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春日陽一:思考的盲點系列005:民主能用來吃飯嗎?」

2023/04/11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中國共產黨❙ 近年開始宣揚一個論調:
民主能用來吃飯嗎?另一個更直接的版本是﹕民主不能當飯吃。」無論是否能當飯吃,在台灣就是要民主,民主及自由,而這篇比較偏向中國論點。
「《文匯報》評論說﹕「當然,吃飯和尊嚴都是每個人想擁有的,不過,如果兩者只能選擇其一的時候,相信絕大部分人都會以『吃飯』為第一選擇…」」但也有人是不為五斗米折腰,所以也有人為顧尊嚴不折腰的。

「民主」是一個政治制度,準確地說則是一個政府形式。「吃飯」是一個完全沒有明確意義界定的口語。在 ❙中共❙
政府的手上,所謂「吃飯」不外乎民生的各個方面,包括衣﹑食﹑住﹑行﹔但就 ❙中國人❙
的民族性而言,當然「民以食為天」。曇花一現的「白紙『革命』」不就是為了一個「吃」字嗎?簡單地說,「民主」和「吃飯」隸屬兩個不同的範疇。作為一個政治概念,「民主」的內容關乎公民的權力和政府的權力來源。作為一個籠統的經濟概念,「吃飯」的內容關乎商品和服務的生產、分配和耗用。明顯地,一個政治制度與「吃飯」沒有直接的關係,而「吃飯」問題亦顯然取決於經濟體系。備註﹕民主社會才有公民﹔威權或獨裁社會裡的螺絲釘都只能叫做「人民」或「百姓」。「人民」或「百姓」都只是被統治的個體,沒有附帶任何權力,只有義務。「公民」則是一個兼具權力和義務的概念。」把民主與專制說得很清楚,把食衣住行代換順序式特色寫法,該篇的問號都用英文的問號,我把它改成「?」這個中文全形標點符號了。

「民主不是用來吃飯的。 民主是公民權力的界定,用來規範政府的權力來源。」這更加強調民主的定義。

「為什麼「民主」也可以用來吃飯呢?那是因為在一個民主社會裡,一般來說,公民擁有足夠的政治權力去左右或決定一個國家的經濟制度或經濟政策。」用設問手法帶出另一個思維,是很亮的點。

「所以,無論是 ❙郭台銘❙﹑❙王丹❙﹑那個中國留學生,還是《文匯報》的執筆者都對作為一個政治概念的「民主」澈底無知。「民主」與 GDP
和尊嚴沒有關係。《文匯報》的二者必須擇其一犯了 false dilemma fallacy (虛假困境謬誤)。❙中共❙
宣傳部的「民主能用來吃飯嗎?」則犯了 irrelevant conclusion fallacy
(不相干的謬誤),即離題以轉移注意力。至於那名 ❙中國❙ 留學生,能夠到 ❙牛津❙ 升學,可能是富二代或官二代。但總的來說,他是浪費了
❙英國❙ 的現代文明教育了。發表意見本身就是民主理念的實踐。既然真心認為 ❙中國❙
人不需要民主,這位留學生本應閉嘴就是。」舉例透徹並說明案例,驗證民主的真正定律。

以上是我對此篇文章的觀察,與大家分享。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小熊
小熊
熱愛分享與寫作的小女子 眼盲間弱聽,但不因此而放棄寫作 我熱瑜分享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