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是劑良帖:《逃避主義》、《閒暇:一種靈魂的狀態》、 《逃避自由》

2023/05/25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理論幫助我們看清複雜事物的本質,從表象之下理解自己與周遭人的行為,這次推薦三本以逃避為題、且都有年紀的理論書籍,閱讀起來會比較辛苦,但都對思考有直接的幫助。
寫文的時候還發現,這三本剛好都買在放長假之前,經過書店快速挑選結帳的戰利品,如實反映當時的心境~
有了閒暇,才是活著——《閒暇:一種靈魂的狀態》
我們對於許多偉大真知灼見的獲得,或靈感的串連,往往正是處於閒暇(leisure)之時。然而人之所以「懶惰」或「無所事事」,正是由於缺少閒暇,以及沒有能力去獲得閒暇,這是什麼意思?書中有解。
由德國當代哲學家 Josef Pieper(皮柏)所著,買下這本的主要原因,是看到世界知名的 T. S. 艾略特,居然替這本寫導讀(1947 年英文初版時)。這英文系學生一輩子忘不了的人名背書推薦,必看!
*1947 年德文初版、1952 英譯本初版、2003 繁中初版
*分類:德國哲學
《閒暇:一種靈魂的狀態》

逃避即文化創造的過程——《逃避主義》
人類與生俱來逃避的心理,推動了物質與精神文化的進步,也因而有了撐起人類精神世界觀的「地獄」與「天堂」。這本從人文的角度出發,談逃避所帶來的「豐功碩果」。
作者段義孚(美籍華裔)為享譽國際的人文主義地理學大師,這本繁中於 2006 年初版,文字是三本當中最好閱讀、內容最貼近生活的一本。
*1998 年英文初版
*分類:人文地理
《逃避主義》

人類的無能為力——《逃避自由:透視現代人最深的孤獨與恐懼》
在你所定義的「社會」裡,你覺得自己屬「正常」還是「神經質」?作者從個人價值的角度來看,在社會中適應良好的正常人,比神經過敏的人來的不健康,因為他為了適應良好以及符合別人的期待,往往得放棄自我,結果喪失了真正的個體性與自發性。
而這社會定義為神經質的人,則毫無保留的捍衛自我!
既然如此,作為社會的一員,我們該如何定義「自我」與「自由」?這本出版於 1941 年,由德國著名精神分析心理學家 Erich Fromm(佛洛姆)所著;哲學中,問什麼問題比給什麼答案更重要,期待大家從這本當中找到自身狀態的提問點。
*分類:社會心理學
《逃避自由》

逃避的過程愉悅,因為什麼都不用煩惱,它可以成為創造的動力或者疾病的起源,但,逃避兩次真的有這麼淺白嗎?祝大家閱讀愉快!
*本文照片與文字版權為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988會員
117內容數
身為一位攝影創作者的同時,我喜歡看書更勝於攝影展;對文學、社科、科普、商業、藝術書籍抱有永無止盡的好奇心。唯有閱讀,方能讓我在創作的同時預視畫面中的各種可能性。專欄以書籍推薦為主,不分類別,是我先替大家選好的好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