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的差距真的在於努力程度嗎?

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如果把人生當成一個打怪練級、不斷上升的過程,那我們有三道門需要跨過去,我把它們稱作「人生的三道窄門」。
從現在來看,教育有兩重意義。
第一重,教育本身是個認證機制。
既然是認證機制,那麼就要學一些平時用不着的東西,來篩選你某方面的能力。才智一般的人,勤奮也是一種優良品質,一樣可以作爲選拔標準。
學歷代表着起點
有了學歷
很多職位就會對你敞開
你也就獲得了一個先發優勢
學歷不如你的人,除非有神奇技能,否則得用一輩子或者很多年,才能摸爬滾打奮鬥到你的起點。
所以在接下來的很多年裏,學歷依舊是很多人保持先發優勢的一個基礎。如果連高考這種相對公平的競技都拿不下,後續的遊戲會越來越難,因爲高考之後的比拼,大部分都是在拼道具。
高考會對社會進行第一輪分層,水平接近的人趨向於待在一起。不同圈層之間接觸越來越少,瞭解也越來越少。
互聯網並沒有消除這種隔閡,反而在加劇。
之前知乎上有個問題——「月薪三萬元真的很容易嗎?」提問者是個來自三、四線城市學歷一般的小夥。他圍觀了自己周圍一圈人,發現只有幹得非常好的領導才能達到這個收入,但是平時看大城市各個互聯網公司的招聘,很多大學生一畢業就能拿到這個收入,他感到很迷茫。
其實,很多人一步頂別人十年,並不是他的崗位需要的技能有多難,而是他所在行業本身是「財富突出部」,第一輪簡歷篩選就把絕大部分人給幹掉了。畢竟在招聘人員看來,學歷的本質是眼前這個應聘者過去十幾年的一個總結證明,你說他是願意看一張有形的總結證明,還是願意相信看不到的品質?
當然了,學歷只是門檻的一種,還有更復雜的。
大家看過《人民的名義》吧,裏面說漢東省的官僚系統分成兩大派,一派是以政法大學畢業生爲核心組成的「政法系」,一派是由領導祕書組成的「祕書系」。以小見大,這種派系到處都是。
因爲「小圈子認同」是人的本性,從部落時代沿襲下來的習慣已經根植於人的基因,人都會習慣性加入某個小圈子抱團取暖,小圈子裏的人也傾向於給自己人以幫助,以備將來自己需要幫助的時候有人拉一把。
很多時候你的畢業院校也會形成一個天然圈子。面試官是哪所大學的,他就傾向於要哪所大學的人;項目組的組長是哪所大學的,他也傾向於選擇自己的學弟學妹。
教育還有一重意義,就是降低社會的「共識成本」。
基本知識越多的兩個人,坐在一起對有分歧的問題展開討論,就不需要對一些基礎性的東西進行解釋。
比如,別人和你聊《雪中悍刀行》,如果你沒看過這本書,那就沒法聊。再比如,你從沒用過商業數學軟件MATLAB,你都沒法想象它的那些功能,也就沒法跟那些搞科研的人聊。
知識層次接近的人,更容易最終達成共識。
而且,隨着知識水平的提高,人的腦子越清楚,看事情就越容易看明白。有事雙方一討論,有道理的那方勝出,而不是胡攪蠻纏,彼此聽不懂對方在說什麼。
「達成共識」的最終目的不是聊天聊得爽,而是更好地協作。開展大型項目最大的問題就是溝通成本,因爲幾乎所有相關人員都得不斷磨合,對一個目標形成共識,不然沒法開展工作。
而教育,很多時候就是給大家提供一種
共同的「知識地層」
,讓大家的大腦有條理、有基礎,對一些基本原理有認同,進而實現協作,解決問題。
現代社會效率能大大提高,離不開義務教育直接否定了很多僞科學的功勞。
讀過書的人把「萬有引力」「進化」「熱力學第二定律」當成常識,大家就沒必要再去糾結這些基本原理對不對,可以直接在這些原理之上解決問題。
這就好像你平時用電腦,很少關心操作系統怎麼運行一樣,更不會去關心底層驅動怎麼運行。教育就是給大家都裝了個一樣的操作系統。
比如,大家在討論建一棟大樓的時候,商量的都是地基夠不夠穩,有沒有人會買這棟大樓,而你突然冒出一句「咱們蓋樓會不會驚到山神」,這就沒法討論了,人家只能把你踢出去繼續開會,因爲你跟其他人的知識地層不一樣,跟你溝通純粹浪費時間。
說到這裏,就得解釋博士跟普通人的差距在哪兒。兩者差的並不是知識量,儘管知識量本身差距很大,
但真正差的是「研究的習慣」
。碰到一個問題,普通人可能就是上百度查一下,瞭解個梗概,而受過系統訓練的博士可能通過多種方式,比如查期刊論文、查英文資料等,深入地把這個問題研究透,把問題徹底弄清楚。一般人既沒有博士們研究問題的那種心力,也不具備那麼強大的深入研究問題的「工具庫」。
「工具庫」越來越比人本身更重要,現代人一天創造的財富可能比古代兩千年創造的財富總和都多,不是因爲人們進化出來兩千隻手,而是擁有越來越先進複雜的工具。
工具本身超越了我們自己。大到空間站,小到給心血管做手術的納米手術刀,還有很多不太明顯的工具,比如積累下來的論文庫、碼農們日常用的git、剪輯視頻用的Finalcut,甚至包括富人們經常玩的信貸,本質都是工具庫裏的工具。
使用先進複雜的工具乾的幾個小時的活,可能比沒有工具的人幾年做的活都多,更別提有些問題如果沒有相關工具根本無法解決。
不少一文不名的人通過發視頻成了超級博主,這正是利用了互聯網這個工具對自己的優勢進行了放大。
前段時間我看新聞,說兩個學歷非常低的年輕人蔘與了某重要電影的後期特效製作。這兩個人就屬於沒有學歷,但擁有厲害的工具,這工具爲他們賦能了。
大家一定要記住一句話,別把關係弄錯了:
你從互聯網上學新東西
掌握新的技能
或者互聯網幫助你實現自我
那麼互聯網就是你的工具
如果你只是在互聯網上玩樂
花了自己的時間和金錢
卻只得到了精神的滿足
那你是互聯網的工具
在免費的江湖裏,你就是產品。
所以,教育有這麼幾個目的:
1.獲得文憑;
2.會使用幾個先進複雜工具;
3.掌握參與協作的基本知識。
這三點都是不斷「退而求其次」的——先要拿到文憑,如果拿不到厲害的文憑,那就拿個一般的;如果拿不到文憑,那就掌握幾個先進複雜的工具;如果工具也掌握不了,那就做一個有基本常識的人。
之所以說教育是道窄門,是因爲絕大部分人在這三樣當中一樣都沒掌握。
絕大部分人在「教育」這道門上碰得頭破血流,學歷高不高是次要,畢竟人生路漫長,今後翻盤的機會非常多。
但是,如果一個人從一開始就認識不清,常識感太弱,總是在沒譜的事情上擰巴,不能理性地看待問題,沒有主見,不會去吸收新東西,看到不理解的東西就覺得是在瞎搞,那麼不用懷疑,他的人生掉坑裏了。
我們爲啥要終身學習
不是因爲知識有多值錢
而是要把自己變成一個講道理
能吸收新東西的容器
這樣在機會到來的時候
我們不會本能地去忽視
而是會去研究下這個新鮮事物到底是啥
就比如我多年前接觸比特幣,第一反應是這玩意兒肯定不靠譜,懶得去了解。雖然我現在也沒太瞭解比特幣,但是我已經認識到能被廣泛關注的新東西肯定不那麼簡單,值得花時間去了解下。
所以,雖然教育本身是個人人都經歷的事,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真正從中受益。這是第一道窄門。
看起來人工作的時間很長,如果從22歲大學畢業開始工作,到65歲退休,中間有四十多年的工作時間,其中決定未來發展方向的大概就是畢業後那八年左右的工作經歷。
畢業工作七八年之後,你人生的職業格局基本就確定下來了,越往後,能改變的概率就越低,一眼也就看到頭了。
工作有兩種:一種是本身就非常侷限,上限不高,可能唯一的好處是看着穩定;另一種是看着不穩定,但上限很高。
如果你選了第一種,那也沒啥可說的,提前過上了老年人的生活。對於第二種來說,能不能升上去往往是一種表象,比升遷更重要的,其實是看你到底適不適合這個體系,以及你對你的工作有沒有熱情。
同一件事,有些人幹起來就跟玩似的,有些人卻跟坐在火爐上烤一樣焦灼痛苦。對工作沒有熱情,自然不會思考怎麼去改進;不改進,自然也就不會有突破。
無論是給自己做還是給別人做,如果沒有持續的改進,每隔一段時間沒有一點微小的突破,很容易被同行裏那些這方面做得好的人超越。積少成多,如果放在畢業工作後五六年這個長度上,人和人之間的差距真的可以拉到很大。
在學校裏,大家的差距不太明顯,畢竟知識不能直接兌換成金錢,不兌換成金錢效果就不明顯。但是到了社會上,隨着學識逐漸兌換成金錢和地位,人和人之間的差距就越來越明顯了。一般大學畢業二十年後,同班同學再見面,彼此的差距天上地下就是這個原因。累積的量變形成了好幾次質變後,彼此就不在同一個維度了。
而且,你能不能升上去,
本質還在於你能提供多少價值
。哪怕你啥都不會,就會拍領導馬屁,那也是爲「關鍵角色」提供了情緒價值。從這個意義上講,參加工作後,你就得想辦法不斷輸出價值,並且要不斷提高自己輸出價值的能力。
你最後的目的是能力增強,上升到關鍵位置,或者讓領導把你提到關鍵位置上去,反正都得往上爬。再或者從一個賽道變換到另一個賽道,我認識幾個人,雖然創業搞得一塌糊塗,但做自媒體反而成功了。
說到這裏,有人就覺得很難受,說自己所在的職位,幹多幹少都一樣,主要看關係和背景,成績和能力不掛鉤。這也是沒辦法的事,誰讓你選擇了這麼一個不看努力的體系,那你就只能爲你自己的選擇買單了。
這也提醒了年輕人,你到底能不能接受那種緩慢、一眼看得到頭的生活?
如果能接受,那問題不大,雖然穩定是有代價的,而且代價非常大。如果接受不了,那就去冒險,去承擔不確定性,去搏一搏。
前幾天我看到一個數據,說深圳80%的人在租房,大部分人一年的工資不夠買一平方米的房子,所以大部分人最後都得離開。但是換一個思路,如果你在老家也沒啥發展,爲啥不去大城市試試呢?在大城市搏一下,說不定能搏出點別的呢。
所以工作是第二道窄門。有些人從事的職業能一眼看到頭,提前過上了養老生活,尤其是剛畢業就從事這種工作的人,越往後活動空間越小;有些人對職業本身沒啥激情,他們最終會被卡在這道門之外。
大家可以問問身邊比較會賺錢的人,真正跟你關係好的人多會告訴你,賺錢的最根本原因是運氣好,不小心進入一個正反饋循環,怎麼玩怎麼有,很快就發了。財富累積就是這樣,跟上班賺錢和學習新知識完全不是一碼事。
關於賺錢機會,現在流行叫「風口」。抓住一個「風口」,你可能就不是多賺20%或者30%,而是成倍往上翻。
每個人一生中都會經歷這麼幾個大泡沫。泡沫並不完全是壞的,其實現在的房地產造富神話本身就是泡沫造富,比特幣也是,股市也是。
如果你抓住了這些泡沫,你財富累積的速度比火箭升空的速度都快。最近十年,我就親眼看到了四個造富神話:房地產、茅臺、比特幣、互聯網(包括各種視頻和直播平臺的崛起)。大家感受下是不是。我知道有些人到現在都覺得這四樣是在瞎搞,但事實擺在那裏,你不得不承認。
大家不要覺得自己已經錯過了那些風口,接下來的十年肯定還有各種風口。財富的輪子就這樣滾來滾去,不出意外的話,咱們眼前或許就有一個,只是表現不明顯,待到很多年後我們回過頭來看,可能會發現很多跡象。
當然了,我只是給大家解釋這個道理,並不是建議大家去找風口,所有真正賺錢的套路背後都有風險,而不同的人對風險的感受又是完全不同的。
比如我認識一個哥們兒,炒股賺到了錢,非常多的錢,沒碰到他之前,我都不相信有人真的可以在A股這個賭場裏賺到錢。
這個哥們兒說了他對風險的理解,我覺得非常有道理。他說他是潮汕人,如果今天10%的家產沒了,他心裏波瀾非常小,並不是有錢才這樣,沒錢的時候也這樣,從小父母就給他灌輸這種觀念。
另外,他長期浸淫股市,對行情理解很深,別人眼裏的風險在他眼裏不算風險。這有點像一個消防員給羣衆做消防演示,他點燃一個燃氣罐,羣衆都嚇得夠嗆,但他自己非常淡定,因爲作爲一個資深消防員,他知道這是沒有風險的。
還有一些人,雖然賺到了錢,但是完全不懂其中的門道。
不少人在過去幾十年裏,買房子、買基金、買比特幣、買茅臺確實發了,其中有些人並不懂爲啥,而那些真懂的經濟學家普遍是靠知識付費賺點錢,很少有靠投資發財的。
有些人甚至是堅持了錯誤的觀念而做出了對的投資。之前一個私募基金經理分享長期盈利祕訣的時候,他說每個人一生中只要做對了一件事,就可能徹底翻盤。他說他二叔堅持買茅臺股票近十年,並不是因爲他二叔對茅臺股票有深刻的瞭解才做出的理性決策,完全是因爲多年前還是大學生的他,指導二叔堅持買五糧液的股票,結果他二叔把五糧液記成了茅臺,一直買,所以就發了。
財富累積就是這樣,有兩個維度。一個是線性的,你通過出賣自己的時間賺錢。如果你賣給固定的人,那你就是打工;如果你直接到市場上賣,那就是自由職業;如果你倒賣別人的時間,那就是創業。這些錢有的來得快,有的來得慢。
財富累積還有一個維度是,你有意無意撞了大運,於是趁勢積累了財富。從這個意義上講,「你賺不到超出你認知的錢」這種說法是錯的,小錢靠認知,大錢靠大運。只是今後的錢越來越向信息層面轉化,所以對認知的要求越來越高,無腦賺錢的年代越來越遠去了。
那有啥辦法能把握住這種好運呢?
首先,你得通過工作提供現金流,這沒啥可說的,就是得有初始資金嘛,初始資金越大,玩法越多,普通人往往看不上收益率10%的理財產品,因爲10%的收益改善不了他們的生活。但是,如果你有幾千萬元,年利率10%,收益就非常可觀,你說好不好玩。
其次,你得承擔一定風險。風險和財富就像硬幣的兩個面,正是因爲風險的存在,其他人纔不會輕易跟你搶食,而等到大家都明白過來,財富,包括買房「造富」這樣的神話,今後慢慢也就少了。當然了,不要爲了財富去承擔那些你承擔不了的風險。
最後,所有泡沫不是一天漲起來的,而是需要很多年,如果願意,你有足夠的時間去研究它。大家想想房產、比特幣,是不是都是這個邏輯?大部分人都是很早就聽說了這些玩意兒,但是直到最後期才加入進去,結果就成了「韭菜」。
所有風口都是這樣,第一撥喫肉,第二撥喝湯,第三撥還債。那有啥辦法沒?
沒啥辦法,
除了運氣
就是要保持一顆寬容和能學習的心
碰上新東西
願意去學習
願意去了解
而不是直接將其跟
瞎胡鬧
畫等號
我寫這些的目的,並不是建議大家都去投資或者冒險,千萬別那麼想。我就是給大家介紹下所見所聞,不一定對,說出來也是跟大家討論下,而且我這裏講的是「窄門」,既然「窄」,那麼絕大部分人是穿不過去的。
所以,如果你最終沒過去,也不要糾結;如果過去了,儘量心懷感恩吧,能力佔的比例沒大家想的那麼大,運氣佔大多數,只是自己承不承認的問題。但是無論如何,要懷有一種開放心態,碰上新東西敢於並善於去學習,說不定哪天就會有意外的驚喜。
以上內容選自九邊《複雜世界的明白人》,一本變局時代的個人破局指南。可以幫你打造個人破局的「快速通道」,集中解決低效努力的種種痛點。點擊下方書籍卡片,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40會員
    930內容數
    所見所聞,皆是感悟,人來人往,萬物生花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petter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親疏有別0
    閱讀時間約 24 分鐘
    親疏有別1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親緣0
    閱讀時間約 23 分鐘
    親緣1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你可能也想看
    創作者要怎麼好好休息 + 避免工作過量?《黑貓創作報#4》午安,最近累不累? 這篇不是虛假的關心。而是《黑貓創作報》發行以來可能最重要的一篇。 是的,我們這篇講怎麼補充能量,也就是怎麼休息。
    Thumbnail
    avatar
    黑貓老師
    2024-06-29
    防曬產品係數測試報告彙整(2024年)從2014年起,自己對於市售防曬產品的效能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為當時候發現不少產品的防曬係數其實標示是有問題的,像是原本應該是人體測試的SPF與PA數值,實際上沒有做,只用機器測試的數據來充當,但這兩者卻有很大的差異。像是防曬係數其實有強度、廣度與平均度三個面向需要一起判斷,但多數廠商並沒有完整標示
    Thumbnail
    avatar
    邱品齊皮膚科醫師
    2023-04-27
    臺灣貧富差距與個人發展的思考財經專家遊庭皓指出臺灣的貧富差距擴大,越來越多普通人尋求財富的非一般性管道,本文探討了改變價值判斷標準以及參與資本主義遊戲兩種思考方向。
    Thumbnail
    avatar
    月影狐
    2024-05-03
    《隨筆》富足:吳軍博士教你用6大底層邏輯,認清世界的運作法則,成就理想人生| 人與人的差距,是經驗加乘後的差距你能改變的只有自己,而不是別人,命運唯有自己能夠掌握! 在「富足」這本書中,讓我知道付出並不一定有回報,因為付出要得到回報的前提是你要累積得夠多資本這樣你離成功才會更近。 這本書的作者吳軍,透過一些簡單的數字觀念,帶入生活例如當你做決定的時候,你是否會習慣只看到結果的美好,而...
    Thumbnail
    avatar
    Hank,資產累積之路
    2024-05-01
    閱讀筆記《有錢人與你的差距,不只是錢》★難道這一生只能一事無成的平淡過活?  
    Thumbnail
    avatar
    偶希都理
    2023-09-20
    我讀《唐鳳的破框思考力》,才知道自己與別人的差距是什麼這個世界上沒有誰才是標準答案,任何人都可以製作自己的標準答案。
    Thumbnail
    avatar
    哈利哥
    2023-09-06
    [心得]有錢人與你的差距,不只是錢有錢人到底是怎麼回事?總是讓人充滿好奇。大多數的關於有錢人的書籍,往往強調他們並不奢華,懂得管理資產,透過節約與投資兩項工具,不斷累積資產。 在這本書裡,強調的重點卻不僅是如此。反而更多的是強調他們也是一樣兩個眼睛一個鼻子,我們以為他們大多是啣著金湯匙出生,有更深的口袋、更好的資源,這
    Thumbnail
    avatar
    Francis Kao
    2023-06-23
    品牌與 ip 的距離,是路人與偶像的差距Ip 智慧財產權,原是娛樂產業發展出的一種商業模式,如漫威、迪士尼、hello kitty、七龍珠等。 近幾年與各種商業、綜藝、文化結合後,變形出各種 IP 的新型態,如:這就是街舞、盜墓筆記、小黃人⋯等。 傳統品牌通過產品與服務建立印象,而 IP 透過經營內容塑造獨特的人格來發揮影響力。 當品牌擁
    Thumbnail
    avatar
    路易老闆的品牌子彈學
    2023-04-17
    #45 #Reading 《有錢人與你的差距,不只是錢》閱讀時間:2022.7.22 閱讀媒介:實體書 書籍來源:闕又上會員抽書 出版時間:2021.9 ISBN: 9789865519155 #成功法 #財富
    Thumbnail
    avatar
    鍾明學
    2022-08-10
    《有錢人與你的差距不只是錢》:為了成功你願意犧牲多少你是否曾聽過身邊的人說過這些話: 「如果我老爸是郭台銘,我才不需要為了這個爛工作賣命。」 有些人會覺得,只有倚靠先天條件,或是極佳的運氣才能晉升超級有錢人。 但目前全世界的億萬富豪中,只有30%的人是透過出身於權貴家庭,或是繼承配偶的遺產而成。
    Thumbnail
    avatar
    TASYA-STUDIO
    2022-06-12
    人與人的相處,貴在久旱逢甘露人生走一段路,認識一堆人,而當中不同的人,發生的事,會令你體會到喜怒哀樂;人的情緒每天各各不同,終究不會是永久。事情的發生,日久見人心之後,會遇到那些共鳴的、值得珍惜的人,這種他鄉遇故知的感受,最令人有久旱逢甘露之感。然而每次的相遇、相知都只是短暫的,真心相待又何妨?然而,人生經歷漸有,在真心相待的
    avatar
    香雪海
    2021-07-16
    人與人的超連結:線上遊戲體驗精選介紹幾款只要有網路,在家就能人與人「超」連結的體驗
    Thumbnail
    avatar
    家安老師
    2021-05-26