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八月開始在武陵高中擔任國文科實習老師,歷經了還算清閒的八月,以及被行政庶務、班級經營、備課、上台、第一次教學演示等諸多事情纏身的九月、十月,終於在忙碌的新生活中,漸漸找到能夠穩定前進的節奏,也有時間經營我荒廢已久的部落格,以下我將分享這三個月以來對於成為「老師」這個角色的心態及定位調整,雖然不涉及實務面的細節操作,但我認為建立起好的學習心態,才是成長的第一步。。
1.當老師需要累積經驗,更需要不斷地反思。
如教育哲學家杜威所言:
We do not learn from experience,we learn from reflecting on experience.
從實戰經驗中所獲得的成長,遠比單純閱讀或是聽講來得有幫助,畢竟,就算書寫得再好、演講再動聽,也是別人從他的生命經驗中所得來的主觀詮釋與省思,能夠帶給我們啟發,卻無法照單全收,因為每個人的思考特質皆不同,所遇到的問題也不可能一樣。
但是,光有經驗是不夠的,「反思」是讓實踐有意義的魔法,唯有透過反思,我們才能夠去深入探討問題背後的核心原因是什麼,以及怎麼調整才是最適合自己的。
2.老師也是人,所以「允許自己犯錯吧!」
在我剛進武陵高中的時候,我的教學指導師傅就這麼跟我說,我聽了當下深受感動,但實踐起來卻發現,心理上有些坎要過不太容易。老師是個必須承擔責任的職業,都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只要站上講台,我們就必須為學生的學習負起責任。
但我後來發現,雖然老師必須為學生的學習負責,但學習是個緩慢且長久的歷程,一兩次的小失誤並不會造成什麼嚴重的損害,只要大方承認,並且在後續願意不斷調整就可以了。老師也是人,怎麼可能都不會犯錯呢?況且,如果我們連自己的錯誤都無法包容,又要怎麼說服學生:
「你在我的課堂上是可以犯錯的,因為學習的過程本來就會犯錯。」呢?
如泰勒絲在紐約大學的畢業典禮演講所言「我的經驗是,我犯的錯誤為我帶來生命中最美好的事情。」
3.在教學的很多時候,我們得到的遠比學生多。
在實習的過程中,體悟到在教學的很多時候,我們得到的遠比學生多。
- 在準備「教什麼」的時候,擴充了知識的廣度與深度,
- 在思考「如何教」的過程,發現了怎樣學習是更有效率及深入的。
- 在反思「為何教」的時刻,逐步釐清自己的價值。
雖然很多人說「老師是個助人的工作」不否認把老師這份工作做好,的確是可以幫助到學生,但很多時候我覺得,當老師並沒有那麼偉大和無私,之所以願意盡心付出於教學上,是因為在這之中所收穫的令人驚喜,所以,學生才該是我們的老師才對。
4.在「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中,看見自己的存在。
對於還在教學新手村的我,因為很多時候還不確定怎麼教比較好,所以會想去模仿其他厲害老師的教學模式。但模仿可以是學習過程中的開端,最終還是要回歸到自身,找到屬於自己的教學風格。畢竟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成長經歷、思考方式及知識組成,我們不可能成為別人,只能成為我們自己。
「找到屬於自己的教學風格。」這件事說來簡單,做起來卻不容易,需要回歸到1、2點,不斷地在反思與嘗試間循環,才有可能建立起來。而且我相信教學風格也不可能是固定不變的,肯定會隨著年歲的增長而有所變化,所以不斷地反思與嘗試不是只有教書前幾年需要做,這是一輩子的事情。
在觀過多位老師的課堂之後,我發現每個老師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也許並不是每位學生都能適應,並從中獲得啟發,但能讓課堂中的大半學生在自己的引導下有所學習,就已經是超級不容易的事情了。
在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中,看見自己的存在,相信自己具有正面的影響,卻不強迫每個人都接受,是我目前所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