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當自由成為一種重擔──《逃避自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本文重點

1.經濟變革的自由使現代人脫離傳統束縛,同時也使人孤身面對世界的威脅,因此便產生了逃避自由的心理機制。

2.知道自己要什麼,其實是人生最困難的問題之一。但我們往往逃避這個困難的問題,轉而向社會期待靠攏。

3.自發性行為才能帶來真正的自由,我們會體認到「生命唯一的意義,就在於生命活動的本身」。

raw-image

人為何要逃避自由?

一見到《逃避自由》這本書,便深深被它的書名吸引。因為它呈現了看似矛盾的命題:在崇尚自由的時代,人類為何要逃避自由?但仔細想想,也有幾分道理。因為自由總是伴隨著責任、意義與方向,在現代人失根的狀態,自由反而是個負擔。

我們看似可以「自由選擇」要買什麼東西、讀什麼學校、做什麼工作、跟誰談戀愛,而不用受某個外在權威(國家、教會)制約;然而,這種「不受他人干擾的消極自由」,隨著升學主義、資本主義與消費主義的影響,帶來的卻是永無止境的競爭,微不足道的自卑感,以及個體的孤獨、無力與焦慮,進而讓人們產生「逃避機制」,躲回自己的舒適圈;或寧願放棄自由、消除自我,轉而屈從於某個偉大的意識形態。

自由不但沒有帶來解放,反而帶來新的束縛。這就是《逃避自由》劃時代的洞見。

作者弗洛姆(Erich Fromm)是20世紀享譽盛名的德國精神分析學家,擅長以心理學與社會學的角度,透視人類最深處的性格結構。《逃避自由》出版於1941年,同時是二戰發生的那年。他想要回答這個核心問題:為什麼法西斯政權下的人民寧願放棄自由?這背後的心理因素與社會結構是什麼?若放在更廣的脈絡下,他更想探討自由對現代人的意義到底是什麼?以及現代人是如何藉由逃避自由的方式,以求暫時的安全感?

raw-image

逃避自由:努力工作與消除自我

弗洛姆先從宗教改革時期的自由觀開始論起,因這深深影響了現代人如何思考自由。隨著15、16世紀資本主義的興起,傳統的社會階級不再穩固、外在權威開始鬆動。一方面,人變得更獨立、更有力量;但另一方面,人也變得更孤立,非得「靠自己」進行財富積累,才能在社會中爭得一席之地。經濟變革的自由使人脫離傳統束縛,同時也使人孤身面對世界的威脅。

弗洛姆論道,如果要使人脫離這種焦慮與無力感,必須要有一個強而有力的意識型態,減輕這些負面感受,而新教教義便回應此需求。例如,宗教改革家加爾文(John Calvin)便提出「預定論」,教導信眾要在世俗的場域努力工作、刻苦己身,以證明自己就是那些「預定得救」的一群。如此一來,努力工作不是為了改變命運,而是預告自己既定命運的一種手段,乃為了克服心中微不足道的無力感。

有趣的是,藉由努力工作來逃避自由帶來的痛苦,反過來點燃了資本主義的運轉引擎。在中世紀末以前,人們工作是為了求生存,或為了更高的人生目標;但到了現代社會,人們把工作本身當成目標,反而失去了工作的意義感。

另一個逃避自由的方式,便是承認自己的一無是處、消除自我,藉由屈從某個外在權威的力量,消融於「偉大整體」的榮耀。這種人的生命沒有意義與方向,他已經交出了自我,將命運放置在外在權威手中。這即是納粹政權崛起的心理因素。

raw-image

機械化順從:個人消失於社會中

還有一種逃避自由的手法,是機械化的順從,這也是我最有感的一個章節。個人放棄獨特的自我,完全符合他人的期待。別人喜歡什麼,他也喜歡什麼;別人討厭什麼,他也討厭什麼;別人叫他做什麼,他就去做什麼。他無須再當他自己,無須再承擔個人的命運,因此自身的焦慮與孤獨也隨之而散。

雖然大眾文化鼓吹「做自己」,但也被商品邏輯所侵蝕。所謂的「做自己」,是成為那個「市場喜歡的自己」。在市場中,人不只販賣商品,也販賣自己。自我的價值完全取決於市場的定價,因此只好不斷換包裝、換面具,以迎合市場需求,成為那個可以賣出去的商品。

弗洛姆精闢地指出,很多人以為只要不是被外在權威強迫,就是「自己的決定」。然而,這往往是種錯覺。現實是,我們是受到各種「匿名權威」的提示(輿論、常識、常規等「不證自明」的道理),而做出符合他人期望的事情。我們以為是自己在做決定,其實只是害怕孤獨,害怕為自己的命運負責任而逃避罷了。

raw-image

我們自以為知道我們要什麼,但其實我們並不知道

在人人都有facebook與instagram的時代,發表自己的見解、轉po貼文或發網美圖,跟吃飯一樣自然。但仔細想想,到底有多少東西是「屬於自己的」?我們往往會在意是否有人看、有人點讚,是否能讓同溫層「滿意」,是否能精準地吸引到對方的眼球,而對你的限時動態按個笑臉。

於是,我們掩蓋了真實的情緒,成為了「虛擬自我」,在社交平台上光鮮亮麗地表演著。沒有人在意「真實自我」的樣貌,包括我們自己。弗洛姆指出,現代人其實有很深沉的悲哀,他拼命想要保留一絲「與眾不同」的渴望,但除了「我很不一樣」以外,他其實沒有什麼長處。我們po的貼文與照片,只是為了再次迎合社會的期待,而我們還一味地認定自己是在展現「獨特與多元」。畢竟,失去靈魂的「獨特與多元」,只是為了滿足市場多樣性的新鮮感。

當然,如果夠認識自己、知道自己要什麼,那便有機會發展健全的人格發展,與世界建立關係。但是,現代最大的危機是我們自以為知道我們要什麼,但其實我們並不知道。弗洛姆認為,知道自己要什麼,其實是人生最困難的問題之一。但我們往往逃避這個困難的問題,轉而向社會期待靠攏,將「現成的目標當作是自己的目標……害怕冒險或負起責任去探索自己真正想要的目標」[1]

當我們不再探究、不再追問,自由便成了重擔。於是就出現如此悲觀的結論:自由帶來新的束縛。然而,上述的自由指的是不受他人干擾的消極自由,那有沒有另一種自由,是可以讓人既獨立又不孤獨,而能健全地與他人與自然連結在一起?

raw-image

自發性:真誠表達自我

有的,那便是弗洛姆稱「自發性」(spontaneity)的積極自由。他指出,只要我們看看孩子就知道什麼是自發性。孩子有能力去感受、表達真正的想法,而無須滿足他人的眼光。他們的喜怒哀樂,很一致地呈現在他的表情與行動中。孩子惹人憐愛,很大一部份是來自於他的自發性,即真誠地表達自我完整的樣貌

這種自發性才能使我們得到真正的自由。在當中,「愛」與「工作」是兩個重要的元素。「愛」是以肯定他人與保全自我為基礎,與人、與世界、與自己產生連結;「工作」意味著創造,成為大自然的一份子。

要將人從逃避自由的狀態推向自發性行為,需在政治、經濟與社會的面向中有足夠的條件基礎。然而,台灣教育長年以來最擅長做的事情就是抹滅孩子的個體差異,壓抑他們內心的想法,以滿足師長們的期待。這也難怪當孩子長大後,外表看似是自由了,但他們仍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該往何處去。

逃避自由帶來更深的無力,並創造膚淺的自我,帶來膚淺的關係。然而,當我們活在真實中,透過自發性行為實踐自我、「做自己」,專注於每個行動當下的滿足,我們會體認到「生命唯一的意義,就在於生命活動的本身」[2]我們不再以強迫性的勞動、服從某個權威與機械化的行為作為我們生命的意義,我們甚至也不再「尋找意義」,我們乃「活在意義裡」。

[1] Erich Fromm,《逃避自由》(新北:木馬,2015),頁286。
[2] Erich Fromm,《逃避自由》,頁296。

Previous

壓抑、汙名與真相
《優蕾小鎮的庫瑪》書評medium.com

擺脫僵化教條,碰觸信仰核心
《信仰有心》書評medium.com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HenBook 亨利說書的沙龍
16會員
111內容數
關於各種書的心得與評論,內容涵蓋社會學、哲學、心理學、科學、神學等領域。
2025/04/22
本文探討法國哲學大師布魯諾・拉圖的思想,特別著重於其對生態危機、政治與社會的觀點。拉圖強調「描述」的重要性,呼籲人們重新關注自身與環境的依賴關係,並提出「生態階級」的概念,重新思考人與地球的關係。文章摘錄自拉圖的訪談集《何處安居?》,闡述拉圖如何引導我們突破現代化思維的框架,面對生態危機。
Thumbnail
2025/04/22
本文探討法國哲學大師布魯諾・拉圖的思想,特別著重於其對生態危機、政治與社會的觀點。拉圖強調「描述」的重要性,呼籲人們重新關注自身與環境的依賴關係,並提出「生態階級」的概念,重新思考人與地球的關係。文章摘錄自拉圖的訪談集《何處安居?》,闡述拉圖如何引導我們突破現代化思維的框架,面對生態危機。
Thumbnail
2024/10/31
在《時間神學》一書中,探討了屬靈計時的藝術,如何通過理解過去、現在與未來來豐富我們的信仰生活。面對現代人常見的「屬靈計時障礙症」,書中提供了必要的思考框架,讓我們不再困於過去的懷舊或羞恥,而是勇敢地活在當下,期待未來的來臨。這是一部充滿詩意和哲學思考的著作,值得每位追尋信仰與時間之美的讀者細讀。
Thumbnail
2024/10/31
在《時間神學》一書中,探討了屬靈計時的藝術,如何通過理解過去、現在與未來來豐富我們的信仰生活。面對現代人常見的「屬靈計時障礙症」,書中提供了必要的思考框架,讓我們不再困於過去的懷舊或羞恥,而是勇敢地活在當下,期待未來的來臨。這是一部充滿詩意和哲學思考的著作,值得每位追尋信仰與時間之美的讀者細讀。
Thumbnail
2024/10/21
本文章探討了青少年工作者如何從潘霍華的神學視角反思對青少年的牧養,以及其所面臨的挑戰和挫折。透過對潘霍華著作的深入分析,揭示了現代青少年事工應著眼於引導青年聆聽上帝的話語,而非只是填補知識的容器。文章強調,信仰的重視應在於與青年生命的真實接觸,並鼓勵教會工作者重新思考青少年工作的本質與目的。
Thumbnail
2024/10/21
本文章探討了青少年工作者如何從潘霍華的神學視角反思對青少年的牧養,以及其所面臨的挑戰和挫折。透過對潘霍華著作的深入分析,揭示了現代青少年事工應著眼於引導青年聆聽上帝的話語,而非只是填補知識的容器。文章強調,信仰的重視應在於與青年生命的真實接觸,並鼓勵教會工作者重新思考青少年工作的本質與目的。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森博嗣著作/楊鈺儀譯 作者希望可以讓許多人察覺到自由的價值,希望大家能比現在更享受人生。像這樣快樂的人越是增加,世界就會變得越和平。當自由的年輕人上了歲數後,自由的老人也會增加,社會就會變得更容易居住、生存。 自由是什麼?一開始我也會跟作者一樣覺得就是自在、隨心所欲,過的如自己所想的那樣
Thumbnail
森博嗣著作/楊鈺儀譯 作者希望可以讓許多人察覺到自由的價值,希望大家能比現在更享受人生。像這樣快樂的人越是增加,世界就會變得越和平。當自由的年輕人上了歲數後,自由的老人也會增加,社會就會變得更容易居住、生存。 自由是什麼?一開始我也會跟作者一樣覺得就是自在、隨心所欲,過的如自己所想的那樣
Thumbnail
愛是一種珍貴而獨特的人類活動,它存在的意義正好就是因為「人是自由的選擇去愛」,不管是愛自己、愛他人、愛世界。他的愛肯定的是「他愛的對象」的整體存在,而不只是被弗洛伊德所說的「性本能」驅策的自然反應。因此一個真正愛自己的人,必然擁有自由愛人的能力,而這種能力因為所有人類都共同生而為人的這個事實,具有開
Thumbnail
愛是一種珍貴而獨特的人類活動,它存在的意義正好就是因為「人是自由的選擇去愛」,不管是愛自己、愛他人、愛世界。他的愛肯定的是「他愛的對象」的整體存在,而不只是被弗洛伊德所說的「性本能」驅策的自然反應。因此一個真正愛自己的人,必然擁有自由愛人的能力,而這種能力因為所有人類都共同生而為人的這個事實,具有開
Thumbnail
信仰小叮嚀:要自由抑或安全感,是一個必須的交換,於信仰如是 社科小常識:心理學家佛洛姆(Erich Fromm)警告,渴望自由的人獲得自由之後,基於恐懼和無力感,反而想逃避自由 應用小撇步: 辨別社會上有哪些逃避自由的後果,例如物資短缺恐慌、媒體帶風向等
Thumbnail
信仰小叮嚀:要自由抑或安全感,是一個必須的交換,於信仰如是 社科小常識:心理學家佛洛姆(Erich Fromm)警告,渴望自由的人獲得自由之後,基於恐懼和無力感,反而想逃避自由 應用小撇步: 辨別社會上有哪些逃避自由的後果,例如物資短缺恐慌、媒體帶風向等
Thumbnail
當我們談到「自由」時,多數人想到的可能是政治上的自由權利。綜觀近現代史,即是一部自由權利的擴展史,我們從封建時代的宗教與王朝中脫離出來,走向今日自由民主的社會。很自然會覺得自由就是捍衛人們「可以做各種選擇」的權利。然而在這種「進步」的歷史敘事中,我們卻時常遺忘了當人們擁有自由選
Thumbnail
當我們談到「自由」時,多數人想到的可能是政治上的自由權利。綜觀近現代史,即是一部自由權利的擴展史,我們從封建時代的宗教與王朝中脫離出來,走向今日自由民主的社會。很自然會覺得自由就是捍衛人們「可以做各種選擇」的權利。然而在這種「進步」的歷史敘事中,我們卻時常遺忘了當人們擁有自由選
Thumbnail
真正自由的人,總是給人一個瀟灑的印象,因為他們拋棄了許多在精神上和內心裡拋棄了許多無謂的東西。-《善惡的彼岸》
Thumbnail
真正自由的人,總是給人一個瀟灑的印象,因為他們拋棄了許多在精神上和內心裡拋棄了許多無謂的東西。-《善惡的彼岸》
Thumbnail
不再叛逆,代表生命的成熟嗎? 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人為什麼會有「叛逆期」?比較簡單的答案,是源於青春期賀爾蒙的變化,使孩子更易用激烈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雖然這造成許多父母的困擾,但似乎隨著時間一過,孩子就變得懂事體貼,不會那麼叛逆了。但是,我常在想,不再叛逆,是意味著生命的成熟,抑或是生命的退縮呢
Thumbnail
不再叛逆,代表生命的成熟嗎? 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人為什麼會有「叛逆期」?比較簡單的答案,是源於青春期賀爾蒙的變化,使孩子更易用激烈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雖然這造成許多父母的困擾,但似乎隨著時間一過,孩子就變得懂事體貼,不會那麼叛逆了。但是,我常在想,不再叛逆,是意味著生命的成熟,抑或是生命的退縮呢
Thumbnail
本文重點 人為何要逃避自由? 一見到《逃避自由》這本書,便深深被它的書名吸引。因為它呈現了看似矛盾的命題:在崇尚自由的時代,人類為何要逃避自由?但仔細想想,也有幾分道理。因為自由總是伴隨著責任、意義與方向,在現代人失根的狀態,自由反而是個負擔。 我們看似可以「自由選擇」要買什麼東西、讀什麼學校、做什
Thumbnail
本文重點 人為何要逃避自由? 一見到《逃避自由》這本書,便深深被它的書名吸引。因為它呈現了看似矛盾的命題:在崇尚自由的時代,人類為何要逃避自由?但仔細想想,也有幾分道理。因為自由總是伴隨著責任、意義與方向,在現代人失根的狀態,自由反而是個負擔。 我們看似可以「自由選擇」要買什麼東西、讀什麼學校、做什
Thumbnail
從伊甸園的故事裡,人類之所以會選擇偷吃禁果,彷彿是因為我們對自由抱有一種渴望。但擁抱自由是我們的本性嗎?
Thumbnail
從伊甸園的故事裡,人類之所以會選擇偷吃禁果,彷彿是因為我們對自由抱有一種渴望。但擁抱自由是我們的本性嗎?
Thumbnail
我們今天文化與政治的危機,並不是由於有太多的個人主義,而是由於我們所以為是個人主義的,已成為一個空殼。唯有在一個社會中,當個人──他的生長與幸福──是文化的目標;個人不必屈服外在的權威,也不必受外在權威的利用;以及,他的良知和理想是真正屬於他的。唯有在這樣的一個民主社會中,自由才會真正地實現。
Thumbnail
我們今天文化與政治的危機,並不是由於有太多的個人主義,而是由於我們所以為是個人主義的,已成為一個空殼。唯有在一個社會中,當個人──他的生長與幸福──是文化的目標;個人不必屈服外在的權威,也不必受外在權威的利用;以及,他的良知和理想是真正屬於他的。唯有在這樣的一個民主社會中,自由才會真正地實現。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