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是一部預測機器,有足夠的練習就能不假思索檢索出某些結果的預先提示。我們常常低估大腦和身體在不思考的狀態下做了多少事,身體以自動駕駛的方式處理的任務數量其實遠遠超過自己的意識,這也說明了當習慣形成時,我們的行動就會服從自動化的無意識心智提示,當重複行動模式越多次,我們越不會去質疑自己的作為與背後的原因,這也是壞習慣難以戒除的根本因素。
原則一、行為改變始於覺察習慣
客廳的零食、電視遙控器乃至手機,我們對這些提示的回應已經熱鐵烙膚,所以採取行動的強烈慾望感覺是無緣無故出現,因此,改變行為務必需要以覺知展開。心理學家榮格曾說:「倘若無法意識到無意識,它就會指揮你的生活,然後你會稱之為命運」。
(一) 日本鐵路的指差確認系統
日本列車司機在列車起頭前會執行以下的動作:手指不同物體,嘴巴喊出指令,每個細節都被確認、手指指著、並且大聲喊出來。這套被稱為「指差確認」的程序是被設計來減少錯誤的安全系統。看似愚蠢,效果卻十分卓越,指差確認減少了百分之八十五的錯誤,避免了百分之三十的事故。指差確認之所以有效,就是透過指出與說出,把無意識的習慣拉到有意識的層次注意。
(二) 生活中的指差確認系統:習慣計分卡+輔助說出
一個行為越是自動化,我們越不會有意識地想到,所以許多習慣的失敗都可以歸咎於自我覺察,因此在生活中我們也需要「指差確認」以覺察自己的行為,步驟如下:
- 列出每日習慣的清單
- 訂定自己的目標
- 根據目標去審視習慣行為,並且標記記號。(例如:有效習慣標上正號,無效習慣標上負號,中性的習慣,可標上等號)
- 當要改變習慣,可在生活中說出打算做的事情以及帶來的結果,使後果更加真實。
注意1:習慣歸類,請考量長遠的益處
注意2:判斷有效無效的標準:是否能強化身份認同
注意3:注意到習慣行為是目的,無需評價或批判自己
原則二、新習慣的培養方法:執行意向與習慣堆疊
(一) 執行意向:具體的行動計劃——我會於(時間)在(地點)進行(行為)
當嘗試改變習慣,卻沒搞清楚具體的基本細節,容易使得意向逐漸模糊,許多人認為自己缺乏激勵,其實是沒有具體的計劃,因此行動的時間與地點無法顯而易見被提示。簡單來說,一旦設定執行意向,就是列出了具體的行動計畫,當行動的時間來臨,不需要做任何思考,只要按照預定計劃執行即可。
我們不可能無意識的狀態下去運動,但是我們訓練自己在該運動的時間會開始產生想法,這就是行為制約,就像狗聽到鈴聲產生了有食物的想法進而分泌唾液。給予習慣存在世上的時間與空間,要讓執行的時間與地點明顯到重複的次數夠多,就算說不上原因,也會在相同時間強烈想要去執行的程度。
以我為例,執行意向為運動:我會於早上五點在客廳超慢跑45分鐘。
(二) 習慣堆疊:做完(目前的習慣)之後,我會執行(新的習慣)
人的行為很容易根據剛剛做完的事情來決定接下來要做些什麼,每個行為都可能成為觸發下一個行為的提示,因此建立新習慣可利用日常行為連結進而培養。所謂的「習慣堆疊」,就是找出自己目前的每日習慣,然後將新的行為堆疊上去,以行為的連結性去建立新的習慣。
習慣堆疊的關鍵就是把想要的行為跟每天已經在做的事情綁在一起。掌握基本概念,就能開始把小習慣串連,創造更大規模的堆疊。
以我來說,習慣堆疊為運動:每日起床喝完咖啡,我會執行超慢跑。
(三) 小結:找到觸發行為的正確提示
執行意向結合習慣堆疊,是為了讓我們在生活中找到觸發行為的正確提示,因此選擇在日常生活中哪個時間點與地點安插新的習慣,是很重要的,我們應該要思考什麼時段是最容易成功,別要求自己在可能被其他事情干擾的情況下執行新的習慣。除此之外,提示的頻率也應該與新習慣發生的頻率相同,如果是每天想進行的習慣卻堆疊在一週才發生的一次的頻率上,就不是好選擇。
總而言之,新習慣與明確的提示連結的越緊,採取行動的時間來臨,我們越容易注意到。
小結:
覺察是改變的第一步,列出日常行為是覺察的具體行動
想要根本的調整自己,最重要的第一步是深切的自我覺察,絕不是空口白話地改變,列出日常行為是本書提供自我覺察的具體展現,如果連檢視自己日常的動力都沒有,更遑論要改善甚至改變。
我甚至會加入時間來幫助自我覺察,行為加上時間,就會發現可以調整的部分有很多,可以成長的空間還很大,我每天晚上十點就寢,八點處理好所有的雜事,怎麼規劃睡前兩小時的自由時間就是自我成長的重要開始,因此我也意識到如果星期一到星期五花時間在追劇,就沒有充足的時間閱讀書籍。簡言之,人有了時間感之後,就更有概念地去調整自己了。
執行意向是檢核習慣培養的方式,習慣堆疊是一種儀式感
執行意向具體點出行為產生的時間與地點,有利於提升習慣的執行度。對我來說有明確的時間與地點,提供檢核習慣培養的兩個面向,無法順利執行的原因是時間點不對,還是地點需要調整?這讓我在培養習慣的過程中,更細緻地去滾動調整,使新習慣更符合我的日常生活作息。
我目前的運動習慣:早上起床喝完咖啡,五點開始在客廳超慢跑45分鐘。喝咖啡是我每天早上起床都會做的事情,當喝咖啡與超慢跑有了連結之後,每當喝咖啡我的腦袋就有了運動的念頭,久而久之,喝咖啡就是一種運動之前的儀式感。看到了習慣堆疊的說法,才覺得原來這就是行動制約的實踐,真是太有趣了!
總而言之,無論是執行意向或者習慣堆疊都是告訴我們,培養新習慣是要符合自身的生活作息,透過已經建立的無意識生活習慣去培養新的習慣,更容易成功!
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