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相無相分第九(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修佛有次第之分,就如同我們從小學一年級開始,然後國中、高中、大學乃至碩士、博士逐級提升,須依所證所行的智慧而定。

    在本分中,我佛先提出成佛前的四個果位: 須陀洹,斯陀洹,阿那含還有阿羅漢。

一.  須陀洹: 為初果。我佛以河流比喻八正道,遵行八正道即為入流。八正道的內容為: 「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修得須陀洹果,即得正定聚,定力不退,還可不墮惡法不落惡道。

二.  斯陀含: 為二果。能斷我見、疑見、斷戒禁取,並且遠離五欲。一往來的意思,是只要再來一次輪迴,就可以永遠解脫脫離輪迴,戒行圓滿。

三.  阿那含: 證得阿那含果的聖者,已經斷了欲界的煩惱修惑,不再染著欲界的五欲。因斷除了欲界的貪愛,必定證得初禪。死後將會離開欲界,上升色界無色界,在彼界證入涅槃,不再返還欲界。所以才說不來。

四.  阿羅漢: 根據原始佛教研究者的定義,阿羅漢是依照正法修行,而達到涅槃的聖者,離貪斷愛,名、色、識三者不再相依相緣,再生之因緣滅盡,無因緣可記說。我們之所以不斷輪迴,就是因為因緣未盡,業障未了。

我佛在這一分裡提問,換成須菩提尊者回答。初學的朋友看了,可能又要疑惑了。怎麼須菩提又說入流又說無所入?又說一往來實無往來?又說不來實無不來?看得人頭昏眼花,摸不著頭緒。

    其實,答案跟前面各分所說的一樣。不管是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或者阿羅漢等果位,都只是我們修行過程中,會經歷的歷程。等我們最後修行成功證得涅槃,得以解脫清淨自在的時候,這一些法筏,都應該放下,不該執著。

    須菩提尊者一方面應和我佛,為我們開示修佛悟道的次第,一方面又回答我佛提問,告訴我們,隨著我們往後修行成績進步,我們也要能放下不執著。

    華嚴經將修佛的階位分為四十個。菩薩瓔珞經分為五十二位,為現在較為廣泛通行的分法。這五十二個果位又分為:

1.十信位: 信為道源功德母。修佛須先有堅定的信心,才有可能得道,才有機會成就功德。如果半信半疑,想要再往前修行,就不可能了。

2.十住位: 依據星雲法師的開示,必須持戒清淨,無所毀犯,柔和忍辱,自他平等,施為智慧,契入般若,才能夠信心堅定,信心安住不退。

3.十行位: 有人說知易行難。有了智慧也信心堅定之後,要在日常生活中確實實行,所獲得的智慧信心,才能對我們開悟解脫,產生實質效果。

4.十迴向位: 大乘佛法不只求自己解脫清淨,也強調要自渡渡人。在自己證得般若獲得法喜之後,也要同時隨順善法,引導眾生修佛證道。

5.十地位: 成就前面的階位後,就能獲得甚深智慧,擺脫一切煩惱的束縛,進入菩薩的十地位。功德圓滿,遠離無明自在清淨。

    修成五十階位後,接著第五十一階是等覺位,就是接近成佛而尚未成佛,相當於軍中準備晉升將軍的准將位階。最後第五十二階位,就是真正成佛,成為正牌的將軍了。

    日本學者神林隆進認為,以上五十二階位,並無次第之分,各自獨立。有人修成這個,有人修得那個,並無循序漸進,依次地修行的規律。

    在佛教歷史中,曾經出現過許多所謂的”過來人”。比如我前面說過的禪宗六祖惠能法師,原本是一位樵夫,只因聽聞本經中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隨即頓悟,因而出家,拜於五祖弘忍法師門下,後來才有”菩提本非樹”的故事。

    我有一位八十歲的同修,在他12歲小學畢業暑假時,隨著父親到台北龍山寺辦事,隨手翻了一本金剛經,竟然為之著迷,整個暑假都在研讀此經。

    有人認為,他們之所以具有這樣的慧根,能夠在未經長久苦修的情況下,即能悟得甚深佛理,是由過去多生多世修行而得,所以稱之”過來人”。

    如果你讀經輕鬆,不像駑鈍的慕風這樣再三揣摩,很容易就可以理解經文裡的義理。或許你在過去多世,可能已經修行多時,到達一定的階位境界,也不無可能。

    以上,是在下拜讀本分的心得。

    敬請各位先覺指教。



連結閱讀:

以下是我另外書寫關於職場的專題,歡迎參考>>>

1.管理成功心法: https://vocus.cc/managersmind/home

2.法蘭克管理語錄: https://vocus.cc/frankworktalk/home

3.職場成功心法: https://vocus.cc/workandlife/home


avatar-img
67會員
99內容數
三十多年前,從東部鄉下來到繁華的台北,從好奇新鮮到奮鬥打拼...。一轉眼,人生就這麼走到艱苦燦爛的盡頭。一路上有悲傷,有心酸,有歡笑,也有風光。儘管終究一身滄桑,但是埋藏在靈魂深處的,卻一直是那一個,奔跑在東部田野間的,單純小男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慕風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如果你得悟之後,可以吃得好、睡得飽、天天沒煩惱,跟榮華富貴相比,哪一個比較好呢?
你想要擺脫痛苦煩惱,唯一的出路,就只有努力修佛,放下執著。
修佛可得無量福德。我相法相,都不應該執著。
我佛在開始細說佛法之前,祂最先破除的相,就是佛自己本身。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人所有的煩惱,都源自於人際關係。」
本分為金剛經中開宗明義,最重要的一分。
如果你得悟之後,可以吃得好、睡得飽、天天沒煩惱,跟榮華富貴相比,哪一個比較好呢?
你想要擺脫痛苦煩惱,唯一的出路,就只有努力修佛,放下執著。
修佛可得無量福德。我相法相,都不應該執著。
我佛在開始細說佛法之前,祂最先破除的相,就是佛自己本身。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人所有的煩惱,都源自於人際關係。」
本分為金剛經中開宗明義,最重要的一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導讀:【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金剛經》前半段經文闡述「緣起性空」的義理,世俗諦緣生,救度諸眾生,勝義諦性空,實無
Thumbnail
出離三界六道的輪迴就是「解脫道」。佛法才講解脫道,所以修學佛法最高指導原則:要尋求無上的解脫境界。大家接觸佛法都知道,「佛」是所有解脫境界(十法界中)最究竟、最圓滿的境界;再來是「菩薩」法界;再「聲聞」、「緣覺」兩種聖人的法界。
Thumbnail
本分是延續前分〈依法出生分第八〉,佛告須菩提之語:「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而來。在此分裡,須菩提回答佛陀:「實無有法名阿羅漢。」正因須菩提有此領悟,故而證得了阿羅漢之果位。那麼在〈無得無說分第七〉佛陀又為何還要再問須菩提:「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實無有法名阿羅漢」為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導讀:   【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導讀:   【須陀洹】:須陀洹是聲聞乘四果中初果之名,譯為「入流」,指斷盡欲界、色界、無色界等三界的見惑,捨凡入聖,初入聖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導讀:【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金剛經》前半段經文闡述「緣起性空」的義理,世俗諦緣生,救度諸眾生,勝義諦性空,實無
Thumbnail
出離三界六道的輪迴就是「解脫道」。佛法才講解脫道,所以修學佛法最高指導原則:要尋求無上的解脫境界。大家接觸佛法都知道,「佛」是所有解脫境界(十法界中)最究竟、最圓滿的境界;再來是「菩薩」法界;再「聲聞」、「緣覺」兩種聖人的法界。
Thumbnail
本分是延續前分〈依法出生分第八〉,佛告須菩提之語:「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而來。在此分裡,須菩提回答佛陀:「實無有法名阿羅漢。」正因須菩提有此領悟,故而證得了阿羅漢之果位。那麼在〈無得無說分第七〉佛陀又為何還要再問須菩提:「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實無有法名阿羅漢」為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導讀:   【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導讀:   【須陀洹】:須陀洹是聲聞乘四果中初果之名,譯為「入流」,指斷盡欲界、色界、無色界等三界的見惑,捨凡入聖,初入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