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端正法、確立正法要、圓滿增上法001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楊郁文老師講於《 [根本佛教講座] 阿含要略—A 阿含簡介》
我們對佛法先要具備端正法,也就是了解因緣果報,所以佛陀說施、說戒、說生天法,再來是念佛、念法、念僧。有這一些基礎,才能接受正法要。正法要就是四聖諦法門。建立端正法,世、俗的正見就夠了,可是要現觀苦、 集、滅、道,那要聖、出世間的正見才行。
我們看到的《雜阿含 第一經》,並不是正法要而已。是有 正法要的基礎才能接受的增上法。增上法,是這個課程 最後才會談到的,包括無常法門、無我法門、無生法門。而第一經就談到於五陰你要正觀無常、苦、空、無我了。
這不是任何人可以立即承受如是說法。我們以佛陀教導羅睺羅(Ranula)尊者來做例子。羅睺羅尊者是佛陀親生的孩子。他出家以後,認為自己是佛陀的孩子,不早一點開悟不行,怕給父親丟臉,所以就找機會要佛陀教導他,可以最快速達到,漏盡解脫的方法。
佛陀觀察一下,知道羅睺羅尊者的慧根還沒有成熟,所以就提醒他:「你有沒有向同學說過五陰法門呢?」他說:「沒 有過。」佛陀說:「那你去向同學們介紹五陰法門吧。」透過為別人說五陰法門,比自己要弄清楚五陰法門的要求更高。我們看五陰法門,自以為我知道了,可是要你向任何人說五陰法門,你就會有一點膽怯。說不定某一個方向我沒有注意到,人家問我的話,我怎麼樣回答呢?所以會更廣泛的,用比較多的角度來看五陰法門。
向同學開示五陰法門後,羅睺羅尊者回來了,佛陀看他的慧根仍然還沒有熟。就向他說:「你有沒有向人說過眼、 耳、鼻、舌、身、意 六處法門呢?」他說:「沒有。」佛陀就說:「好,你去教教吧。」
羅睺羅尊者又回來了,佛陀認為他的慧根仍然沒有成熟,所以提醒他:「你有沒有向同學們說尼陀那(nidana)法門呢?」所說的尼陀那法門,也就是四聖諦、十二支緣起、因緣法。
佛陀說:「你去向同學們說尼陀那法門。」羅睺羅尊者說完了以後,又回來了。可是佛陀看他還是慧根未熟,但現在不要求他什麼了,只是提醒他:「你想要快速達到漏盡解脫,而我為什麼要求你向同學們介紹陰、處、尼陀那這種種法呢?你多想一想。」
他回到原來的地方,再仔細思考:陰、處、尼陀那這一些法門是一個基礎,沒有這一些法門為基礎,那一些解脫法門就沒有辦法了解、沒有辦法應用,而這幾個法門都是傾向涅槃、導到涅槃的。
羅睺羅尊者有了這樣的心得,就再回來了。佛陀一看,慧根熟了。而根熟了以後,佛陀才為他說:「一切法無常」。
一切法無常,所以我們要知道,「無常法門」是讓我們成就三菩提、作證漏盡解脫的一個很關鍵的法門。可是這個關鍵的法,你對四聖諦、十二支緣起不了解,沒有辦法。可是要了解四聖諦、十二支緣起,你要對五陰跟六處的名—色,也就是身—心,生理—心理種種的現象、反應,要全部了解才行。
而我一開始就要說「無常法門」,那就相當於 佛陀最後提醒羅睺羅尊者的時候,可是那是因為當時他已經可以接受增上法了。以學佛的ABC來說,那是最高級的說法。
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為上首,無所得為方便
《大品般若經》提到:「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為上首, 無所得為方便。」 「一切智智」就是佛智,跟佛智相應,就有正確的見解跟志願,而堅定你的信心、以及堅持你的願力。可是,「一切智智」要成佛才有,但可以放寬到開法眼。雖然只有開法眼,還沒有完成「一切智智」,但對「一切智智」已有正確地了解。而用阿含的話來說,就是有「聖、出世間的正見」了。若再加上正行,那就可以說得上是 堅定你的信願。
其次,也要有美好的情感。《大品般若經》說「大悲為上首」,實際上不只是悲而已,包含了慈、悲、喜、捨,大 悲、大喜、大慈、大捨,也就是慈悲心腸,慈悲。可是問題來了,只有信願跟慈悲,你沒有法眼開、慧眼清淨,你就是沒有般若慧。即使有般若慧,般若慧又分為兩種,也就是基礎的般若慧和應用的般若慧:而現在所說的「無所得為方便」就是應用般若慧,一方面用來使自己改過遷善, 一方面用來影響別人、改善其他有情,還有他們的生活環境。
我們學佛,一定要注意到人性的三個成分­‑知、情、意,理智、情感和 意志。
有些人失掉理智,就是有無明、邪見:有些人沒有慈悲,只顧自己、不管別人,甚至於不關心父母、妻兒。即使你有智慧、你有好的情感,可是沒有堅定 的信願,那也不能 從初發心修習佛道 一直維持到成佛為止。
如是,透過「學佛三要」,可以肯定 佛法、佛學、佛道不離人性。
~ 講於 2009 年 9 月 19 日
《[根本佛教講座] 阿含要略—A 阿含簡介》
夯寶寶學佛,是我的學習心得。身心轉換提升幸福資糧,來自於佛法的滋潤,法滋潤源自於身口意實踐佛法,夯寶寶邀你一起來體證碰得到的佛法,祝你開心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楊郁文的生平事蹟 楊公郁文居士,出生於一九三七年,籍貫台灣省雲林縣。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系肄業,高雄醫學院醫科畢業。台北市立中興醫院婦產科訓練完畢,自行開業婦產科診所,是位素具愛心的好醫師。楊公在三十歲之後,由民間流傳的善書之中,接觸到《金剛經》,漸而啟發其正信,更親近印順長老,執卷請益,解惑求證
楊郁文的生平事蹟 楊公郁文居士,出生於一九三七年,籍貫台灣省雲林縣。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系肄業,高雄醫學院醫科畢業。台北市立中興醫院婦產科訓練完畢,自行開業婦產科診所,是位素具愛心的好醫師。楊公在三十歲之後,由民間流傳的善書之中,接觸到《金剛經》,漸而啟發其正信,更親近印順長老,執卷請益,解惑求證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在學生時期讀書都會選修課程學習,增加自我的知識學識,在佛教裡也有必須修學的五類學術。 何謂五明 印順法師在《佛在人間》中說:「從前彌勒菩薩,曾總括應該修學的說:『菩薩求法,應於五明處求。』五明,就是大乘佛弟子應該修學的五類學術。 一、聲明:是語言文字學,包括有語言、訓詁學、文法、音韻(也通於音
Thumbnail
「菩薩五相」第二個叫做「愛語相」,菩薩能於一切佛法巧妙宣說。一切的佛法或深或淺視各類眾生的需求,用善巧方便宣說佛法。 宣說佛法跟做學問不一樣,有的人說:「佛法要讀佛學院才能弘揚。」讀佛學院很重要,沒有讀佛學院的成就者(解脫成就的)也很多,佛學院成就倒是有限。 因為一直把佛法當做學問的人,容易起
Thumbnail
出離三界六道的輪迴就是「解脫道」。佛法才講解脫道,所以修學佛法最高指導原則:要尋求無上的解脫境界。大家接觸佛法都知道,「佛」是所有解脫境界(十法界中)最究竟、最圓滿的境界;再來是「菩薩」法界;再「聲聞」、「緣覺」兩種聖人的法界。
Thumbnail
對治邪見最好的方法就是請佛住世。《金光明最勝王經》中說:「於諸經中一句一頌為人解說,功德善根尚無限量,何況勸請如來轉大法輪,久住于世,莫般涅槃。」憑藉勸請的因緣,此後佛陀轉法輪以及眾生因了知法理而行持的一切善法,都有我們的一分正因,所以請轉法輪的功德非常大,能迅速積累資糧。
Thumbnail
本分是延續前分〈依法出生分第八〉,佛告須菩提之語:「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而來。在此分裡,須菩提回答佛陀:「實無有法名阿羅漢。」正因須菩提有此領悟,故而證得了阿羅漢之果位。那麼在〈無得無說分第七〉佛陀又為何還要再問須菩提:「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實無有法名阿羅漢」為
Thumbnail
第四十一大願:「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于得佛,諸根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祂說:「祂成佛的時候,他方國土中所有的菩薩,不是極樂世界而已,他方國土所有菩薩聽聞我的名號,一直到成佛......」「諸根沒有任何的缺陷。」就是諸根如果有缺陷,或者醜陋,或者不具足,祂就不成佛。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在學生時期讀書都會選修課程學習,增加自我的知識學識,在佛教裡也有必須修學的五類學術。 何謂五明 印順法師在《佛在人間》中說:「從前彌勒菩薩,曾總括應該修學的說:『菩薩求法,應於五明處求。』五明,就是大乘佛弟子應該修學的五類學術。 一、聲明:是語言文字學,包括有語言、訓詁學、文法、音韻(也通於音
Thumbnail
「菩薩五相」第二個叫做「愛語相」,菩薩能於一切佛法巧妙宣說。一切的佛法或深或淺視各類眾生的需求,用善巧方便宣說佛法。 宣說佛法跟做學問不一樣,有的人說:「佛法要讀佛學院才能弘揚。」讀佛學院很重要,沒有讀佛學院的成就者(解脫成就的)也很多,佛學院成就倒是有限。 因為一直把佛法當做學問的人,容易起
Thumbnail
出離三界六道的輪迴就是「解脫道」。佛法才講解脫道,所以修學佛法最高指導原則:要尋求無上的解脫境界。大家接觸佛法都知道,「佛」是所有解脫境界(十法界中)最究竟、最圓滿的境界;再來是「菩薩」法界;再「聲聞」、「緣覺」兩種聖人的法界。
Thumbnail
對治邪見最好的方法就是請佛住世。《金光明最勝王經》中說:「於諸經中一句一頌為人解說,功德善根尚無限量,何況勸請如來轉大法輪,久住于世,莫般涅槃。」憑藉勸請的因緣,此後佛陀轉法輪以及眾生因了知法理而行持的一切善法,都有我們的一分正因,所以請轉法輪的功德非常大,能迅速積累資糧。
Thumbnail
本分是延續前分〈依法出生分第八〉,佛告須菩提之語:「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而來。在此分裡,須菩提回答佛陀:「實無有法名阿羅漢。」正因須菩提有此領悟,故而證得了阿羅漢之果位。那麼在〈無得無說分第七〉佛陀又為何還要再問須菩提:「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實無有法名阿羅漢」為
Thumbnail
第四十一大願:「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于得佛,諸根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祂說:「祂成佛的時候,他方國土中所有的菩薩,不是極樂世界而已,他方國土所有菩薩聽聞我的名號,一直到成佛......」「諸根沒有任何的缺陷。」就是諸根如果有缺陷,或者醜陋,或者不具足,祂就不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