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拜很熱鬧
「媽媽,我們家是信佛教的嗎?」孩子填寫學校表格時,這樣問我。
記得,小時候讀書,也填寫過。當時,沒跟媽媽確認,我自認是「佛教」。因為,那時長輩們,都會去廟裡拜拜,廟裡供俸的是釋迦摩尼佛。既然是拜佛,當然就是佛教。見大人拜佛時,口中唸唸有詞,大都求平安、求富貴、求事事如意。
佛誕日,村莊裡人人動員,熱鬧不已。大型的拜拜,有繞境的車隊。我與幾個童伴,會搭上繞境車輛,參與這村莊的年度盛事。繞境途中休息時段,那美味的點心,我最為期待。繞境於我而言,大都像是玩樂一般。
繞境過程會有七爺、八爺。祂們二位又稱謝、范將軍。大人也會說高爺、矮爺。我害怕矮爺,祂外型黑黑的,而且不定向的左衝右衝。高爺,胸前會掛一串餅乾,聽說孩子吃了可以保平安,當年我應該有吃到吧!
長大後,對於佛教,大都停留在拜佛、求佛,還有一年一度的遶境盛事。頂多,多了一些因緣果報的概念。對於佛的種種,一無所知。
聖佛也是人
在某個因緣際會,接觸到了佛陀傳記。我把傳記當故事看。讀後,才知道佛陀非傳說,真有此人。祂小時候名叫「悉達多」。長大後的悉達多,就是佛陀。傳記裡常提到「無我」。無我,字義解讀就是「沒有我」。我傻了,要怎樣沒有我啊! 傻呼呼的我,把「無我」掛心上,但體悟著不了重點。
當我知曉「貧女施燈」的故事,對於「無我」才有比較多的認識。貧女,生活難保,卻難行能行的布施。貧女施燈故事與現代連結,陳樹菊阿嬤就是這種精神典範。阿嬤,日日賣菜,而賣菜的所得,不是用以自身享受,而是捐獻做公益。阿嬤,看待自身,如置身度外。而利益他人,才是阿嬤人生大事。
不執著於利己,而著重利他,是我對於「無我」第一學習。認識到這一點,好像可以與佛當朋友了。當我讀到老子說的「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令我對賣菜阿嬤的感佩更甚。
阿嬤善行,榮獲慈善英雄人物之名,又獲選為最具影響力的百大人物之一。阿嬤功成名就,赴美領獎。回台後,她如常賣菜,把領獎光環,拋諸九霄,淡化處理。這份殊榮,就好似沒發生過一樣。阿嬤,利益蒼生,而不居功。這無我境界,令我望塵莫及。道德經無私章裡老子說過:「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這個深奧的道理,在阿嬤身上真實體現。又如金剛經所說 : 「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來處同源
佛陀、老子說過的話,雖然不盡相同。但在我的體會之中,祂們所指的是:人最根源本性、本質。現代有人說這是人的一種本然。不管用甚麼名詞,其義不二。
有段時間,篤信基督的好友,同我分享聖經,她有意邀我一同信耶穌,參與教會活動。但我對於佛比較有感,想更認識佛陀,對於好友邀請予以婉拒。好友說 :「妳不要盲目拜偶像」,我認同她所說,做任何事情不要盲從。也許她說的話,另有他意,但我不想加以揣測。
求解,不想盲從
小時候看大人拿香拜佛,求平安與富貴,其實我心中有諸多不解。假設,只要拿香拜拜,就能獲得想要的,富貴會不會來得太容易。有人拜拜時準備「彭湃」供品,講究儀式,燒很多的紙錢。如果這樣行得通,那世間苦難就不該存在才是。
阿婆曾說:「拜拜要虔誠。」這點我有疑問。
拜拜的虔誠,是對誰?對佛嗎?如果對佛虔誠,那佛陀說過的話,就得信受奉行不是嗎?拜佛時誠心,但將佛所說的放一邊,這樣的誠沒有問題嗎?「拜佛不如學佛,學佛不如做佛」聽到這兩句話,我的疑惑有了解答。
身邊有諸多親友,好抄寫經典,研究經典,藉此學習並體悟,且力求知行合一。我終於找到為什麼要信佛的原因,也明白拜佛的理由。因此,對於阿婆所說的「虔誠」我有新的理解。人拜佛、學佛是為了要增加智慧,來因應人生的艱難。依序漸進才能由「虔誠」而進入「至誠」佛的境界,而佛遠大的目標即是成就人間淨土。
求學時讀論語,為了應付考試,對於論語內容少有感觸。但近幾年再研讀論語,孔子偉大的願景「大同世界」,卻如此深深打動我心。月圓之下,我總會想起孔子。孔子好比我那跨世紀的朋友,與我相逢於月光之下。「有朋至遠方來,不亦說乎?」我是這樣理解。
佛陀、老子、孔子,祂們在世為人時,流傳下來的經典,都值得人們去深入了解與體會。而我少有接觸的聖經,其中必有智慧內涵,身心靈可依循的指標。
有些人為了教派,而有所衝突,甚至互相攻擊傷害。執著於分別你的、我的。這些紛爭,不會是聖佛所思所想。 是人吧!還沒真正理解聖佛的意思,以人心意識為之,而造成世界紛擾不段的局面。
我想,每一個人都不希望被否定與比較、被攻擊或傷害。雖憑一己之力微弱,但卻是人間淨土,實踐大同世界的基礎。更是天國實踐在人間的關鍵。因此,我們不該把自己的力量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