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的路上聽報導者Podcast談動物收容所現況,越聽越沉重,去年和朋友在新北租屋時曾遇過母貓在陽台產幼貓,看到的當下覺得很感動,但後來跟某個朋友說了之後,他說:「這很驚悚欸,不是應該要結紮嗎?」
當時我並不了解這件事的嚴重性,直到過了一陣子,那隻貓又來我們陽台生了第二批貓才驚覺不太妙,後來室友的朋友領養了小貓,母貓也結紮了。租約到期後,我們都搬走了。
前陣子發了一篇
去年寫母貓產子的文,在聽過報導者Podcast之後重新回過頭看這篇文章其實蠻驚悚的,看到沒有結紮的流浪動物應該要聯絡動保結紮。
報導者有發布相關的追蹤報導,連結我會放在下方。根據報導文章以及Podcast,自2017零撲殺政策上路後,收容所的動物逐漸超載,第一線的志工很辛苦,在有限的空間與資源下,動物也難以獲得良好的照顧,在餵食飼料時狗甚至會互咬。雖然有在推行動物結紮,但會遇到有些飼主將動物放養也不願意配合結紮,生了越來越多流浪動物,也有人會持續餵養流浪狗,有些精力充沛的遊蕩犬會攻擊保育類動物。
在這裡免不了要提倡領養代替購買以及看到流浪動物打給動保協助結紮。
接下來的內容比較跟流浪動物議題偏離,比較是關乎我個人的一些思考,想更深入了解流浪動物議題的朋友可以閱讀報導者的專題報導或者聆聽Podcast。
懶得看字的朋友可以看志祺七七做的影片,對這項議題有初步的認識。
在閱讀這些文字的同時,我也想起前陣子在圖書館遇到動保機構的志工勸募,每次遇到勸募跟他們說自己正在找工作都會相當心虛,最後弱弱地設定了定捐一百,想著之後開始工作再增加金額,每當這時候總會忍不住想也許比起從事戲劇創作,認真賺錢再捐錢給這些需要的機構會更好一些。
雖然有點跳,我之前為了準備考老師而設定了「雙語」的Google快訊,當看見政府砸了幾十億推動雙語政策的新聞,會忍不住想比起這件事,應該有更值得花錢的事吧?但雖然一邊這麼想,一邊還是為了能夠考雙語老師而努力地去考英文檢定,最終在口說差了十分而沒有辦法報新北的雙語。想著自己為了考檢定花的錢,再想想我看到雙語新聞心中的想法,我忽然覺得我好像從小到大一點都沒有變,不滿上頭的規定,但還是設法在這個規定下成為受益者。
這些想法在這陣子一直在我的腦海中來來去去,到底什麼是更值得去做的事?我幸運而能獲得的資源究竟該如何回報於社會?我只顧著做自己想做的事,是可以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