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宗教-心靈的依循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拜拜很熱鬧

「媽媽,我們家是信佛教的嗎?」孩子填寫學校表格時,這樣問我。
記得,小時候讀書,也填寫過。當時,沒跟媽媽確認,我自認是「佛教」。因為,那時長輩們,都會去廟裡拜拜,廟裡供俸的是釋迦摩尼佛。既然是拜佛,當然就是佛教。見大人拜佛時,口中唸唸有詞,大都求平安、求富貴、求事事如意。
佛誕日,村莊裡人人動員,熱鬧不已。大型的拜拜,有繞境的車隊。我與幾個童伴,會搭上繞境車輛,參與這村莊的年度盛事。繞境途中休息時段,那美味的點心,我最為期待。繞境於我而言,大都像是玩樂一般。
繞境過程會有七爺、八爺。祂們二位又稱謝、范將軍。大人也會說高爺、矮爺。我害怕矮爺,祂外型黑黑的,而且不定向的左衝右衝。高爺,胸前會掛一串餅乾,聽說孩子吃了可以保平安,當年我應該有吃到吧!
長大後,對於佛教,大都停留在拜佛、求佛,還有一年一度的遶境盛事。頂多,多了一些因緣果報的概念。對於佛的種種,一無所知。

聖佛也是人

在某個因緣際會,接觸到了佛陀傳記。我把傳記當故事看。讀後,才知道佛陀非傳說,真有此人。祂小時候名叫「悉達多」。長大後的悉達多,就是佛陀。傳記裡常提到「無我」。無我,字義解讀就是「沒有我」。我傻了,要怎樣沒有我啊! 傻呼呼的我,把「無我」掛心上,但體悟著不了重點。
當我知曉「貧女施燈」的故事,對於「無我」才有比較多的認識。貧女,生活難保,卻難行能行的布施。貧女施燈故事與現代連結,陳樹菊阿嬤就是這種精神典範。阿嬤,日日賣菜,而賣菜的所得,不是用以自身享受,而是捐獻做公益。阿嬤,看待自身,如置身度外。而利益他人,才是阿嬤人生大事。
不執著於利己,而著重利他,是我對於「無我」第一學習。認識到這一點,好像可以與佛當朋友了。當我讀到老子說的「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令我對賣菜阿嬤的感佩更甚。
阿嬤善行,榮獲慈善英雄人物之名,又獲選為最具影響力的百大人物之一。阿嬤功成名就,赴美領獎。回台後,她如常賣菜,把領獎光環,拋諸九霄,淡化處理。這份殊榮,就好似沒發生過一樣。阿嬤,利益蒼生,而不居功。這無我境界,令我望塵莫及。道德經無私章裡老子說過:「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這個深奧的道理,在阿嬤身上真實體現。又如金剛經所說 : 「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來處同源

佛陀、老子說過的話,雖然不盡相同。但在我的體會之中,祂們所指的是:人最根源本性、本質。現代有人說這是人的一種本然。不管用甚麼名詞,其義不二。
有段時間,篤信基督的好友,同我分享聖經,她有意邀我一同信耶穌,參與教會活動。但我對於佛比較有感,想更認識佛陀,對於好友邀請予以婉拒。好友說 :「妳不要盲目拜偶像」,我認同她所說,做任何事情不要盲從。也許她說的話,另有他意,但我不想加以揣測。



求解,不想盲從

小時候看大人拿香拜佛,求平安與富貴,其實我心中有諸多不解。假設,只要拿香拜拜,就能獲得想要的,富貴會不會來得太容易。有人拜拜時準備「彭湃」供品,講究儀式,燒很多的紙錢。如果這樣行得通,那世間苦難就不該存在才是。
阿婆曾說:「拜拜要虔誠。」這點我有疑問。
拜拜的虔誠,是對誰?對佛嗎?如果對佛虔誠,那佛陀說過的話,就得信受奉行不是嗎?拜佛時誠心,但將佛所說的放一邊,這樣的誠沒有問題嗎?「拜佛不如學佛,學佛不如做佛」聽到這兩句話,我的疑惑有了解答。
身邊有諸多親友,好抄寫經典,研究經典,藉此學習並體悟,且力求知行合一。我終於找到為什麼要信佛的原因,也明白拜佛的理由。因此,對於阿婆所說的「虔誠」我有新的理解。人拜佛、學佛是為了要增加智慧,來因應人生的艱難。依序漸進才能由「虔誠」而進入「至誠」佛的境界,而佛遠大的目標即是成就人間淨土。
求學時讀論語,為了應付考試,對於論語內容少有感觸。但近幾年再研讀論語,孔子偉大的願景「大同世界」,卻如此深深打動我心。月圓之下,我總會想起孔子。孔子好比我那跨世紀的朋友,與我相逢於月光之下。「有朋至遠方來,不亦說乎?」我是這樣理解。
佛陀、老子、孔子,祂們在世為人時,流傳下來的經典,都值得人們去深入了解與體會。而我少有接觸的聖經,其中必有智慧內涵,身心靈可依循的指標。
有些人為了教派,而有所衝突,甚至互相攻擊傷害。執著於分別你的、我的。這些紛爭,不會是聖佛所思所想。 是人吧!還沒真正理解聖佛的意思,以人心意識為之,而造成世界紛擾不段的局面。
我想,每一個人都不希望被否定與比較、被攻擊或傷害。雖憑一己之力微弱,但卻是人間淨土,實踐大同世界的基礎。更是天國實踐在人間的關鍵。因此,我們不該把自己的力量看小。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7會員
237內容數
女子,拆為女與子,合為好字。想和大家一起透過每期不同主題、不同角度探索,儘管不依附任何關係也能看見自己的好。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漫游人間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非方格子用戶投稿 作者:近十二 基督教是我的信仰,如大家所知,基督教和一般傳統信仰不太一樣
我最疑惑的是,那些教義我都同意,也都在做,為什麼要加上「信」呢? 說一說根據我有時候看到的文章、報導,聽到從周圍的人說的話、做的事,來說說我對宗教的看法,也因為在生活中時常碰到宗教的議題。 前些天,我在山上走路時,看到天上的白雲好白,發出一個疑問:「白雲上面有神仙嗎?」神仙長什麼樣子呢?想到電影電視
談起學校,我總是不自禁的將「青春」與之連結;這聽起來單純美好的概括,裡頭也藏著許多磨練與傷痕。
這個話題很有趣,有沒有想過,即使自己沒有什麼虔誠的宗教信仰,但很多習俗本身不就是按照宗教的流程嗎?
大家午安,這期專題的主題是「宗教」。我將在這期的內容裡簡單記錄成長過程中與宗教有關的部分,向大家分享自己曾有過或者曾經聽聞的經驗,以及一些個人的感想。
初入社會,一切都美好無比。 上班後才知道,原來世界如此多采,各種玩樂,對我而言,新鮮有趣。有些異性,向我靠近示好,我暈了,也醉了。身邊發生的一切,猶如仙境使我飄飄然。當時的我,認為得到幸福,並不困難。才剛工作沒多久,我就已置身其中了不是嗎?
非方格子用戶投稿 作者:近十二 基督教是我的信仰,如大家所知,基督教和一般傳統信仰不太一樣
我最疑惑的是,那些教義我都同意,也都在做,為什麼要加上「信」呢? 說一說根據我有時候看到的文章、報導,聽到從周圍的人說的話、做的事,來說說我對宗教的看法,也因為在生活中時常碰到宗教的議題。 前些天,我在山上走路時,看到天上的白雲好白,發出一個疑問:「白雲上面有神仙嗎?」神仙長什麼樣子呢?想到電影電視
談起學校,我總是不自禁的將「青春」與之連結;這聽起來單純美好的概括,裡頭也藏著許多磨練與傷痕。
這個話題很有趣,有沒有想過,即使自己沒有什麼虔誠的宗教信仰,但很多習俗本身不就是按照宗教的流程嗎?
大家午安,這期專題的主題是「宗教」。我將在這期的內容裡簡單記錄成長過程中與宗教有關的部分,向大家分享自己曾有過或者曾經聽聞的經驗,以及一些個人的感想。
初入社會,一切都美好無比。 上班後才知道,原來世界如此多采,各種玩樂,對我而言,新鮮有趣。有些異性,向我靠近示好,我暈了,也醉了。身邊發生的一切,猶如仙境使我飄飄然。當時的我,認為得到幸福,並不困難。才剛工作沒多久,我就已置身其中了不是嗎?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今現在彼,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十方菩薩瞻禮聞法,得蒙授記,稱讚供養,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也在閒暇時,走進更多的廟宇,道教的、佛教的云云,跪在佛前緊閉著眼直到世界安靜而恍惚;或者試著走進更多自己,盤腿冥想或者呼吸,理解我的身體、我的智識和本我;但好像依然無所謂神,只是我在體驗世間種種,而我有所感動。
Thumbnail
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說明了每戶人家中,都有人稱念阿彌陀佛,戶戶都拜觀世音菩薩. 觀音菩薩信仰,是相當普及也深受信賴的.自小,觀世音菩薩就在我的身邊. 自我有記憶以來,還在學習走路時期,家中神明廳的佛龕主尊就是觀世音菩薩.
Thumbnail
這幾週小孩開始參加敬拜團,就是要邊唱詩歌邊跳舞,小男生樂在其中。從前我沒想過原來有自己的信仰是這麼不容易的事。我的孩子一直到去年暑假開口說:「我是基督徒」後我才正式帶他參加教會活動。這一切源自我有一位對佛教熱衷到不行的婆婆、錢捐很多很多的婆婆。
我認識的佛,是從廟裡的佛像,是在佛經裡面,是在淨空法師的宣法光碟。曾經何時我有了新想法?在佛度我之後,就是我的內在聲音。內在就是一種需要,這種需要對我來說就是一種正確的思維。例如肚子餓了要吃飯,但要吃建康的食物,就是這種建康的想法。其實未必,我時常吃不建康的食物,讓自己肥胖,因此我還不是佛。 法藏
Thumbnail
您皈依了嗎?皈依是學佛修行的起點,無論是大乘、小乘、金剛乘,皆視「皈依」為基本之戒律。觀音山三皈依弟子必修七堂課,帶您深解皈依功德,改變命運,人生從此不同。 皈依是什麼?皈依的好處?皈依佛門要件。皈依需要吃素嗎?皈依佛門--東方德蕾莎修女。皈依感應故事
Thumbnail
我從人稱夭壽準的神婆成為基督徒的回顧,對宗教沒有論斷的想法,純粹分享心情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今現在彼,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十方菩薩瞻禮聞法,得蒙授記,稱讚供養,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也在閒暇時,走進更多的廟宇,道教的、佛教的云云,跪在佛前緊閉著眼直到世界安靜而恍惚;或者試著走進更多自己,盤腿冥想或者呼吸,理解我的身體、我的智識和本我;但好像依然無所謂神,只是我在體驗世間種種,而我有所感動。
Thumbnail
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說明了每戶人家中,都有人稱念阿彌陀佛,戶戶都拜觀世音菩薩. 觀音菩薩信仰,是相當普及也深受信賴的.自小,觀世音菩薩就在我的身邊. 自我有記憶以來,還在學習走路時期,家中神明廳的佛龕主尊就是觀世音菩薩.
Thumbnail
這幾週小孩開始參加敬拜團,就是要邊唱詩歌邊跳舞,小男生樂在其中。從前我沒想過原來有自己的信仰是這麼不容易的事。我的孩子一直到去年暑假開口說:「我是基督徒」後我才正式帶他參加教會活動。這一切源自我有一位對佛教熱衷到不行的婆婆、錢捐很多很多的婆婆。
我認識的佛,是從廟裡的佛像,是在佛經裡面,是在淨空法師的宣法光碟。曾經何時我有了新想法?在佛度我之後,就是我的內在聲音。內在就是一種需要,這種需要對我來說就是一種正確的思維。例如肚子餓了要吃飯,但要吃建康的食物,就是這種建康的想法。其實未必,我時常吃不建康的食物,讓自己肥胖,因此我還不是佛。 法藏
Thumbnail
您皈依了嗎?皈依是學佛修行的起點,無論是大乘、小乘、金剛乘,皆視「皈依」為基本之戒律。觀音山三皈依弟子必修七堂課,帶您深解皈依功德,改變命運,人生從此不同。 皈依是什麼?皈依的好處?皈依佛門要件。皈依需要吃素嗎?皈依佛門--東方德蕾莎修女。皈依感應故事
Thumbnail
我從人稱夭壽準的神婆成為基督徒的回顧,對宗教沒有論斷的想法,純粹分享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