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個老問題了。不過我不知道答案。
《論語‧公冶長》: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所謂「不可得而聞也」,似乎很簡單,
就是沒聽說孔子講性與天道嘛!
可是朱熹的注這麼說:
「至於性與天道,則夫子罕言之,而學者有不得聞者。蓋聖門教不躐等,子貢至是始得聞之,而歎其美也。程子曰:『此子貢聞夫子之至論而歎美之言也。』」
照這樣講,則孔子不是沒講,只是很少講;
而子貢的話,只是聽到之後的一種感歎。
這就有點像周星馳的「九品芝麻官」說的:
方唐鏡:「打我啊,笨蛋!」
包龍星:「我就打你!」
包龍星:「大家都聽到了!是他要我打我才打的啊!」
包有為:「像這種要求,我這輩子沒見過!」
「這輩子沒見過」只是歎詞,現在不就見到了嗎!
程子之意蓋如是。
至於何晏,他的《集解》則這樣注:
「性者,人之所受以生也。天道者,元亨日新之道,深微故不可得而聞也。」
「深微故不可得而聞也」,很曖昧,
是不是說因為孔子講得很深奧,所以想聽也聽不到或聽不懂?
如果是這樣,則孔子也不是不講,
只是子貢沒聽過。
至於,像荀粲所說,
「子貢稱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聞,然則六籍雖存,固聖人之糠秕。」
這就是「言不盡意」了,
他認為孔子根本沒講過。
到底是怎樣呢?
最近看到徐復觀的書,又想到這件事。
如果換成現代的例子來想:
「老師之言志玲與依林,不可得而聞也!」
這樣,到底是有講還是沒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