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為孩子不吃而生氣

更新於 2023/05/09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通常只要有媽媽問說:我小孩都不吃或不喝奶,怎麼辦?
聽到公式性回答一定是:不吃就收起來,餓到下一餐
或是再加上一句,餵食間隔要加大

但是真的發生在自己身上時,想要心平氣和的收起來,卻是很難


最近鈞鈞氣管過敏,所以最近越吃越少
當然,除了氣管過敏的問題,其實鈞也有越來越挑嘴的現象
之前做的食物泥,
太甜...鈞不吃
太濃...鈞不吃
太水...鈞也不吃
有蔬菜顆粒...鈞也不吃
他吃食物泥的壞習慣就是會先吃一口,然後撇過頭確認味道好不好吃
才會繼續吃,不然他就寧願不吃
(這些情形都是發生在鈞接觸過大人食物後發生)


常常我為了鈞,把整鍋食物泥倒掉
這兩個禮拜,為了求鈞吃飯
我甚至熬粥、加鹽、加醬油
也試過一餐三種食物給他輪流吃、換口味


但是鈞可能越來越不舒服,所以吃更少
之前,甚至晚上開始不吃就上床
然後我改成喝四餐奶,鈞還是晚上就不喝奶
我晚上想餵鈞夜奶,鈞還生氣得大哭不喝


眼看鈞整天只喝一瓶奶+一碗食物泥,我心痛得不得了
所以晚上鈞不吃時,我都歇斯底里的大哭或兇鈞
結果晚上都是鈞哭我也哭,鈞都哭著上床
鈞爸甚至氣到說:不吃最多送醫院


可是我捨不得阿......
鈞是我的寶貝,看他吃那麼少,越來越瘦,我心裡很痛
我翻了一些部落格的副食品文章

發現媽媽們都有兩種取向
一種是,就算小孩越來越重口味,但是為了讓小孩吃飯,就真的越來越重口味
                我還看到一篇食譜是"鮪魚罐頭+蛋黃+軟飯".....不要懷疑,這是個九個月嬰兒的食譜

一種是,堅持原味及健康取向,所以就是食物泥取勝
                這位媽媽也是百歲媽媽,堅持小孩健康吸收,不太早吃飯
                小孩健康就好,不需要肥胖
               她表示,小孩吃重口味,就會越來越重,然後就會漸漸營養失衡
推薦這位媽咪部落格的文章,有興趣的媽媽可以看看


看到這位媽媽的部落格,我深思了一下,把手中的鮪魚罐頭收進櫥櫃
把軟飯跟蛋黃打成泥
然後徹底執行,鈞不吃就收起來
為了讓自己舒服一點,就只餵米精
大前天
第一餐,鈞吃一口米精就不吃(他不想吃米精),奶喝完後,很顯然他沒喝飽在嗚嗚叫
但是我也不管,就把米精收起來



第二餐,鈞勉強吃了300ML+120CC的奶(我故意把奶量都減少,限定奶量,就是要鈞多吃副食品)
第三餐,鈞因為很餓(我還故意拉成六小時才餵他),就把米泥加蛋黃泥全吃光
接下來的幾天,狀況就有比較改善,雖然鈞還是很不愛吃米精
不過我都抱著"你不吃就沒得吃",所以鈞大概也了解,還是乖乖吃很多米精



基本上,我這幾天有好好檢討自己的毛病
就像鈞爸說的,不要小孩歡時,我也跟著歡,我又不是小孩ORZ

不過大概也只有我,會在鈞不吃飯時,用力搥他桌子大吼說"快給我吃飯"
不過這樣真的只有反效果
因為接下來就是鈞大哭,我想要灌他飯或奶,鈞哭更兇,我更抓狂大吼....


這幾天檢討後再出發
1.鈞真的緊閉嘴巴不吃、就不勉強他,心平氣和,馬上全收
2.只餵單一食物+奶;太複雜的食物反而會讓小孩反彈
   所以我只選擇餵米精+奶
3.三餐中間只餵水,而且水減量


果然這樣平均一天,鈞就比我勉強他吃飯要吃得多

我也曾經去問過其他有小孩的媽媽
發現其實其他媽媽的小孩也有厭食期,但是那些媽媽比我更狠
是等到小孩餓到大哭才餵
然後很快就度過厭食期
就是要讓小孩了解
餓過肚子才了解吃飽的美好




延伸閱讀:

raw-image
厭奶與厭食




raw-image


raw-image

    avatar-img
    1會員
    383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在教育現場遇到越來越多的孩子很容易脫口而出的一句話是「這樣好麻煩哦」!或者為了避免自己認定的麻煩,乾脆很多事情都不做或者將就一下就好。我一直很好奇這樣的狀態是怎麼形成的?經過多年的觀察,和身為成人的我們絕對息息相關!
    昨天我買了一隻新的按摩槍到貨了,因為第一次使用要先充飽電,所以我就把它放在一旁的地上充電。 過一會兒,兒子玩著玩著發現了這隻按摩槍,好奇地彎下腰,像是發現新寶藏般的興奮地表情看著它,但他沒有伸手去拿,看了一下就又去玩別的玩具了。 我發現兒子沒過一會,就會特別跑過去興奮地、好奇地看一下按摩
    Thumbnail
    《年少日記》在台上映,作為少有直入金馬入圍的港產片,剖析了香港最在地的教育問題——9月開學不久就有多宗學童自殺案件。學生抵受不住學業壓力放棄生命,他們真的只因「抗壓力不足」嗎?其實不止香港,台灣的華人社會何嘗不是認為拼命讀書就是一切的解方?   《年少日記》不單是學童日記一則,而
    Thumbnail
    反省真的是教得出來的嗎?教出來的反省,會不會根本就稱不上是反省? 今天要介紹的就是這本書—《教出殺人犯》, 它徹底反轉了「我們要教孩子反省」的教養理念。
    Thumbnail
    多麼美好的存在,不用現代的審美標準來評斷媽媽。媽媽即使流汗或是蓬頭垢面,在孩子心中一樣又想又美麗。媽媽在孩子心中就像女神一般,無法撼動的高貴地位。
    Thumbnail
    三月底四月初時,我已經把方格子的排程排好,一路排到昨天。 後來很慶幸自己先排完,因為從連假開始到最近幾日,生活都很刺激。
    Thumbnail
    在我們身處的這個複雜的社會中,擁有許多不同的文化。而每個文化也會有各自認可的價值判斷,造就了不同的社會階層。孩子們究竟能否覺察這些複雜的社會地位與階層呢?
    Thumbnail
    文摘---https://bit.ly/392ortL 1、身為老么的Vocal共有五個姊姊,四姊就是許多家長都有追蹤並熟知的神老師&神媽咪。 3、家長們所面臨的現實是:我們已很難去隔絕孩子們與網路及遊戲的接觸,與其禁止,反而可能會引發更多負面的循環。 感想
    Thumbnail
    人往往在分手的時候, 很常都會抱持著一絲絲的希望, 覺得可能還有機會複合, 或是還有機會可以繼續再一起! 但往往這都是欺騙自己的狀況, 因為分開一定有原因, 而未來複合之後原因依然存在, 還是會因為一樣的狀況而分開。 或許我們都認為我們可以改變, 而我們真的能改變嗎?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在教育現場遇到越來越多的孩子很容易脫口而出的一句話是「這樣好麻煩哦」!或者為了避免自己認定的麻煩,乾脆很多事情都不做或者將就一下就好。我一直很好奇這樣的狀態是怎麼形成的?經過多年的觀察,和身為成人的我們絕對息息相關!
    昨天我買了一隻新的按摩槍到貨了,因為第一次使用要先充飽電,所以我就把它放在一旁的地上充電。 過一會兒,兒子玩著玩著發現了這隻按摩槍,好奇地彎下腰,像是發現新寶藏般的興奮地表情看著它,但他沒有伸手去拿,看了一下就又去玩別的玩具了。 我發現兒子沒過一會,就會特別跑過去興奮地、好奇地看一下按摩
    Thumbnail
    《年少日記》在台上映,作為少有直入金馬入圍的港產片,剖析了香港最在地的教育問題——9月開學不久就有多宗學童自殺案件。學生抵受不住學業壓力放棄生命,他們真的只因「抗壓力不足」嗎?其實不止香港,台灣的華人社會何嘗不是認為拼命讀書就是一切的解方?   《年少日記》不單是學童日記一則,而
    Thumbnail
    反省真的是教得出來的嗎?教出來的反省,會不會根本就稱不上是反省? 今天要介紹的就是這本書—《教出殺人犯》, 它徹底反轉了「我們要教孩子反省」的教養理念。
    Thumbnail
    多麼美好的存在,不用現代的審美標準來評斷媽媽。媽媽即使流汗或是蓬頭垢面,在孩子心中一樣又想又美麗。媽媽在孩子心中就像女神一般,無法撼動的高貴地位。
    Thumbnail
    三月底四月初時,我已經把方格子的排程排好,一路排到昨天。 後來很慶幸自己先排完,因為從連假開始到最近幾日,生活都很刺激。
    Thumbnail
    在我們身處的這個複雜的社會中,擁有許多不同的文化。而每個文化也會有各自認可的價值判斷,造就了不同的社會階層。孩子們究竟能否覺察這些複雜的社會地位與階層呢?
    Thumbnail
    文摘---https://bit.ly/392ortL 1、身為老么的Vocal共有五個姊姊,四姊就是許多家長都有追蹤並熟知的神老師&神媽咪。 3、家長們所面臨的現實是:我們已很難去隔絕孩子們與網路及遊戲的接觸,與其禁止,反而可能會引發更多負面的循環。 感想
    Thumbnail
    人往往在分手的時候, 很常都會抱持著一絲絲的希望, 覺得可能還有機會複合, 或是還有機會可以繼續再一起! 但往往這都是欺騙自己的狀況, 因為分開一定有原因, 而未來複合之後原因依然存在, 還是會因為一樣的狀況而分開。 或許我們都認為我們可以改變, 而我們真的能改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