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斜槓這種事

2023/04/25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因為一個機緣,有人想找我介紹一些值得採訪的斜槓族,同時分享一下我對於這個現象的看法,為了避免講錯話,所以開始做了一點小研究。
剛要幫她介紹斜槓族時,我弟一個問題想問他的是:他所定義的斜槓到底是什麼?是那種白天做的事情跟晚上自己搞得東西沒有關係的人?後來做的事情跟大學所學的科系無關?還是那種同時間做兩份以上工作的人?
為什麼會有這樣子的問題?因為在英文裡面,斜槓族(slash worker)同義詞是portfolio worker,就是只同時從事兩份以上工作的人,所以照這個定義來看,很多人其實都是斜槓族。
那斜槓族這個名字怎麼興起的呢?故事,要回到 2007年 Marci Alboher的 one person/multiple careers: the original guide for slash workers這本暢銷書,才讓「斜槓」這個字眼紅的起來。
印象中,根據美國的調查顯示, 大約有16% 的工作人口算是斜槓族,至少同時從事兩份以上的工作。如果我們把同時從事兩份以上工作的人定義成斜槓族時,其實斜槓現象一點都不稀奇,甚至很早就已經存在於人類社會裡面了,Alboher 書裡面內容的重點,是認為千禧世代可以利用斜槓的生活形態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
但是slash worker 在台灣變成斜槓族之後,就被賦予了新的意義,在很多的文章當中,斜槓被視為具備多重專長,不專注本業的同義詞。如果照著國外原有的定義,其實我白天上班,放假的時候當熊貓,那我也可以算是斜槓族;但是在台灣的定義之下,這種行為恐怕配不上斜槓族的稱呼,我們賦予了斜槓族更偉大的意義,從事兩個以上的職務,並不是為了追求更好的經濟利益,追逐自己的興趣,尋求自我實現,探索不同可能之類的動機,才配得上斜槓族這個字眼。
到底什麼是真的斜槓族?我覺得只要你高興就可以定義出你自己的斜槓族。但對我而言,最有趣的是,這種語言在不同的地方被翻譯挪用會產生新的意義的過程。
雖然有他本來的意義,但是只要使用他的人和他不同的概念,到底原本的意義是什麼?不見得那麼重要。畢竟語言是死的,他真實的意義是有使用他的人來決定的。
這有點像羅蘭巴特「作者已死」,文本的意義是由讀者決定
巷子外的
巷子外的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 因為我自己也不知道 既然嘴巴被縫起來了 只好用書寫來發聲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