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當自由成為一種重擔──《逃避自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本文重點

1.經濟變革的自由使現代人脫離傳統束縛,同時也使人孤身面對世界的威脅,因此便產生了逃避自由的心理機制。
2.知道自己要什麼,其實是人生最困難的問題之一。但我們往往逃避這個困難的問題,轉而向社會期待靠攏。
3.自發性行為才能帶來真正的自由,我們會體認到「生命唯一的意義,就在於生命活動的本身」。

人為何要逃避自由?

一見到《逃避自由》這本書,便深深被它的書名吸引。因為它呈現了看似矛盾的命題:在崇尚自由的時代,人類為何要逃避自由?但仔細想想,也有幾分道理。因為自由總是伴隨著責任、意義與方向,在現代人失根的狀態,自由反而是個負擔。
我們看似可以「自由選擇」要買什麼東西、讀什麼學校、做什麼工作、跟誰談戀愛,而不用受某個外在權威(國家、教會)制約;然而,這種「不受他人干擾的消極自由」,隨著升學主義、資本主義與消費主義的影響,帶來的卻是永無止境的競爭,微不足道的自卑感,以及個體的孤獨、無力與焦慮,進而讓人們產生「逃避機制」,躲回自己的舒適圈;或寧願放棄自由、消除自我,轉而屈從於某個偉大的意識形態。
自由不但沒有帶來解放,反而帶來新的束縛。這就是《逃避自由》劃時代的洞見。
作者弗洛姆(Erich Fromm)是20世紀享譽盛名的德國精神分析學家,擅長以心理學與社會學的角度,透視人類最深處的性格結構。《逃避自由》出版於1941年,同時是二戰發生的那年。他想要回答這個核心問題:為什麼法西斯政權下的人民寧願放棄自由?這背後的心理因素與社會結構是什麼?若放在更廣的脈絡下,他更想探討自由對現代人的意義到底是什麼?以及現代人是如何藉由逃避自由的方式,以求暫時的安全感?

逃避自由:努力工作與消除自我

弗洛姆先從宗教改革時期的自由觀開始論起,因這深深影響了現代人如何思考自由。隨著15、16世紀資本主義的興起,傳統的社會階級不再穩固、外在權威開始鬆動。一方面,人變得更獨立、更有力量;但另一方面,人也變得更孤立,非得「靠自己」進行財富積累,才能在社會中爭得一席之地。經濟變革的自由使人脫離傳統束縛,同時也使人孤身面對世界的威脅。
弗洛姆論道,如果要使人脫離這種焦慮與無力感,必須要有一個強而有力的意識型態,減輕這些負面感受,而新教教義便回應此需求。例如,宗教改革家加爾文(John Calvin)便提出「預定論」,教導信眾要在世俗的場域努力工作、刻苦己身,以證明自己就是那些「預定得救」的一群。如此一來,努力工作不是為了改變命運,而是預告自己既定命運的一種手段,乃為了克服心中微不足道的無力感。
有趣的是,藉由努力工作來逃避自由帶來的痛苦,反過來點燃了資本主義的運轉引擎。在中世紀末以前,人們工作是為了求生存,或為了更高的人生目標;但到了現代社會,人們把工作本身當成目標,反而失去了工作的意義感。
另一個逃避自由的方式,便是承認自己的一無是處、消除自我,藉由屈從某個外在權威的力量,消融於「偉大整體」的榮耀。這種人的生命沒有意義與方向,他已經交出了自我,將命運放置在外在權威手中。這即是納粹政權崛起的心理因素。

機械化順從:個人消失於社會中

還有一種逃避自由的手法,是機械化的順從,這也是我最有感的一個章節。個人放棄獨特的自我,完全符合他人的期待。別人喜歡什麼,他也喜歡什麼;別人討厭什麼,他也討厭什麼;別人叫他做什麼,他就去做什麼。他無須再當他自己,無須再承擔個人的命運,因此自身的焦慮與孤獨也隨之而散。
雖然大眾文化鼓吹「做自己」,但也被商品邏輯所侵蝕。所謂的「做自己」,是成為那個「市場喜歡的自己」。在市場中,人不只販賣商品,也販賣自己。自我的價值完全取決於市場的定價,因此只好不斷換包裝、換面具,以迎合市場需求,成為那個可以賣出去的商品。
弗洛姆精闢地指出,很多人以為只要不是被外在權威強迫,就是「自己的決定」。然而,這往往是種錯覺。現實是,我們是受到各種「匿名權威」的提示(輿論、常識、常規等「不證自明」的道理),而做出符合他人期望的事情。我們以為是自己在做決定,其實只是害怕孤獨,害怕為自己的命運負責任而逃避罷了。

我們自以為知道我們要什麼,但其實我們並不知道

在人人都有facebook與instagram的時代,發表自己的見解、轉po貼文或發網美圖,跟吃飯一樣自然。但仔細想想,到底有多少東西是「屬於自己的」?我們往往會在意是否有人看、有人點讚,是否能讓同溫層「滿意」,是否能精準地吸引到對方的眼球,而對你的限時動態按個笑臉。
於是,我們掩蓋了真實的情緒,成為了「虛擬自我」,在社交平台上光鮮亮麗地表演著。沒有人在意「真實自我」的樣貌,包括我們自己。弗洛姆指出,現代人其實有很深沉的悲哀,他拼命想要保留一絲「與眾不同」的渴望,但除了「我很不一樣」以外,他其實沒有什麼長處。我們po的貼文與照片,只是為了再次迎合社會的期待,而我們還一味地認定自己是在展現「獨特與多元」。畢竟,失去靈魂的「獨特與多元」,只是為了滿足市場多樣性的新鮮感。
當然,如果夠認識自己、知道自己要什麼,那便有機會發展健全的人格發展,與世界建立關係。但是,現代最大的危機是我們自以為知道我們要什麼,但其實我們並不知道。弗洛姆認為,知道自己要什麼,其實是人生最困難的問題之一。但我們往往逃避這個困難的問題,轉而向社會期待靠攏,將「現成的目標當作是自己的目標……害怕冒險或負起責任去探索自己真正想要的目標」[1]
當我們不再探究、不再追問,自由便成了重擔。於是就出現如此悲觀的結論:自由帶來新的束縛。然而,上述的自由指的是不受他人干擾的消極自由,那有沒有另一種自由,是可以讓人既獨立又不孤獨,而能健全地與他人與自然連結在一起?

自發性:真誠表達自我

有的,那便是弗洛姆稱「自發性」(spontaneity)的積極自由。他指出,只要我們看看孩子就知道什麼是自發性。孩子有能力去感受、表達真正的想法,而無須滿足他人的眼光。他們的喜怒哀樂,很一致地呈現在他的表情與行動中。孩子惹人憐愛,很大一部份是來自於他的自發性,即真誠地表達自我完整的樣貌
這種自發性才能使我們得到真正的自由。在當中,「愛」與「工作」是兩個重要的元素。「愛」是以肯定他人與保全自我為基礎,與人、與世界、與自己產生連結;「工作」意味著創造,成為大自然的一份子。
要將人從逃避自由的狀態推向自發性行為,需在政治、經濟與社會的面向中有足夠的條件基礎。然而,台灣教育長年以來最擅長做的事情就是抹滅孩子的個體差異,壓抑他們內心的想法,以滿足師長們的期待。這也難怪當孩子長大後,外表看似是自由了,但他們仍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該往何處去。
逃避自由帶來更深的無力,並創造膚淺的自我,帶來膚淺的關係。然而,當我們活在真實中,透過自發性行為實踐自我、「做自己」,專注於每個行動當下的滿足,我們會體認到「生命唯一的意義,就在於生命活動的本身」[2]我們不再以強迫性的勞動、服從某個權威與機械化的行為作為我們生命的意義,我們甚至也不再「尋找意義」,我們乃「活在意義裡」。
[1] Erich Fromm,《逃避自由》(新北:木馬,2015),頁286。
[2] Erich Fromm,《逃避自由》,頁296。

Previous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關於各種書的心得與評論,內容涵蓋社會學、哲學、心理學、科學、神學等領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庫瑪是一隻透明的怪獸,住在美麗的峽灣旁。入夜後,他負責阻止兇惡的怪獸,守護著一旁的優蕾小鎮,但人類一直不知道庫瑪的存在。直到有一天,他的角被攻擊、血流如柱,他發現自己的身體漸漸不再是透明的,又恰好被人類撞見。誰知道,用心守護小鎮的庫瑪,換來的是人類的槍砲追殺。 庫瑪逃得好累好累,他來到湖邊,看見自己
如今,福音似乎不是好消息了,至少對某些人而言。[1] 美國知名基督徒作家楊腓力(Philip Yancey)在《恩典不虛傳》談到,現在越來越多人對基督徒反感,認為他們是思想封閉、恐同、自以為是、好論斷的一群人。基督徒向大眾傳遞的「好消息」,已失去恩典與活力,其在政治上的行動,也總是引來恐懼、謾罵、敵
提到舊約,令人困惑的故事、律法、詩歌是許多人的印象,其晦澀難懂的字句也使人難以親近。基督徒的態度往往是將舊約的經文「屬靈化」,用新約的框架去簡化且解釋舊約難以理解的事物;若再不能解,就索性宣稱那是「舊」約,而基督徒要看重的是新約。 但有一位老先生反其道而行,總是能把舊約的經文解釋得饒富創意,來回穿梭
本文重點 1.不穩定無產階級是欠缺勞動安全、社會性收入與工作認同的一群人。他們的勞動大多是工具性的(僅為了餬口)、機會主義的(有什麼就做什麼)與不穩定的(沒有收入保障)。 2.現今的勞動市場美其名是彈性、自由,說穿了就是更多的不確定性與不安全感。這種不安全感帶來的是不穩定無產階級對時間與知識的無法掌
本文重點 1.當理性從「建立共同意義秩序」轉變為邏輯、計算、量化等單一標準,便排除了生而為人的經驗、目的與價值。 2.被現代理性馴化的人,沒有真實的自我。大眾喜歡什麼,他就喜歡什麼;大眾討厭什麼,他就討厭什麼。 3.唯有重新定義人,召回真正的人性,才能對抗主流社會將人視為一種工具、資源與商品的意識形
三個男孩的勇敢發聲,改變了美國童軍對性傾向的歧視政策;一名拿著攝影機的人類學家,阻止了巴基斯坦以交易女童作為和解象徵的惡劣傳統;一位熟女以姊弟戀的性經驗,創立了有別於A片的「現實性愛」內容平台,幫助大眾瞭解真實的人類性愛;一個「#blacklivesmatter」標籤,激起廣大群眾關注警察系統性對黑
庫瑪是一隻透明的怪獸,住在美麗的峽灣旁。入夜後,他負責阻止兇惡的怪獸,守護著一旁的優蕾小鎮,但人類一直不知道庫瑪的存在。直到有一天,他的角被攻擊、血流如柱,他發現自己的身體漸漸不再是透明的,又恰好被人類撞見。誰知道,用心守護小鎮的庫瑪,換來的是人類的槍砲追殺。 庫瑪逃得好累好累,他來到湖邊,看見自己
如今,福音似乎不是好消息了,至少對某些人而言。[1] 美國知名基督徒作家楊腓力(Philip Yancey)在《恩典不虛傳》談到,現在越來越多人對基督徒反感,認為他們是思想封閉、恐同、自以為是、好論斷的一群人。基督徒向大眾傳遞的「好消息」,已失去恩典與活力,其在政治上的行動,也總是引來恐懼、謾罵、敵
提到舊約,令人困惑的故事、律法、詩歌是許多人的印象,其晦澀難懂的字句也使人難以親近。基督徒的態度往往是將舊約的經文「屬靈化」,用新約的框架去簡化且解釋舊約難以理解的事物;若再不能解,就索性宣稱那是「舊」約,而基督徒要看重的是新約。 但有一位老先生反其道而行,總是能把舊約的經文解釋得饒富創意,來回穿梭
本文重點 1.不穩定無產階級是欠缺勞動安全、社會性收入與工作認同的一群人。他們的勞動大多是工具性的(僅為了餬口)、機會主義的(有什麼就做什麼)與不穩定的(沒有收入保障)。 2.現今的勞動市場美其名是彈性、自由,說穿了就是更多的不確定性與不安全感。這種不安全感帶來的是不穩定無產階級對時間與知識的無法掌
本文重點 1.當理性從「建立共同意義秩序」轉變為邏輯、計算、量化等單一標準,便排除了生而為人的經驗、目的與價值。 2.被現代理性馴化的人,沒有真實的自我。大眾喜歡什麼,他就喜歡什麼;大眾討厭什麼,他就討厭什麼。 3.唯有重新定義人,召回真正的人性,才能對抗主流社會將人視為一種工具、資源與商品的意識形
三個男孩的勇敢發聲,改變了美國童軍對性傾向的歧視政策;一名拿著攝影機的人類學家,阻止了巴基斯坦以交易女童作為和解象徵的惡劣傳統;一位熟女以姊弟戀的性經驗,創立了有別於A片的「現實性愛」內容平台,幫助大眾瞭解真實的人類性愛;一個「#blacklivesmatter」標籤,激起廣大群眾關注警察系統性對黑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許多打工族對自由生活充滿嚮往,然而過度自由的生活實際上可能會帶來迷失與焦慮。本文探討自由與選擇之間的關係,指出不當的自由選擇背後的經濟與社會壓力,以及選擇過多可能導致的行動能力下降。我們需要理解自由不僅是選擇的問題,更是選擇的背景和條件,從而找到真正的快樂與滿足感。
Thumbnail
財富的真正涵義 我們或許非常熱愛一份工作,但如果這份工作是別人安排給你的,或者你無法自由決定工作時間,那麼你可能會產生心理學家所稱的「對抗心理」。 人類天生渴望掌控自己的生活,因此,即使是你熱愛的工作,一旦變成了被迫進行的任務,你也會感到抗拒。 財富的價值在於提供選擇的自由。 當你不再希望受
Thumbnail
這本書探討瞭如何追求自由,不讓公司體制毀掉年輕人。書中談到了人生商業模式、無槓桿與有槓桿賣時間、時薪思維、以終為始等議題。作者張輝著重於引導讀者重新連結自己與世界,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最終的自由是什麼以及如何尋找這個自由都是書中探討的重點。
Thumbnail
透過《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探討了自由、進步與幸福的話題。自由是有代價的,自由不僅是追求理想生活的前提,更需要我們承擔選擇的後果。幸福可以是透過「比較」簡單得來,也可以是透過長期思考摸索獲得。選擇哪條路或許沒那麼簡單,這個世界很複雜,絕對不是黑白分明,但也是因為這樣,才有趣。
Thumbnail
人的生命極其美麗珍貴,看到不自由的人們隨之都被貪婪的原罪侵佔生命時,立刻就知道現實中偶爾呈現出的混亂,是因為原罪在使用我們的生命,活出它自己。 因此當我們說「打造現實」時,我們擁有著自由,而我們天生擁有的創造能力,也來自於此,但自由的來源是什麼? 讓我們透過舉例認識一二。
Thumbnail
所謂的「自由/自主意志」,重點並不在於自不自由,而是我們與生命當下的狀態是否衝突。自由意志是否存在並不重要,重點在於我們對生命的可能性、寬廣度有多少。除了生存焦慮之外,容許自主意志多少存在與發揮的空間,這才是更加切身的議題。
今天清明祭祖, 回想前兩天閱讀心理學大師佛洛姆的'逃避自由', 領悟到清明祭祖現代的意義在於'建立連結'. 佛洛姆提到, 人類脫離母親子宮, 失去與母體的連結. 兒童從意識到自己與外在世界的區別, 就開始了發展自我的過程, 一方面抗拒父母,學校和社會給他們的命令, 教導與保護; 但一旦擺脫這些外加的
Thumbnail
你分得清什麼是「合群」什麼是「不合群」嗎? 在尋求「合群」的同時,你是否失去了「選擇的自由」?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說過:「所有問題都來自於人際關係。」
「沒有能力自發行動、表達一己真正的感受和想法,結果必須對別人和自己呈現虛擬的自我,這正是自卑感和虛弱感的根源」                                                                                              
被討厭的勇氣整體來說他在說如何把決定權交在自己手上,他否定過去創傷經驗對現在自己的影響、自卑感是在為自己找藉口以及課題分離,如何不讓別人的行為影響自己的心態。 課題分離 這本書對我影響最深的是課題分離,書裡最一開始先探討怎樣是自由的人生,如何讓人生變得簡單,於是他給了一個前提是「人類大部分的煩惱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許多打工族對自由生活充滿嚮往,然而過度自由的生活實際上可能會帶來迷失與焦慮。本文探討自由與選擇之間的關係,指出不當的自由選擇背後的經濟與社會壓力,以及選擇過多可能導致的行動能力下降。我們需要理解自由不僅是選擇的問題,更是選擇的背景和條件,從而找到真正的快樂與滿足感。
Thumbnail
財富的真正涵義 我們或許非常熱愛一份工作,但如果這份工作是別人安排給你的,或者你無法自由決定工作時間,那麼你可能會產生心理學家所稱的「對抗心理」。 人類天生渴望掌控自己的生活,因此,即使是你熱愛的工作,一旦變成了被迫進行的任務,你也會感到抗拒。 財富的價值在於提供選擇的自由。 當你不再希望受
Thumbnail
這本書探討瞭如何追求自由,不讓公司體制毀掉年輕人。書中談到了人生商業模式、無槓桿與有槓桿賣時間、時薪思維、以終為始等議題。作者張輝著重於引導讀者重新連結自己與世界,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最終的自由是什麼以及如何尋找這個自由都是書中探討的重點。
Thumbnail
透過《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探討了自由、進步與幸福的話題。自由是有代價的,自由不僅是追求理想生活的前提,更需要我們承擔選擇的後果。幸福可以是透過「比較」簡單得來,也可以是透過長期思考摸索獲得。選擇哪條路或許沒那麼簡單,這個世界很複雜,絕對不是黑白分明,但也是因為這樣,才有趣。
Thumbnail
人的生命極其美麗珍貴,看到不自由的人們隨之都被貪婪的原罪侵佔生命時,立刻就知道現實中偶爾呈現出的混亂,是因為原罪在使用我們的生命,活出它自己。 因此當我們說「打造現實」時,我們擁有著自由,而我們天生擁有的創造能力,也來自於此,但自由的來源是什麼? 讓我們透過舉例認識一二。
Thumbnail
所謂的「自由/自主意志」,重點並不在於自不自由,而是我們與生命當下的狀態是否衝突。自由意志是否存在並不重要,重點在於我們對生命的可能性、寬廣度有多少。除了生存焦慮之外,容許自主意志多少存在與發揮的空間,這才是更加切身的議題。
今天清明祭祖, 回想前兩天閱讀心理學大師佛洛姆的'逃避自由', 領悟到清明祭祖現代的意義在於'建立連結'. 佛洛姆提到, 人類脫離母親子宮, 失去與母體的連結. 兒童從意識到自己與外在世界的區別, 就開始了發展自我的過程, 一方面抗拒父母,學校和社會給他們的命令, 教導與保護; 但一旦擺脫這些外加的
Thumbnail
你分得清什麼是「合群」什麼是「不合群」嗎? 在尋求「合群」的同時,你是否失去了「選擇的自由」?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說過:「所有問題都來自於人際關係。」
「沒有能力自發行動、表達一己真正的感受和想法,結果必須對別人和自己呈現虛擬的自我,這正是自卑感和虛弱感的根源」                                                                                              
被討厭的勇氣整體來說他在說如何把決定權交在自己手上,他否定過去創傷經驗對現在自己的影響、自卑感是在為自己找藉口以及課題分離,如何不讓別人的行為影響自己的心態。 課題分離 這本書對我影響最深的是課題分離,書裡最一開始先探討怎樣是自由的人生,如何讓人生變得簡單,於是他給了一個前提是「人類大部分的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