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空空? 日本茶室的空與小

2023/05/09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妙喜庵內保存千利休唯一現存的茶室,是被指定為國寶的「待庵(たいあん)」圖片來源:Another Tokyo 官方旅遊網站
文殊菩薩和維摩詰居士的激辯成就日本的茶室設計?
日本明治時代的美學思想家岡蒼天心(okakura Tenshin 1862-1913)在流傳後世的著作《茶道》中提及:
「正統茶室的大小以四疊半榻榻米為準,也就是十平方英尺,這基準源自於《維摩詰所說經》裡的一段經文。在這部有趣的經典裡寫道,維摩詰就是在這樣大小的房間裡,迎接文殊菩薩以及佛門的八萬四千名弟子,而這則寓言說明了──對領悟真理者而言,空間的概念並不存在。」
“對領悟真理者而言,空間的概念並不存在。“

空間的概念不存在,那“空“的概念存在嗎?

翻開《維摩詰所說經》,維摩詰居士為了饒益眾生,示現生病相。維摩詰居士過去供養無量諸佛、廣度無數眾生,不但口才好還有神通力。維摩詰居士就想:「現在我生病了,世尊那麼慈悲,應該會來看看我吧?」
維摩詰一動念,釋迦牟尼佛就知道了,因此派弟子舍利弗去探病,舍利弗連忙說:「我不能去。」因為舍利弗有ㄧ次在打坐的時候,被維摩詰居士看到並且說教了一番,可是他說的內容,連智慧第一的舍利弗都難以理解,因此不敢去。
佛於是轉頭又問其他九個弟子,沒想到每個人都曾經被維摩詰居士教訓過,沒有一個人敢去探病。
好吧~佛陀十大弟子不堪問疾,那派菩薩去好了。
佛就詢問彌勒菩薩,結果連彌勒菩薩也曾被維摩詰居士講到說不出話來。佛再問其他的菩薩們,方知每位菩薩都跟維摩詰居士交手過,通通落居下風,被說得啞口無言,因此沒有一個敢承接問疾的任務。
佛就問以智慧力著稱的文殊師利菩薩能否前去問疾。文殊菩薩說:「維摩詰居士辯才無滯、智慧無礙、通達一切菩薩法式和諸佛秘藏,還能降魔、遊戲神通。雖然如此,我還是應該承佛的旨意前去問病。」
文殊菩薩承擔了這個人人拒絕的任務。
在場所有的弟子、八千菩薩、五百聲聞、百千天人竟然也都想跟去看看這場世紀對話。
文殊菩薩探病,旁觀者上萬個,又不是選舉造勢晚會,哪裡有這麼大的場地容納數都數不清的大德呢?
可是,維摩詰居士心念得知諸上善人要來,他馬上以神通力清空室內,只留下一張自己裝病用的臥床。
他的房間有多大呢?
一丈方圓而已 (大約是今天的十平方米)。
文殊師利菩薩來到維摩詰居士的小房間,看到房間空空,什麼都沒有,只剩下一張床。
這是為什麼?
兩人談論佛法就以“空”為話頭,展開一連串充滿機鋒的奧妙問答。
例如,
【文殊師利言。居士。此室何以空無侍者。
維摩詰言。諸佛國土亦復皆空。
又問。以何為空。
答曰。以空空。
又問。空何用空。
答曰。以無分別 空故空。
又問。空可分別耶。
答曰。分別亦空。】
文殊菩薩問為什麼房內“空無侍者“,為什麼房間裡沒有伺候病者的人呢?
維摩詰說,諸佛奪土皆是因緣生,也都是空的。
文殊又問:「什麼是空?」
維摩詰回答:「空就是空。」 不是“有一個空“,因為這就變成”有“。
文殊又問:「空還要空做什麼呢?」
維摩詰說:「不去分別“空”,所以是空.」
不論是空是有,本性皆是自體空,所以無需分別。
文殊再問:「空可以分別嗎.」
維摩詰說:「分別了也是空。」
空性的智慧是佛法本質,也是解脫之道。
如此跟空性相關的討論充斥在文殊師利問疾品中。

先“空其室”,以視覺的空、空間的空盪盪,延伸至概念上的空、佛法的空性。

因此,茶室的設計概念不就也是貼近維摩詰居士“空其室”的概念嗎?
至於茶室的“小”和維摩詰居士房間的“小”,又是什麼樣的意涵呢?
在《維摩詰所說經》的不思議品中提到,舍立弗來到維摩詰居士的房間,腦袋裡首先想到:房間這麼小,來的菩薩和各眾弟子怎麼坐啊?
維摩詰居士看出他內心的疑問,於是說道:「你們是為了求法來的?還是求座位來的?」
舍利弗回答:「當然是為了求法來的。」
維摩詰居士說:「真心想求法的人連身家性命都不貪求,怎麼會在乎有沒有位子坐。」
可見,法室的小,不礙求法。茶室的小,又能礙著什麼?
走進茶室,是為了有舒適的座位嗎?還是為了“道”?
那維摩詰居士真有辦法容納這麼多訪客嗎?
當然可以,因為他有神通力,能以芥子納須彌,來再多人都容納得下!甚至還能變出高廣法座讓八萬四千菩薩與弟子一一安坐。
小結以上,
日本茶室的小且空,若是受到《維摩詰所說經》的啟發,根據個人讀書心得,關聯處如下:
1. 茶室雖小,但芥子納須彌,入茶室所求不在座位,而在茶中之道。
2. 進入茶室,求的是法,談的是法。往來有鴻儒,相聚為了解生命的實相、 佛法談的是空性智慧,茶道是侘寂。
3. 茶禪一味,空性正見有待從行而悟。
因此,當我們走進四疊半的茶室之時,可以專注於“道“的實踐與體悟,了解空間的大小與否,並無法阻礙追求智慧的心。
10會員
79內容數
裏千家茶道,茶道不只為飲一杯茶或看茶人點茶,要賞書畫、讀禪語、看花、品茶具、吃和菓子、還要觀心.要學會做茶主人也要懂作客之道.在寂靜緩慢的步調中,體會清 靜 和 寂之道.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