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鄉民觀點(上)好奇怪?醫師為什麼這樣想?

2023/05/16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牙科醫療的鄉民觀點
大家好,我是許明翰。我的外表是牙醫師,骨子裡是科學人;帶著創業筋肉,其實內心住著喜歡大自然的小男孩。放假時登上山峰潛入海洋;閒暇時就拿起電腦紀錄想法。我最近在準備數位微笑設計的演講課程,也跟你分享一下。期待閱讀這段文字的你,成為我的好筆友、好朋友。
最近發現一些問題,台灣民眾(患者)和醫師之間的隔閡,尤其在定價收費這方面,雙方思考的方式、看待醫療方式很不一樣。我問了其他朋友,他們也覺得「不知道醫師在想什麼?」「不知道成本為何?為什麼是這樣收費?」。這些非常寶貴的想法,我們一一敞開來談,一起了解:醫師為什麼這樣想!

鄉民觀點一、醫療為什麼不統一定價和說法?

醫療是否該統一說法、統一定價?
醫師觀點:我常在網路上看到民眾提問「為什麼不同診所的植牙價格差這麼多?」「我找了三位植牙醫師,每個人的說法都不一樣誒!」很多人感到混亂、甚至有人希望政府介入、統一規範醫療價格。
這可以拆成兩部分來談,一是「價格」二是「說法」。
醫療的價格能不能統一?以前我們就舉過牛肉麵的例子,每一家牛肉麵的師傅技術、肉品選用、熬湯心力、店面租金都不同。成本結構不一樣,要是真的統一定價,那花大把時間熬湯的老師傅八成再也不會願意好好幹(是啊!花越多時間虧越多錢,砍頭生意沒人做,就是這個道理呀!),那些用心設計、裝潢華麗的店家也會很快虧損倒閉。
統一定價的後果是什麼呢?假設原本市面上分別有150元、100元、50元的牛肉麵,如果今天「牛肉麵統一定價:新台幣一百元」。那首先150元的會不敷成本、立刻退出市場。然後只剩下100元和50元的嗎?不對!原本50元的統一定價後也「膨風」變成一百元了。而原本100元的獲利肯定拼不過50元的,在競爭下也會黯然退出。
最終,民眾只能用一百元的價格,買到價值只有50塊廉價牛肉麵。
第二、為什麼醫師的治療計畫不一樣?
我常常說:牙醫師就是口腔的建築師、室內設計師。治療牙齒,就像裝修房子、裝潢家。每個人的「家」都不一樣,裝潢新成屋是一個價格,如果還要抓漏、翻新水電管線,價格自然不一樣。大家的口腔條件不同,如果抱著「我親戚之前做了XX才多少錢,我也要一樣的方案!」的心態治療,很難得到最好的結果喔!

「我去找A醫師有A說法,B醫師有B說法,我該聽誰的?」
很多民眾會預期治療有唯一解、最佳解,覺得「反正結果一樣是植牙,我只要負責比價就好」。那我們又回到室內裝潢的例子吧!如果你拿一張格局圖給三位設計師,就會得到三種不同的設計圖。為什麼呢?因為每一位設計師在選料、用色、工法上都有不同的想法,當然成本也會不一樣!沒有誰的是標準答案。而這是很正常、也是很健康的好事!代表市場上有多元的選擇可以比較、挑選,民眾只要願意花時間,就能夠選到自己適合的療程。

鄉民觀點二、好的設備材料,才有好的治療成果

設備與材料,真的會決定治療的成果?
醫師觀點:大家注意過身邊的醫療廣告嗎?有的診所會宣稱自己用了某牌植體、或某雷射治療,醫材廠商也很盡心盡力打廣告。台灣民眾吸收了這些資訊,往往喜歡問:「你們用哪一牌的植體?」「我要用某雷射/某機器治療,你們有嗎...」。好像非得用這個材料或設備,才能得到好的治療結果。真的是這樣嗎?
見樹不見林:只看到了局部的細節,卻忽略了整體的大局。在過度關注小事情的情況下,人們往往無法把握整體的情況,也無法對問題有更全面的了解和判斷。
「見樹不見林」這句話詮釋地很好。治療的設備的確可以提升手術精準度、降低疼痛和風險等等,帶來正面的影響。但如果一昧的追求材料或設備,民眾可能會忽略了治療最關鍵的因素——醫師。
這幾年,牙科逐漸邁向數位化。有的設備可以幫醫師能更容易做到好的結果;有的可以幫醫師節省心力和時間。但不論用哪一種,都不會保證治療的成果。我想多數醫師都會同意,設備永遠只是輔助。治療的品質好壞,醫師的影響絕對最大。
一位醫界的朋友曾經和我聊過:一般民眾在找餐廳時,也都習慣查網路評價、問親友口碑,看的都是整體的感受。很少有人會為了食材的等級、鍋具的材質改變決定。確實食材的等級對美味程度會有影響。但就算把最高檔的食材交給廚藝普通的廚師,也不會讓這頓餐突然就變得多好吃,對吧?這道理人人都懂,但大家怎麼會在找牙科診所時通通忘記了呢?

鄉民觀點三、設備材料成本高,所以醫療費用高

醫療費用高,取決於設備材料的成本嗎?
醫師觀點:一般民眾看牙時,往往因為升級了A材料、用了B設備,需要加價自費。導致很多人認為牙科的療程費用貴在療材、貴在設備。我偷偷說,其實在醫療裡,最貴的是人,其次是房租,再來才是設備材料。「人」包括了替你看牙的醫生、幫你吸口水的助理、在櫃檯接待你第二位助理、還有第三位在你看不見的後方整理耗材、消毒器械的助理。所以一位患者,總共需要四位專業人員的服務。換個方向想,假設要做到收支平衡,一個患者支付的費用要能負擔四個人的薪水。與其他成本相比,人事成本才高呢。
有人會說:「醫師一下子就能賺到好多錢!」哦,真的是一下子嗎?一位牙醫師要花4年念大學+2年臨床訓練+醫師國考+2年PGY訓練才能開業,(還沒花3年考專科證照呢!)大約要8~10年的時間成本。再來,醫師還得自己上課進修(一年大約幾十甚至破百萬的學費)真的不是「一下子」呀。
另外,很多人會忽略這一點:醫師跟病人的關係,並不是只有這一下子。植牙、假牙...這些都是需要長期維護的。我收的費用中,一部分包含了「醫療的責任」。你的植牙能用幾年,我就會幫你顧幾年。我願意對自己的治療負責,花時間花心力幫你維修保養,這些是民眾治療的當下感受不到,卻重要的。

回顧一下,我們現在知道:
一、醫療的價格跟治療計畫很難統一,且不統一反而是好事。
二、好的醫療不是取決於材料或設備,關鍵在於「人」,也就是醫師。
三、醫療價格的最大成本,在「人」身上(醫師、助理、櫃檯)。
四、醫師背後成本,包括了付出學習的時間和金錢、長期後續維護的責任。
在醫療環境中,大家習慣盡量不談錢。但我們越是不講,民眾跟醫師的認知落差越大,雙方的距離就越遠、隔閡越深,對誰都沒好處。尤其醫療服務跟一般消費品不一樣,很難制定標準定價、更沒辦法批量生產。現在的醫師們通常都到最後一刻——要收治療費用了,才開始溝通,大家一定會很難接受。我認為如果現在開始談錢、多講多交流,我們能彼此理解,患者也不用處處防備,才是健康的醫病關係。
FaceBook粉絲專頁:一起登上健康高峰吧!Dr.許明翰-全口重建牙醫師
我是許明翰醫師,希望這篇文章有幫助你在廣袤的醫療海洋中找到方向。如果你喜歡,也歡迎分享或留言鼓勵。每一次分享我都誠心感謝,每一則留言我都會親自看過。如果有其他牙科或醫療想法,也歡迎一起討論。大家也可以到我的FB粉專逛逛,看更多牙科的見聞&知識。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7會員
19內容數
看牙醫,是每個人必經的道路。然而不管是健保的洗牙、補蛀牙、根管治療、牙周病治療,或是自費的植牙、活動假牙、All-on-4 全口重建等,躉喔人仍感到陌生不安。台灣的健保制度有好有壞,很多人不敢做自費療程、不知道怎麼選牙醫師和牙科診所。我希望在文章中,分享關於牙醫的專業知識,讓民眾跟牙醫師彼此分享,互相了解。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