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是《被討厭的勇氣》作者岸見一郎的最新作品,作者於1956年生於京都,京都大學文學研究科博士課程修畢,除了主修西洋古代哲學外,也對阿德勒心理學有精深的研究。
本書的寫作手法與《被討厭的勇氣》頗為類似,作者在書中塑造了一個老師(就是作者自己)與三個學生共四個角色,藉由研討會的問答方式,來闡述何謂幸福?該如何得到幸福?如何從絕望中誕生勇氣?
我個人很喜歡這種寫作方式,有點像是情境劇,讀起來就像在看小說有代入感,容易產生共鳴。
本書的核心思想與作者過去的著作相同,承襲自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事實上,書中提到的一些見解,在《被討厭的勇氣》中皆有著墨,本書則是將關於「自我價值」與「幸福」的部分提取出來,做更深入的探討。
若你對生活經常感到沮喪,對工作總是意興闌珊,或對未來感到迷茫,看看這本書也許能幫助你窺探內心深處的渴求。
幸福從好好生活開始
開篇作者首先要探討的就是好好生活,唯有如此才能感受到幸福。「活得好」與「活得對」是有區別的。許多人努力活得對,也就是遵循世俗的價值觀,小心翼翼過每天一天,但這不一定快樂。 所謂活得好則沒有一定的型態,會隨著年紀與環境而變化,主要能用「是否為自己而活?」以及「是否發自內心感到快樂」來做為標準。
我認為作者在這裡提到的為自己而活,並非以自己為中心的自私心態,而是了解自己內心的渴望,並且付諸行動。按照他人期望而活的人生,很難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這裡值得思考的是,買跑車、名錶,跟朋友聚會玩樂,也會感到快樂,這算不算是幸福?這應該取決於這些事情是否是你內心真正的渴望。拷問自己的內心,擁有光鮮亮麗的外在,或許會感到快樂,但我們在意的到底是別人羨慕的眼光還是發自靈魂深處的追求?若只是前者,那樣的快樂就如同微醺後的飄然感,當酒醒過後,仍然覺得寂寞空虛,這短暫的幸福感,並不能稱為真正的幸福。
我們期盼的幸福應該是種常態,不僅僅是暫態。
從自我認同中獲得勇氣
阿德勒心理學的核心概念是「所有的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但相對的,所有的幸福也來自於人際關係。幸福來自於人與人之間情感的連結,因此要追求幸福就必須要懷抱進入人際關係的勇氣。
若我們在群體中感到不適,缺乏與人相處的勇氣,可能是因為對自我價值產生懷疑。
大多數人都是用普世的價值觀來衡量自己的價值,例如:財富、社會地位、學歷職業等,當我們有著遠超他人的成就時,往往沈浸在優越感之中,從他人的肯定獲取自信。反之條件差的人,常會覺得自己矮人一截,經常陷入自卑情結,不敢在群體之中表達自己的立場,甚至感到格格不入。要改變這種狀況,應該扭轉觀念,建立自我認同,而非他人認同。
所謂自我認同是一種主觀的認知,由自己來定義自己的價值。請相信只要我們抱持著正確的價值觀讓行動與思想相合,就能為他人帶來正面的影響,從而獲得他人的尊敬,不需要刻意逢迎也不需要費心包裝自己。
該如何克服他人認同的慣性思維,關於這個問題,我想到在《被討厭的勇氣》中有著更精闢的答案,「把對自我的執著轉變為對他人的關心」。當體認到,我們只是群體中的一份子,並非世界的中心,不要只著眼於別人應該給予我們什麼,將焦點放在我們所能付出的,由此便能不再追求外在的虛榮。拋開自我為中心的想法後,也更能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承認自己也有能力不足之處,有助於建立自我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