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好開心地穿好田野服,決定不穿襪子只穿涼鞋,進到台電大樓捷運站附近的客家主題公園,一碰到草地就脫鞋立馬適應等會製磚工作赤腳的需要。其實我本來就點小愛赤腳。走過棧板區來到小農屋,季勳已經在裡面,我買上就想到快點浸木框,因為上次emma老師說浸水越久比較好脫磚,哈哈。然後發現今天小農屋有三組人馬不同的任務(主要是木工組,另外是輕便土窯組/野地磚家),但下雨,野地專家也需要利用小農屋鋪好帆布展開工作。花了點時間協調,移動工作方桌,選定地方鋪好帆布。我們開始運土1運沙3來和泥土,而且很重要的是工作後把銳利的圓鍬放在安全處。
這幾天溼氣重,12/9的成品尚無法立磚,連水也只加了7小瓢。稻稈據說之前已經柴刀砍好,今天可以直接用上。踩啊踩,跳啊跳,翻啊翻,轉啊轉。我們終於把和了稻稈的泥土擺進木框內壓緊修平。季勳的土磚簡直像美容過的皮膚。脫磚之後旁邊也好平整,啊,眾人自嘆弗如!今天總共進行了17塊,就跟之前的分量一樣。然後我們將擺滿磚塊的木板抬到晾磚處。結果木棧板進駐,我們又得隨機想辦法就地取材安放。甚至最後兩塊裝磚直接在晾磚處脫磚。然後帆布要搭出通風又防雨,接著要收拾今天所有的資材,季勳還馬上製作存放柴刀的木架。鋸木柴釘上釘子鎖上螺絲釘。為了訂木架鑽孔電鑽我們隨時注意木工組的空檔,馬上借來使用3-5分鐘。
本來是木工組的秀梅與俊安(抱歉如果名字寫錯請告知)後來也加入我們的行列,補上去參加土窯組的淑惠。秀梅與我對於季勳馬上說出"我現在就來做木架",非常欽佩,紛紛說出這是我們的夢想境界。哈哈!
今天的感覺是現場很多意外要處理。人與工具,還有就地取材的協調與彈性,然後手與腳力都需要鍛鍊,我們透過經驗慢慢改善做磚的能力。與泥土玩在一起,還有木頭親近片刻,然後遇上繼Emma老師後的野地磚家中的第一把交椅季勳做的事,也都會順便解說原因以傳承,感覺十分充實,實在很歡喜。完成17塊磚,很有成就感。我連腳也捨不得洗,頭髮也沾了些把帆布頂起來時的泥土,順便好好地按摩百會穴,回家後才真正地清理。(2018.12.12紀錄:客家主題園區之野地磚家第三發,馥如的製磚第二發,今天3+2人組,需要完整3小時以上的工作,才能完成17塊磚。)
【土磚製作方式】12/1(週六)郭明宜紀錄
【紅土跟沙子的比例】
(原則上每一區的材質都有所不同,要依狀況調配)
材料:
1.土、砂、水、稻稈
2.以這次客家園區的材料而言,土:沙=1:3或4
3.水的部分,總共加了10-11次水瓢的水
4.稻稈的需要量與土砂混合攤平後的面積相等,
5.每一次製作的量具必須是同一組,這樣比例才會對
【製作方式如下】
一>>比例試做 (一人)
1.先試做比例->用手抓取土一把,砂兩把,加一點水後混合,做掉落測試,直到土團表面有一點微龜裂.若還不夠,就在加砂直到有到龜裂程度.
二>>混合土砂水 (一次踩踏5人一組,踩踏一次時間為唱一首歌的時間)
2.先搬一桶土,三桶沙在不透水的廣告帆布上
3.先用腳混合土跟砂
4.開始將一瓢水均勻撒在土砂上,用腳拌勻,並用掀起帆布的方式,讓土砂都能充分地被腳踩到
(用腳拌勻時,腳底要與帆布接觸,才能將底層的土翻起來)
5.依照上面的方式,依序加入11瓢水,直到土砂踩起來有細緻且出漿的感覺
三>>混合稻稈(同上)
6.將土攤平,開始在旁邊撒入跟薄博一層與土同面積的稻稈.
(因這次磚塊較小,所以稻稈要些分成三等份)
7.先在土上平均鋪上薄薄一層稻稈,開始用腳踩,等稻稈混入後,在鋪上一層,依此步驟完成.
四>>做成土磚 (三人一組)
8.拿起模板(一般會用三夾板因較光滑易脫模,模板要先泡水)
9.將模板放置在地上(間隔一個磚塊的距離),並將土填入
10.先壓緊四個角落,並用手指插入的方式填入土
11.填滿後,雙腳踩在模具上,一腳踩在邊框上,一腳將土踩平
12.若土有溢出或不足,就再挖掉或補足,並重複11的動作
13.在土磚表面中間以食指劃出一條橫線,上下兩邊各戳出四個洞(深度為一指節)
14.兩個人扶助模具手把,略離開地面,第三個人用手掌輕拍土磚表面,讓土磚鬆脫
15.土磚落地後就不會移動
五>>土磚風乾
16.將土磚上方鋪上帆布,放置在有陽光、通風、陰涼處
(直曬太陽會裂開)
【如何作的輕鬆省力】
1.搬土搬砂,建議四個人一起
2.鏟土/砂應由最上方鏟,才省力
3.使用手推車時,雙臂要打直,應用軀幹的力量來轉彎或是使力。
4.使用帆布翻土,可以五個人拉住邊緣,將防布向外捲,然後再一起往後推做翻動
【安全注意】
1.鏟子若臨時不使用,要立在土/沙堆上;若用畢鏟子要背面朝上,這樣鏟子邊緣才不會割到腳
2.劈稻稈的刀,不使用時,也要放好,才不會誤傷人
3.劈稻稈時,手先握住集中稻稈後,放在木塊上,手再往後退約1-2個拳頭的距離,以避免刀子切到自己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