嬸嬸因病往生後,初學茶道的我帶著茶具去陪伴剛喪偶的叔父,我擺出茶道具,想為長輩點一杯抹茶嚐鮮。一旁觀察的堂妹見狀說:「那個東西我家好像有。」
堂妹從客廳的玻璃櫃中拿出了一個嶄新的茶筅給我。
她說:「這是好幾年前跟媽媽去日本玩帶回家的,覺得很好看就買回來,但是一直不知道這是做什麼用的。」
茶筅又稱茶荃用於點茶或練茶時攪拌茶湯,涮涮涮地打出一層或薄或厚的泡沫。
若非今日機緣,這個遠渡重洋的茶筅就要一生被當作展示品,無法發揮大用了。
相較於有銘記、會仔細收藏、在茶會上被捧在掌心細細賞玩的茶杓、茶入等茶道具,茶筅只是個終究有一天會被丟掉的消耗品。
然而,明明要點一碗抹茶,最不可或缺的就是茶筅。
可以沒有名家刻記的茶杓、也不需要名貴的茶入、精緻的茶棗、茶碗。只要拿家中的一只碗,配上一個茶筅,舀入一匙半抹茶粉,刷刷刷就能點出一碗泡沫浮浮的美味抹茶。
沒有茶筅,就算有再昂貴的茶碗、茶入、茶杓,它們都只是被觀看的道具,而無法具備實際用途。
茶筅以竹為主要材質,但是並非所有的竹子品種都能製作茶筅,而且,由於茶筅的本體不能太粗壯,因此只能使用二、三年生的竹子。
茶筅以其分枝(穗先)數目分類:百二十本立、百本立、80本立、數穗(70本立)、常穗、中荒穗、荒穗。
分枝愈多,愈能打出細緻的泡沫。
茶筅使用的竹子必須在隆冬時節採收,經過煮沸(殺青),在日光下曝曬一個月後一致倉庫陰乾一~兩年,確定沒有在變色或出現裂痕才能用之製作茶筅。因此,日本職人遵照工序製作出來的茶筅,在包裝販賣時並不需要附上防腐劑。
茶筅的種類根據不同的茶道流派和用途可細分為上百種,但是基本的製作工序是一樣的。工序如下:
1. 片木:削去竹節上半段的表皮,將竹子劈成十六片。
2. 小割:根據打算製作成的穗數繼續分割,如果是要做成八十本利的茶筅,那就一片要再切分成五片,5*16=80。
3. 味削り: 根據流派的不同而改變削法,展現其特徵。
4. 面取 取外穗的面
5. 下編&上編み:以線把內外穗拉起來。
6. 收尾: 調整整體形狀
在製作過程中,會需要將竹子浸泡在水中軟化,純手工製作的茶筅,每一個都至少花上兩小時(不包含浸泡時間),因此即便是手藝純熟的師父,一天最多不過能做出5~6個成品罷了。
七月的日本關西行,原計畫去日本主要的茶筅製作地──關西奈良市鄰近的高山市拜訪國寶級茶筅製作師谷村丹後所在的和北堂。由於和北堂所在地位於山間,特別租車前往,沒想到竟然正逢休息。他們指引我們去三分鐘車程外的高山竹林園,因此本文所附的照片均是拍攝自高山竹林園。高山竹林園除了展示各式茶筅之外,相關竹製品如茶杓、柄杓、竹花器乃至編織的棒針均有。
下圖是高山市的旅遊圖,翻拍自高山竹林園的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