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空空? 日本茶室的空與小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妙喜庵內保存千利休唯一現存的茶室,是被指定為國寶的「待庵(たいあん)」圖片來源:Another Tokyo 官方旅遊網站
文殊菩薩和維摩詰居士的激辯成就日本的茶室設計?
日本明治時代的美學思想家岡蒼天心(okakura Tenshin 1862-1913)在流傳後世的著作《茶道》中提及:
「正統茶室的大小以四疊半榻榻米為準,也就是十平方英尺,這基準源自於《維摩詰所說經》裡的一段經文。在這部有趣的經典裡寫道,維摩詰就是在這樣大小的房間裡,迎接文殊菩薩以及佛門的八萬四千名弟子,而這則寓言說明了──對領悟真理者而言,空間的概念並不存在。」
“對領悟真理者而言,空間的概念並不存在。“

空間的概念不存在,那“空“的概念存在嗎?

翻開《維摩詰所說經》,維摩詰居士為了饒益眾生,示現生病相。維摩詰居士過去供養無量諸佛、廣度無數眾生,不但口才好還有神通力。維摩詰居士就想:「現在我生病了,世尊那麼慈悲,應該會來看看我吧?」
維摩詰一動念,釋迦牟尼佛就知道了,因此派弟子舍利弗去探病,舍利弗連忙說:「我不能去。」因為舍利弗有ㄧ次在打坐的時候,被維摩詰居士看到並且說教了一番,可是他說的內容,連智慧第一的舍利弗都難以理解,因此不敢去。
佛於是轉頭又問其他九個弟子,沒想到每個人都曾經被維摩詰居士教訓過,沒有一個人敢去探病。
好吧~佛陀十大弟子不堪問疾,那派菩薩去好了。
佛就詢問彌勒菩薩,結果連彌勒菩薩也曾被維摩詰居士講到說不出話來。佛再問其他的菩薩們,方知每位菩薩都跟維摩詰居士交手過,通通落居下風,被說得啞口無言,因此沒有一個敢承接問疾的任務。
佛就問以智慧力著稱的文殊師利菩薩能否前去問疾。文殊菩薩說:「維摩詰居士辯才無滯、智慧無礙、通達一切菩薩法式和諸佛秘藏,還能降魔、遊戲神通。雖然如此,我還是應該承佛的旨意前去問病。」
文殊菩薩承擔了這個人人拒絕的任務。
在場所有的弟子、八千菩薩、五百聲聞、百千天人竟然也都想跟去看看這場世紀對話。
文殊菩薩探病,旁觀者上萬個,又不是選舉造勢晚會,哪裡有這麼大的場地容納數都數不清的大德呢?
可是,維摩詰居士心念得知諸上善人要來,他馬上以神通力清空室內,只留下一張自己裝病用的臥床。
他的房間有多大呢?
一丈方圓而已 (大約是今天的十平方米)。
文殊師利菩薩來到維摩詰居士的小房間,看到房間空空,什麼都沒有,只剩下一張床。
這是為什麼?
兩人談論佛法就以“空”為話頭,展開一連串充滿機鋒的奧妙問答。
例如,
【文殊師利言。居士。此室何以空無侍者。
維摩詰言。諸佛國土亦復皆空。
又問。以何為空。
答曰。以空空。
又問。空何用空。
答曰。以無分別 空故空。
又問。空可分別耶。
答曰。分別亦空。】
文殊菩薩問為什麼房內“空無侍者“,為什麼房間裡沒有伺候病者的人呢?
維摩詰說,諸佛奪土皆是因緣生,也都是空的。
文殊又問:「什麼是空?」
維摩詰回答:「空就是空。」 不是“有一個空“,因為這就變成”有“。
文殊又問:「空還要空做什麼呢?」
維摩詰說:「不去分別“空”,所以是空.」
不論是空是有,本性皆是自體空,所以無需分別。
文殊再問:「空可以分別嗎.」
維摩詰說:「分別了也是空。」
空性的智慧是佛法本質,也是解脫之道。
如此跟空性相關的討論充斥在文殊師利問疾品中。

先“空其室”,以視覺的空、空間的空盪盪,延伸至概念上的空、佛法的空性。

因此,茶室的設計概念不就也是貼近維摩詰居士“空其室”的概念嗎?
至於茶室的“小”和維摩詰居士房間的“小”,又是什麼樣的意涵呢?
在《維摩詰所說經》的不思議品中提到,舍立弗來到維摩詰居士的房間,腦袋裡首先想到:房間這麼小,來的菩薩和各眾弟子怎麼坐啊?
維摩詰居士看出他內心的疑問,於是說道:「你們是為了求法來的?還是求座位來的?」
舍利弗回答:「當然是為了求法來的。」
維摩詰居士說:「真心想求法的人連身家性命都不貪求,怎麼會在乎有沒有位子坐。」
可見,法室的小,不礙求法。茶室的小,又能礙著什麼?
走進茶室,是為了有舒適的座位嗎?還是為了“道”?
那維摩詰居士真有辦法容納這麼多訪客嗎?
當然可以,因為他有神通力,能以芥子納須彌,來再多人都容納得下!甚至還能變出高廣法座讓八萬四千菩薩與弟子一一安坐。
小結以上,
日本茶室的小且空,若是受到《維摩詰所說經》的啟發,根據個人讀書心得,關聯處如下:
1. 茶室雖小,但芥子納須彌,入茶室所求不在座位,而在茶中之道。
2. 進入茶室,求的是法,談的是法。往來有鴻儒,相聚為了解生命的實相、 佛法談的是空性智慧,茶道是侘寂。
3. 茶禪一味,空性正見有待從行而悟。
因此,當我們走進四疊半的茶室之時,可以專注於“道“的實踐與體悟,了解空間的大小與否,並無法阻礙追求智慧的心。
avatar-img
11會員
79內容數
裏千家茶道,茶道不只為飲一杯茶或看茶人點茶,要賞書畫、讀禪語、看花、品茶具、吃和菓子、還要觀心.要學會做茶主人也要懂作客之道.在寂靜緩慢的步調中,體會清 靜 和 寂之道.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水無月 的其他內容
今天立夏(5/6) 暑氣來襲。 適合曬棉被、給植物多吃點水。 [全唐詩]有一篇文宗皇帝的夏日聯句。 唐朝開成三年的夏天 唐文宗作了「人皆苦炎熱,我愛夏日長」 當時有五位學士皆作了後面兩聯,但唯獨大書法家柳公權所做的兩句深得皇帝讚賞:薰風自南來,殿閣生微涼
從盆略點前到平點前~ 進入平點前(ひらでまえ/Hira-Demae)後,拿掉了山道盆,所有茶道具都放在榻榻米上,而且還多了一個魔王:柄杓。
茶如無人飲,不過是樹葉 樹葉+水+飲用者,因緣果和合,才能升起茶的體性。 如果我看待手中的一碗茶只當作提神的藥方,那這碗茶的功用就僅止於此。 如果我將手中的一碗茶做佛法的觀修體會,那就是能修心修善的良方。
禪宗公案: 趙州茶 有個僧人造訪趙州從諗禪師。 趙州禪師問:「以前來過這裡嗎?」 僧人回答:「來過!」 禪師說:「喫茶去!」 又來了一位僧侶,趙州禪師也問他:「以前來過嗎?」 僧侶回覆:「沒來過~」 趙州禪師對他說:「喫茶去!」 負責主持禪院內務的院主感到不解,因此問禪師:「為什麼曾經來過的人要叫他
今人只知櫻花開,不知桃花正青春。 受到日本文化的影響,賞櫻追櫻是春天雅事。 但是對中國古人來說,春天的象徵是桃花。 唐詩中有「占斷春光是此花」,指的就是在農曆三月盛開的桃花,因此三月又稱為桃月。
「稽古」是兼具精神層面的反覆練習,修習並精進技藝。 「割稽古」是指將技藝的練習過程切分段落.分解步驟加以練習的意思。 技藝的學習,往往都是從分解動作(割稽古)開始,熟練之後串連起來,從頭至尾一氣呵成(稽古)。
今天立夏(5/6) 暑氣來襲。 適合曬棉被、給植物多吃點水。 [全唐詩]有一篇文宗皇帝的夏日聯句。 唐朝開成三年的夏天 唐文宗作了「人皆苦炎熱,我愛夏日長」 當時有五位學士皆作了後面兩聯,但唯獨大書法家柳公權所做的兩句深得皇帝讚賞:薰風自南來,殿閣生微涼
從盆略點前到平點前~ 進入平點前(ひらでまえ/Hira-Demae)後,拿掉了山道盆,所有茶道具都放在榻榻米上,而且還多了一個魔王:柄杓。
茶如無人飲,不過是樹葉 樹葉+水+飲用者,因緣果和合,才能升起茶的體性。 如果我看待手中的一碗茶只當作提神的藥方,那這碗茶的功用就僅止於此。 如果我將手中的一碗茶做佛法的觀修體會,那就是能修心修善的良方。
禪宗公案: 趙州茶 有個僧人造訪趙州從諗禪師。 趙州禪師問:「以前來過這裡嗎?」 僧人回答:「來過!」 禪師說:「喫茶去!」 又來了一位僧侶,趙州禪師也問他:「以前來過嗎?」 僧侶回覆:「沒來過~」 趙州禪師對他說:「喫茶去!」 負責主持禪院內務的院主感到不解,因此問禪師:「為什麼曾經來過的人要叫他
今人只知櫻花開,不知桃花正青春。 受到日本文化的影響,賞櫻追櫻是春天雅事。 但是對中國古人來說,春天的象徵是桃花。 唐詩中有「占斷春光是此花」,指的就是在農曆三月盛開的桃花,因此三月又稱為桃月。
「稽古」是兼具精神層面的反覆練習,修習並精進技藝。 「割稽古」是指將技藝的練習過程切分段落.分解步驟加以練習的意思。 技藝的學習,往往都是從分解動作(割稽古)開始,熟練之後串連起來,從頭至尾一氣呵成(稽古)。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德風華雨,妙香天樂,泉池林樹,寶網靈禽,色光聲香,遍滿佛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增益有情,殊勝善根,大願大力,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今現在彼,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十方菩薩瞻禮聞法,得蒙授記,稱讚供養,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在一個靜謐的森林中,佛陀正坐在一棵大樹下,周圍聚集著一群虔誠的菩薩和弟子們。這天,陽光透過樹葉,灑在佛陀和菩薩們身上,仿佛給整個會場披上了一層金色的光輝。 其中一位菩薩,名叫文殊菩薩,他滿懷疑惑,向佛陀請教:「大悲的世尊,請您為我們這些菩薩和未來世代修行大乘法門的眾生,講解如何修行。您說如果眾
Thumbnail
這是一部後秦時期由鳩摩羅什翻譯的經典,全文約三千六百字,經中紀錄月淨光德天子與文殊師利菩薩的對話,說明菩薩道主要「以大悲為本,為一切眾生」。 原典│大正藏第14冊No. 464 全1卷 姚秦 鳩摩羅什 譯 (說明 : 以下粗體字為原文,細體字為白話)
Thumbnail
佛陀的大弟子阿難有一天問佛陀,「佛陀啊,您在世的時候,大家隨您而修而行,有一天您若涅盤了,眾人要依什麼而行呢?」,這句話猶如在說,一座燈塔滅了,海平面陷入漆黑,遠方的船隻將迷失在大海中,不知何處才是家的方向。佛陀跟阿難說,「不要怕,只要將《四念處》當作修行的方針,就如同我在世。」 觀身不淨。我
Thumbnail
經典原文出處:節錄自《大智度論》大智度初品中十喻釋論第十一(第六卷) 後秦龜茲國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 詔譯 如文殊師利本緣: 文殊師利白佛:「大德!昔我先世過無量阿僧祇劫,爾時有佛名師子音王,佛及眾生壽十萬億那由他歲,佛 以三乘而度眾生。國名千光明,其國中諸樹皆七寶成,樹出無量清淨法音:空、無相、
Thumbnail
阿彌陀佛的心是什麼樣的心?「同地水火風」就是四大皆空。佛心清淨,一塵不染,跟虛空一樣,沒有分別。佛的心,真心,真心離念,沒有妄念。凡是有念頭,那個心就不是真心就是妄心。佛心清淨像大地一樣荷負萬物,像水一樣滋長萬物,像火一樣成熟萬物,像風一樣吹拂萬物,像虛空一樣包容萬物,沒有賢、劣、親、疏的分別執著。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
Thumbnail
九十歲的盤若智是泰國金寺裏得道的高僧。他的盛名不僅遍及這金色國土中的每一角落,甚至還遠達異邦的佛陀國度。人們提到他時,總將兩手合十,高舉過頂,以禮拜佛陀的姿勢,表達對這位高僧的虔敬。 不管拂曉與暮落,金色寺塔的內外,總聚集著無數的人們。他們聆聽梵鐘的沉落,思老禪師一身汗濕的睜開眼來,發現自己正好端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德風華雨,妙香天樂,泉池林樹,寶網靈禽,色光聲香,遍滿佛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增益有情,殊勝善根,大願大力,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今現在彼,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十方菩薩瞻禮聞法,得蒙授記,稱讚供養,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在一個靜謐的森林中,佛陀正坐在一棵大樹下,周圍聚集著一群虔誠的菩薩和弟子們。這天,陽光透過樹葉,灑在佛陀和菩薩們身上,仿佛給整個會場披上了一層金色的光輝。 其中一位菩薩,名叫文殊菩薩,他滿懷疑惑,向佛陀請教:「大悲的世尊,請您為我們這些菩薩和未來世代修行大乘法門的眾生,講解如何修行。您說如果眾
Thumbnail
這是一部後秦時期由鳩摩羅什翻譯的經典,全文約三千六百字,經中紀錄月淨光德天子與文殊師利菩薩的對話,說明菩薩道主要「以大悲為本,為一切眾生」。 原典│大正藏第14冊No. 464 全1卷 姚秦 鳩摩羅什 譯 (說明 : 以下粗體字為原文,細體字為白話)
Thumbnail
佛陀的大弟子阿難有一天問佛陀,「佛陀啊,您在世的時候,大家隨您而修而行,有一天您若涅盤了,眾人要依什麼而行呢?」,這句話猶如在說,一座燈塔滅了,海平面陷入漆黑,遠方的船隻將迷失在大海中,不知何處才是家的方向。佛陀跟阿難說,「不要怕,只要將《四念處》當作修行的方針,就如同我在世。」 觀身不淨。我
Thumbnail
經典原文出處:節錄自《大智度論》大智度初品中十喻釋論第十一(第六卷) 後秦龜茲國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 詔譯 如文殊師利本緣: 文殊師利白佛:「大德!昔我先世過無量阿僧祇劫,爾時有佛名師子音王,佛及眾生壽十萬億那由他歲,佛 以三乘而度眾生。國名千光明,其國中諸樹皆七寶成,樹出無量清淨法音:空、無相、
Thumbnail
阿彌陀佛的心是什麼樣的心?「同地水火風」就是四大皆空。佛心清淨,一塵不染,跟虛空一樣,沒有分別。佛的心,真心,真心離念,沒有妄念。凡是有念頭,那個心就不是真心就是妄心。佛心清淨像大地一樣荷負萬物,像水一樣滋長萬物,像火一樣成熟萬物,像風一樣吹拂萬物,像虛空一樣包容萬物,沒有賢、劣、親、疏的分別執著。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
Thumbnail
九十歲的盤若智是泰國金寺裏得道的高僧。他的盛名不僅遍及這金色國土中的每一角落,甚至還遠達異邦的佛陀國度。人們提到他時,總將兩手合十,高舉過頂,以禮拜佛陀的姿勢,表達對這位高僧的虔敬。 不管拂曉與暮落,金色寺塔的內外,總聚集著無數的人們。他們聆聽梵鐘的沉落,思老禪師一身汗濕的睜開眼來,發現自己正好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