻影片。再來後製也是一個大挑戰,從收音、燈光、螢幕控制,到上字幕、特效、修建、封面、logo設計…每一項都是一個挑戰。到現在雖然YT只有破百訂閱,但一路以來實屬不易,畢竟又不是靠這個賺錢,而且又是冷門的類型。
在今年初決定,給自己一個年度52週記挑戰也是,其實會做這個挑戰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受到紀老的影響,在某次紀老的新書發表會上,他說到:「其實我的夢想是當位作家,但因為經濟考量所以當了醫生。」這句話聽起來像極了玩笑話,因為畢竟我們當不了作家,也當不了醫生,但在跟他深聊過後,我發現真的如此。
有次在餐敘時我問紀老:「您如何一年出一本書呢?」他回答的很簡單:「用心生活。」在我觀察每次有機會遇到紀老的在活動、餐敘,他都隨身會有紙筆做紀錄,譬如有人跟他打招呼寒暄後,他會轉頭問我:「剛剛那位是誰?什麼頭銜?」然後把他們剛剛的對話,或是他的體會想法紀錄下來。有次我問紀老:「您寫了什麼東西?」他拿給我看,他隨手就寫了一首打油詩,實在讓我為之震驚。這是需要多麼長期的書寫習慣,以及大量詞彙才能夠達到的。他說:「像這樣每天寫一點每天寫一點,到時候不就可以出一本書了嗎?」原來出書就是一個長期習慣的養成而已。
第二個原因是為了孩子,在我父親離開之後我才發現,我和父親之間的連結那麼薄弱,我不知道父親的興趣、喜好,他的奮鬥過程,他的人生哲學、他的思考模式,簡單來說,對於父親似乎是那麼熟悉但又陌生。所以我又開始書寫,有部分是為了孩子,當有天我離開了,這些文字紀錄下來,孩子可以清楚我的經歷、價值觀、心情起伏、成長改變,或許在他們將來遇到跟我一樣的困難時,不管我人還在不在,我都能夠給他們一些啟發。
基於這些原因,我想必須完成自己訂下的週記挑戰。因為當初開始是對自己的期許,並不是為了成為網紅、網帥,才開始的。希望在自己人生這條路上,能夠為孩子留下些什麼,一部分也為了自己的成長。
自媒體很難、創業很難、人生很難、堅持,但我想都必須堅持下去。
#庭爺週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