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想要轉職成為企劃的人來說,或者是目前處在企劃新手的階段,最需要的是先建立起企劃的全貌,創意位元將透過一本書,讓你快速進入狀況。
透過本次上下兩篇的內容,你將能夠獲得兩個小技巧:
- 企劃的整體思維
- 顧客的活動鍊該怎麼列出來,進而去規劃獲利系統。
這本書就是「獲利革命:商業模式雙贏法」。
「獲利革命:商業模式雙贏法」是2016年的企管書籍,作者是川上昌直,是一位企管學教授,這本書在日本亞馬遜評價4.4顆星,但是在台灣卻沒有什麼討論度,實在是很可惜,你想想說為什麼還要推薦這本呢?
這是因為,市面上的企劃書籍,大致上可以分成兩種流派,一種是教妳企劃書的撰寫格式與技巧,一本書有數十種範例,看完以後就能了解企劃書的形式與框架。
另一種是告訴你,企劃來自於日常生活中,不要拘泥於形式,只要用平時的觀察和創意來解決企業的課題,此時無招勝有招,學會思考以後,什麼企劃難題都能解決。
但是對於初學者來說,遇到比較深的議題,如果只看「撰寫技巧」的書籍,雖然知道企劃書該長什麼樣子,但是要如何把適切的內容填入,卻無從下手。但如果只讀「創意觀察」的書,沒有太多實戰經驗,也很難像書中一樣,把日常的洞察,套入企劃當中。
這就有點像是武俠小說裡面一樣,只學外功招式,遇到內功高手,就不知道該如何接招;只學內功,沒有經驗,也無法應戰。
而這本獲利革命,則是整合了兩者的優點,並透過一個類似小說的情境案例,直接讓主角的經歷,從無到有,該如何把企劃寫出來,全部通通告訴你。
看到這邊,也許你會問說,獲利革命,跟企劃一點關係也沒有啊?
其實,企劃本身,就是在幫企業解決難題,企劃必須仔細觀察目前企業遇到的難題,再想辦法去破解,他必須思考一個有創意的構想,並清楚的規畫出這個構想該怎麼做,是由組織內部的人員負責還是外包,這之中的工序該怎麼進行,最後能夠成功地解決挑戰,達成目標。
構想可以是商業模式,也可以是新產品開發計劃,這些構想都是企劃針當時的情境所提出的最佳解法,換句話說,企劃非常講求經驗值,可是初學者就是沒有經驗,該從哪邊獲取經驗呢?
通常可以從個案情境的方式來模擬練習,個案情境仔細描述了當時的背景狀態,你利用這些完整的資訊和線索,去推敲假設自己也處在同個狀況,該怎麼去解決,有些時候在企業裡作提案,反而能獲得資訊和線索沒有個案來的詳細,這也是為什麼推薦初學者閱讀這本書,因為它提供了活靈活現的人物,仔細指導了,遇到這些情況下該如何處理的技巧。
這本書的主角是一位鞋業公司的業務,被總經理指派,規劃一個能夠改變公司的新事業架構,也就是商業模式。
但是主角過去從事的職務是業務,完全沒有過商業模式的經驗,有的只是帶領團隊開發了一款熱門鞋款的經驗,因此作者就透過一個完全不了解商業模式的主角,隨著主角的角度來理解商業模式從無到有的誕生過程。
一般而言,大部分的企劃人進行的,都是商業計畫,主要是針對商品的價值,加上執行來獲取利潤。
也就是這樣的模式:
主角熟悉的模式也是這樣,在剛進到公司的時候,當時日本出現了跑馬拉松的熱潮,他發現了如果要獲得好成績,跑步時的姿勢就很重要,與公司的各部門單位通力合作,於是開發了一個穿上就能改變姿勢的鞋款,結果產品大賣,累計收入達到5億元。
雖然產品大賣,但是目前主角的公司財務上已經惡化,原本的收益無法繼續支撐公司運轉,必須要建立新的商業模式,才有辦法讓公司開始轉型,得以應付各大運動品牌的競爭。
因此他必須思考,嶄新的商業模式。
可是,商業模式和商業計畫(或說企劃)有什麼不同呢?
最大的差別是要重新設定獲利的來源與管道,一般的商業計畫(或是你可以把它想成是新產品的開發企劃),只要設定好「顧客價值」,並且完整的執行讓他成功上市,就可以把發放到公司現有的系統中,像是經銷通路上,就能開始獲利。
商業模式,則是要將「獲利系統」重新設計過,顛覆既有的體系,另立新的獲利方法,如果要用一個公式來說明,就像這樣:
對於中小企業來說,開發新商品如果形成風潮,下個挑戰就是被大企業運用大量資源模仿、他們可以請明星代言人,超高預算的廣告,密集的通路,讓原本領先的局面被吃走。若是開始針對商業模式來設計,則是一條可以避開硬碰硬的道路,因為避開了大企業獲利的主戰場,反而可以有奇效。
概念釐清
商業企劃和商業模式
看起來商業企劃和商業模式最大的差別,就在於是否設計了獲利系統,但是要怎麼開始呢?
不論是企劃或商業模式,起點都可以從顧客的價值做出發,因為商品就是為了幫助人解決問題,解決需求的,但是需求是怎麼來的?
主角發現,為了維持室內的乾淨,他和女朋友分別買了掃地機器人和吸塵器,但是購買的背後原因都不同,主角很忙,所以希望有人可以自動打掃,因此選擇了掃地機器人,但是女朋友愛乾淨,不希望有髒東西,所以選擇吸塵器,來主動清潔。
他們都不是為了這項產品而買,而是為了解決「如何維持室內乾淨」這個問題而買的,同個問題為什麼有不同結果呢?
實際上可以從任務的觀點來看,主角的任務是忙碌中也要乾淨,他要怎麼做才能完成任務呢?
他可以自己處理或者是雇用打掃服務來協助,可是灰塵沒過幾天又會繼續堆積,如果雇用打掃服務,口袋不夠深是沒辦法負擔的,自己打掃又太花時間,因此能夠自動打掃的掃地機器人,就成為主角的傭兵了。
對他來說,掃地機器人的價值就是能定期的自動打掃,而且只要幾千塊錢的機器,換來的是長期的自動打掃,這筆雇用費花得非常有價值。
當理解了這點後,只要能夠辨識出目標客群,他們的顧客任務以及顧客價值,商業模式的構想就能開始展開。
目標客群是?
主角到了運動用品店,發現目前的品牌要吸引年輕族群已經有難度了,幸好,早期品牌輝煌的時候,曾有一批支持者,現在已經40–50歲了,品牌對於它們而言,反而有種懷念的熟悉感,如果把他設為目標客群,是可以有發揮的空間。
只不過要思考,他們的任務是什麼?
這一群四五十歲的女性,因為家庭工作的關係,每天非常忙碌,已經沒有時間再出門運動去瘦身了,因此電視購物的商品,穿了就能瘦身的衣服、5分鐘快速瘦身的健身器材非常受歡迎,於是可以設定新產品是「穿上去就能雕塑身材的鞋子」
透過觀察目前顧客的行為,以及現實的環境所做出來推論,讓主角覺得這次的提案很有信心;但問題緊接著來了,推出一款可以瘦身的鞋子,即使定價高利潤好,同時也徹底解決了顧客的任務需求,可是企業本身的獲利來源,還是得從鞋子的銷售來獲利,對於要大幅改善企業營收,仍有困難。
因為這產品再厲害,對於營收的貢獻,也只是從5%成長至15%的程度,就目前的規劃,本質上也僅是新產品企劃,稱不上是商業模式,那究竟要怎麼做,才能規劃到真正的商業模式呢?
答案要從顧客還沒被解決的任務下手,
像是掃地機器人賣完以後,就沒有再次獲利的地方了,如果競爭者越來越多,家家戶戶都有了,這樣就成了紅海市場。如果從任務的觀點來看,每一種商品能夠解決任務的程度有限,剩下來沒解決的,就是機會點,首先把顧客的任務階段來列出:
掃地機器人的路徑是這樣的,現在把產品能夠解決顧客任務的項目,給他畫一個圈。
在可以解決的項目中,又能夠收錢的,把圈圈塗黑,就像下方的gif圖檔:
目前能夠獲取利潤的地方,就是購買和維修了。
思考可以其他獲利的地方
那有沒有辦法把獲取利潤的方式,再多一個「配件的升級」呢?
例如加長型刷頭,清除床底下機器人進不去的灰塵,牆面刷頭,清除牆角的蜘蛛網。只要知道了未來可以從配件來增加收益,那是否可以再進一步改造獲利系統,降低機器售價,讓產品更普及,而從升級配件來做為主要盈利的管道。
這樣的模式,就好比是PS5、XBOX等遊戲機的商業模式,主機的售價可能沒什麼利潤甚至是賠錢的,但是從遊戲片的收益賺回來,一個人只會買一台主機,但是會買很多的遊戲,這樣就能支撐起整個生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